之前篇章也论述过“营气”和“卫气”,“卫气”起于上焦,“营气”起于中焦。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浮气之不循经,为卫气;
精气之行于经,为营气。
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搞懂十二经脉的模型和原理,就能判断哪里发生了病变;
诊察经脉气血虚实的所在位置,便能判断疾病程度;
了解六腑气机运行的规律,即能找到疾病治疗的关键;
了解疾病虚实的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就可以掌握补泻方法的具体运用;
明白六经的原理,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就不会产生疑惑。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根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三阴三阳“标”与“本”
足太阳膀胱经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的附阳穴,标在双眼内眼角的睛明穴;
足少阳胆经之本,在第四足趾外侧的窍阴穴,标在耳前方的听宫穴;
足少阴肾经之本,在足内踝下缘向上三寸的复溜、交信穴,标在背部十四椎下两旁的肾俞穴和舌下两条静脉上的金津、玉液穴;
足厥阴肝经之本,在行间穴向上五寸的中封穴,标在背部第九椎下两旁的肝俞穴;
足阳明胃经之本,在第二足趾上的历兑穴,标在颈部结喉旁的人迎穴和上颚鼻后孔至面颊之间的部位;
足太阴脾经之本,在中封穴前方向上四寸的三阴交穴,标在背部第十一椎下两旁的脾俞和舌根部;
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后侧的养老穴,标在睛明穴向上一寸的地方;
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第四与第五手指之间的液门穴,标在耳上角的角孙穴和外眼角能丝竹空穴;
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部靠近骨的曲池穴,在手臂上部还有臂穴,标在额角与耳前交会点的头维穴;
手太阴腑经之本,在位于寸口的太渊穴,标在腋窝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天府穴;
手少阴心经之本,在掌后锐骨边上的神门穴,标在背御第五椎下两旁的心俞穴;
手厥阴心包经之本,在掌后二寸两筋间的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