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断添加,并且随认识的加深随时修改
文章内容范围太大,罗列出几个重心:
1、中医建立和存在的总原则,为什么它会有效?
2、中医的人体建模存在哪些方式?分别如何构建?
3、脏腑模型、经络模型、三焦模型、营卫模型、穴位体系分别依据什么原理构建?
4、人身的经络体系的细节如何构建?人体各个器官、各个穴位分别如何对应模型,其对应和功能原理在哪?
5、依据不同原理制定的人身模型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共用?
6、中医体系内的各类“气、血、津、液、风、湿、痰、炁、精、神、魂、魄、病、症、表、里”等等对应的物质实体和规律性之间的差别,以及如何认清古书实指?
7、中药配伍建立的原则,以及为何依据此原则的药物搭配能够对人体有效?
8、四诊望、闻、问、切的真正原理、方法,以及如何发挥其真正作用?9、脉象的原理和其实用性
10、各类中医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方法的依据原理,以及其适用性范围。
11、各种治疗方式: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以及汤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食疗等方法的原理,以及其适用场景?
12、本草的特性以及归经原理?
13、古代养生书内(意守、导引、各类健身动作)的易学原理和适用性?
14、历史上的中医古籍分类和优缺点
15、人体各类疾病的总根源
————————————————————————-
1、中医建立和存在的总原则,为什么它会有效?
实际上要讲清楚原因的话,一句话就足够了,中医之所以有用,取决于两点:1、天人合一;2、“人”并非只是肉体机器。所以如果能理解这句话的就能清楚中医建立的原则,而这两句话实际上与当代的教育相违背。所以要解释清楚,让所有人明白就很麻烦。
天人合一:过去大多数人是当做一句哲学,认为这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试图从各种各样的道理去解释“天人合一”。实际上那些都是玩“易理”,都不是“天人合一”的正确认知。
“天人合一”不是一句空话,也不能仅看作哲学。都说华夏文化建立的根基在“天人合一”,中医建立的基础在“天人合一”,那么请问怎么“合一”。怎么样才能算作“合一”?为什么会“合一”呢?
从大方向上来看: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处于太阳系当中,这个太阳系内唯一的发光恒星是太阳,而太阳和月亮都是规律地运行中,几乎亘古不变。而再往外扩展,太阳系外又有银河系,银河系外又是各种数不尽的星系。那么一层层地确定了人类所处的环境,首先是地球,其次是太阳系。
太阳系内的重要天体大多十分规律,沿着既定的轨道有序运行,仿佛整个太阳系就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大型计算器,地球在这样的环境中,多一点少一点都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冲击,而恰好地球的运动刚刚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既然“人”是生活在地球上,那么必定跟随着地球共同运动,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绝对意义上静止的事物,一切都是运动着的。人几乎是随着地球共存,同呼吸。这是“天人合一”存在的基础。
而人与地球同运动,地球我们知道有自转和公转,按照太阳、地球、月亮的相互运动规律制定了不同的历法,建立了完善的时间体系。历法就是规律的产物。比如我们常用的阴阳合历,以月亮的朔望周期确定月份,制定大小月。以回归年的长度为一年的长度,古人称作“岁”。年月日时的制定,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建模方式。没有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没有日地月的规律,就不会存在有序的时间,时间就根本不存在。时间的制定是人类生存的必然。
既然日地月有序运行,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它们的周期来制定万事万物,并且形成一个对应关系,不同的事物,制定不同的模型,建模的依据就是“天人合一”。而建模是要有数的,众多的规律数易数诞生,比如1 3 5 6 10 12 30 36 360 365……这些就是易数,以规律为基础,以易数为工具,以易理为指导,就可以建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必须具备正确的象数理,万物便可以与太阳系内的规律进行对应,这就是“天人合一”。而当我们要研究这个模型时,我们不能引用各种易理来进行泛泛而谈,必须借助天象和易数,究竟是对应何种天体运动规律,能否用软件进行模拟;易数究竟是如何构建模型,能否用数字写出来。这是我们探索模型的必要环节,不能仅凭两张嘴,说点大道理,就“天人合一”了,必须研究如何“合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就是地球的运动特性,导致了日月与其相对位置存在不同,产生了规律的节点,产生了四季更替和昼夜,并且有序。太阳和月亮形成“阴阳”概念,事物具备了相对、互生、互化等属性。阴阳概念在太阳系内适用,出了太阳系,发光恒星就太多了。而最适用的是地球,如果是其它天体,依然要研究其运动特性。
以北极点建立古典天文学,将天体的运动规律大致描述出,这其中就包含了不同天体太多的运动规律。年与年之间,五星循环往复地绕着地球运行,古典天文学的产生当然以地球为参考坐标,最初物质不丰富的时期,以肉眼观察其规律。五星的规律是诞生“五行”的基础,其后五行便可以用来描述地球的万物,万物可以被分配成“五”的属性。无论是对应生长规律,事物规律,还是本身的属性,都可以如此笼统概括,这是模糊的属性分配方式,也就是分配“物象”的过程。
人类不断的发掘日月的规律,日地月形成三才,无论三才被解释成何种定义,根基在“日地月”,其中“地”可代表“人”,也就转变为“天地人”三才。日月规律诞生八卦,八卦分配先天和后天,关键在于你以何为参照物,加入地球的特性,便是后天八卦。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是几乎所有易学建模时要用到的底层模型。我们以平面的形式去认知它,将六十甲子排出用于计时。我们以立体空间的角度去认知它,它可以形成一个严密而完美的球体。
用于预测,我们通过“天人合一”来制定预测模型,用于中医,我们通过“天人合一”来制定人体模型。
任何一个圆,都可以看作一个周期,万物都是一个圆。这是为什么当代总有人把六爻、河图、洛书都当作历法的原因。道家和中医说“人身小宇宙”,这也是建模的过程。
“人”并非只是肉体机器:这点就不好解释了。当代的纯物质论,就是认为“人”是碳基生命,与其它生命没有区别。你无法用“能见”、“能听”、“能反复实验”的方式去辩驳这个观点。
人为万物之灵,拥有自主意志。天地人三才,人居中。为什么石头不存在经络?石头树木可能会有年轮或者痕迹,但不存在“人”这般的经络体系。为何古人不大谈特谈动物的“经络”?因为只有“人”才具备这样的经络体系,其它的物种也许有肉体规律,但那种不能称作“经络”,这与人的真正生命体有关。当然,同样无法给你论证这一点。
人身体内的运作规律,高度复杂和精密,任何的科技都将无法模拟出这样完整的“人类身体”。不单现在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做到。因为这台高度精密的运作首先依赖于地球这样的环境,其次其运作背后是人真正的生命体在维持。这也就是本段的观点:“人”并非只是肉体机器。
这个前提是中医“经络”体系存在的基础之一,另一个基础是地球这样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依赖于太阳系,而地球以此诞生了丰富的物种和生存资源。并且事物之间由于相同特性而具备了关联性,这在易学中叫做“类应”原则。对于“类应”原则,古书描绘的篇幅很多,比如铜山西崩,灵钟应应。很多的类应事情都可以有一个很科学的解释,比如地震前的种种景象,而不懂这些规律的人就会用来大做文章搞迷信,这是自古以来厌恶“神棍”的原因。
尽管这两点过去也有,也有简单的解释,比如天人合一,过去也经常被提,大多数也知道日月的十二地支对应人体的十二经络;太阳回归年的365日对应人体块骨头;这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写。但是大部分人的思维也就仅限于此,对于“天人合一”并没有再深一步的理解。“天人合一”的建模思维可谓是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而且既然是建模,就可以深入去探究,而不仅限于表面。
而对于人体的特殊性,现代教育中,只会提到:人是万物之灵,人区别于其它生物是因为有自主意识。这种认知也不够深入和具体化。易学由人来制定,为什么“天地人”三才人能居中位?为什么人有如此独特的经络体系?易学为什么都要以地球为参考对象来制定?人为什么可以观察到万物必备“类应原理”?……一切都昭示了人类的“特殊性”。所以并不能以“碳基生物”来看人的本质。人的身体经过了长时间的进化,受太阳系内天体运动所产生规则的适配,因此高度精密化,并呈现出与此规则对应的规律。
以上两点,是中医建立和存在的总原则。
——————————————————-
2、中医的人体建模存在哪些方式?分别如何构建?
传统中医中的医经派书籍的主要内容,就是主要用来将“人”进行建模的,这类的书籍以:《黄帝内经》灵枢和素问篇、《难经》为主体。实际上在这两本书产生之前,应该还有古医书有大部分这类内容,因为建模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四柱八字和奇门遁甲也可以看到彼此模型的完善周期,所以这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不会一蹴而就。
只是历史上唯独留下了这两本经典的人体建模书籍,或者唯独这两本受到了后人的重视。我们也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看到内容的不断加入,比如后面王冰补入的“运气七篇”,实际上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
建模的方向分为粗略建模,以及精细化建模。从人身体的大类与描述天体运动的阴阳符号进行对应,有“三阴三阳”,以及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概念产生。我们晚点梳理一遍《内经》中的此类内容。
在人体大部分模型完善之后,接下来要精细化,或者称作模块化。比如经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如《脉经》,各类描述经络的古籍,以及穴位的不断新增和补入。到最后形成了当代的这种“经络穴位体系”,实际上这类的内容,包括经络的循行线路,《黄帝内经》中也已经写出,而且很详细,并且《灵枢》篇重在针灸方法的传授,针灸是一种治疗方式,其操作准则,或者说起难点,就是在于经络穴位体系的明确,以及对此人体规律的正确认知。
本草属于其后另一种治疗方式的扩展,实际上与针灸能起到的作用一样,而且治疗的原理也一样。只不过由于针灸需要对人体模型非常熟悉,在操作上难度要高点,而且现代医疗对于本草的作用还是不会忽视,汤液本草在其后历史上,不断产生的新辨病方式的基础上,其作用和可操作性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光靠说明还是对建模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先把《黄帝内经》中所有涉及到建模的章节和内容列出来分析:
---------------------------------------------------------------
首先得有易学模型的概念,也就是清楚什么才算是“模型”。
先看下现代是怎么定义“模型”与“建模”这些词的:
模型: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工具。
建模:对于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如果针对实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通常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一个实物的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可以得到对实物同样适用的结论或推测。模型泛指实际系统或过程的特性的一种表示形式,或映成的一种结构。它能以合乎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形式反映出该系统或过程的行为特性。通常,模型既要能基本反映现实情况,又须经过适当简化,以便于应用。
这些是百度上的解释。
“模型”和“建模”常用于当代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但是易学中也无处不是模型,所以一定得清楚这个概念,不然易学内的众多学术,几乎无法学,只能知道怎么用,却无法知道一切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用。
太阳系和地球,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对象。地球是主体,而研究环境得放在太阳系这个背景下,不然无从研究。研究地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提高生产力,以及最终搞懂人类的四大终极问题。
如果直接去研究太阳系,太困难,尤其是在物质科技相对贫瘠的古代。尽管现代可以借助各种天文工具和计算手段进行研究,但科学是重在发现天体的物质构成,形成过程,能量来源等方向,利用古典物理,量子物理,天体物理等理论去解释形成,利用现代天文望远镜以及天文探测器等工具去探索。现代天文学的前沿“一黑二暗三起源”,仍未涉及到“地球生命起源”这个领域,也就是没有很好的解释,唯一用来解释生命形成的理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当然不具备现代这样高超的物质探索手段,没有高清望远镜,更没有天文探测器,难道古代只能产生盲目的崇拜、祭祀和靠神话故事来解读起源吗?
当然不是,尽管在认知不全面的古代,会产生相应的局限认知和盲目的社会活动。但是依旧有探索宇宙的方式和探索地球规律的手段,物质科技是一种方式,而在古代那个背景环境下,也可以产生其它的探索方式。这就是古典天文学的形成过程。
在物质手段匮乏的古代,探索的角度与当代不同,探索的重心也会与当代不同。所以当我们以现代的物质角度去理解古代的探索方式时,便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打心眼里觉得古人的方式落后。
探索角度的不同:当人类拥有了高超的探索工具后,就会侧重于去发现天体的物质表面,比如着重研究天体的元素构成,天体的运动方式,天体的形成猜想……而在人类不具备探索条件时,由于角度的不同,则侧重研究天体的周期规律,天体的运动规律,太阳系内天体的规律对地球施加的影响所形成的规律……换句话说:现代天文学重物质发现,古典天文学重规律描述。
下图是《周髀算经》内古典天文学的模型:
它同样能够称作模型,因为它就是将认知内的太阳系内运动,也就是实物的研究对象(太阳系),以映射的图示结构来表达,目的是为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客观影响。
研究的角度,尽管无法通过望远镜观测太阳,但可以通过太阳在地球的光照规律来模拟。而感知和记录光照规律变化的对象为“阴影”,工具为一定长度的“测竿”。这其中同样需要精确测定,精确测定不同立杆下的地球两点距离,精确控制立杆的长度等等。同样利用在我们现代看来简陋的数学方法,比如勾股定理,加减乘除等数学计算方式,来测定模型内的距离。当然,古人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历法,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产力和搞清楚人类起源,而在古代,制定历法就是最大的事,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不仅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
既然要创建模型,当然需要一个稳定不变的“常量”,则顺理成章的选取北极点为圆心,为“恒量”,构建“天圆”系统,利用数学计算模型内的“天”与“地”的距离。既然是要测定天体对地球的影响,则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到地平的距离,又产生“地方”的概念,地不方,则模型距离无法测定。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概念由来。
这样一个模型, 当然不会是仅用于历法,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法是最初的一个主要用途,历法的形成同样是建模的产物,无论当代的天文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就算是高超到能去推断银河系外的天体运动,历法形式还是最初的这种,公历是由古儒略历变化而来,而农历依然是干支历的闰月形式。尽管科学手段都探索到银河系外了,地球上的人类到底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搞明白。
历法是古典天文学的一个主要用途,此外,易学内的其它学术,亦是以古典天文学的模型为背景。在古典天文学的模型基础之上,又通过不同方式演变出其它的易数模型,包括各种预测,风水,传统中医……我们这里主要论述传统中医的模型原理。
之所以写这么多,是为了表达:传统中医的底层概念,其根源依然离不开太阳系内地球的规律探索,离不开模型,是建模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
与探索地球的规律一样,现在转而探索人身体的规律。而人的身体异常复杂,显然直接探索人的身体规律在几千年的古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探索方式同样随着历史背景而不同。
先简单了解现代医疗的发展历史:
现代医疗属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末,最初指医生“将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与自身的专业技能及患者的价值观整合起来进行治疗”。最初它是一种治疗的理念,后来指能重复性的证实理论的真伪,基于科学手段的实证医学,倡导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实验,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它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众多交叉学科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为底层支持手段。
当人想要探索这个世界,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各种现象开始思考,而最明显的便是昼夜以及四季的交替(除非在赤道和南北极)。这一切现象的源头当然要归功于天体之间的运动,或者说日地月的运动。相信不管是科学还是什么学,都不会否定这一点。所以直接从源头去解释现象的形成,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手段。这些手段基于现实,并且从不同角度切入。
基于现实,是需要考虑当时的技术发展和人性。不同角度,就有物质与规律的切入点。两者有摄入深浅的区别,最终互相渗透。但更多的是互相攻击的情况,依人性认知程度而定。比如,关于生命的遗传问题上,科学研究到了分子生物学,会说DNA双螺旋结构是生命的遗传物质之一。轮到古人来解释,他可能不懂什么叫DNA,什么又是双螺旋,但是你说生命的遗传规律,他可能会画个阴阳图,或者类似于伏羲女娲交尾图。现代的你可能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跟DNS双螺旋没关系,那是因为你站在现代的立场,知道了又这种事物。如果换成画这幅图的古人问你:地球的生物具备怎样的运动趋势和规律?当代的你又会怎么解释?
困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对世界的解释偏向于“趋势”和“规律”,那么对物质的解释自然便可能模棱两可,因为它需要归类。当然你需要深入进物质层面,才能在归类的情况下区分细节。由于侧重趋势,而忽略物质层面,使得事物不具备唯一标准,导致了很多唯心的迷信思维和活动,培养了很多有意诈骗和无疑欺骗的人群。
当物质科技满足探索的需求之后,有足够能力去观察,测定,反复实验,便产生科学的环境。由于物质是无穷无尽的,当然会难以知全貌,研究的重心和精力可能一直消耗在底层物质表现层面。由于侧重物质层面,导致了很多人群的心理发生变化,人变得只重利益,狭隘自私,精神扭曲,整个社会出现各类问题。
并非两种学术不能互相渗透,而且对宇宙自然的认知,恰恰需要两者结合,但大多数情况下,更多的是互相攻击和鄙视。
------------------------------------------------------
下面我们再来细论各种各样不同的建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