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症因脉治
卷三
作者:明.秦景明  |  字数:27922  |  更新时间:2022-12-26 11:29:25

  [卷三]肿胀总论

  秦子曰:肿症在表者多,胀症在表者少。肿症肿于遍身,现于皮肤,在外不在内。胀症胀于心腹,即《内经》所谓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也。是以其症当分,其治当别。然经络同者,症形治法,亦无不同。例如外感之肿,与外感之胀,二者固自各异,至内伤五脏之肿,与内伤五脏之胀,则形症治法,大抵相似。今分列前后,以备互相参考。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肿症

  【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匮》风水、皮水,从太阳经主治之症也。

  【风寒身肿之因】表气素虚,肺气素热,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气热则皮毛易开;寒袭于肌表,郁而不散,则发热身肿之症作矣。

  【风寒身肿之脉】多见浮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缓为风,浮紧为寒,浮数为热。

  【风寒身肿之治】浮缓散风,浮紧散寒。仲景防己黄汤,治风者也。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肺经,兼喘咳,泻白散加防风。寒入肺经,而发热喘咳者,泻白散加麻黄。

  防己黄汤

  防己黄甘草白术上用七钱,加姜、枣煎服,以绵被围腰,微汗为度,洁古用此汤调五苓散。

  《金匮》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

  《金匮》杏子汤

  麻黄杏子甘草

  越婢汤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桂枝芍药汤

  桂枝白芍药甘草

  大腹皮散

  青皮桑皮槟榔川芎羌活大腹皮防己

  木香丸

  木香(五钱)槟榔(五钱)二味同研,水为丸。

  朱砂(五分)为衣。

  泻白散

  桑白散地骨皮甘草风加防风。寒加羌活、麻黄。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肿症

  【寒湿身肿之症】身重身痛,足胫冷,胸满闷,遍身肿,此寒湿肿之症也。

  【寒湿身肿之因】或时令阴雨,天气寒冷;或居处阴湿,阴寒之气,袭于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伤,则寒湿肿之症成矣。

  【寒湿身肿之脉】脉多沉小,或见沉迟,或见沉濡。

  【寒湿身肿之治】恶寒身痛,先宜温经散湿,冬月麻黄桂枝汤,余月羌独败毒散。湿气壅滞者,胜湿汤。肺经伤湿,喘咳水肿,导水茯苓汤。

  麻黄桂枝汤

  麻黄桂枝白芍药甘草

  羌独败毒散

  见后湿热痿。

  羌活胜湿汤

  见后湿热肿。

  导水茯苓汤

  原文治遍身肿,喘满倚息,不能转身,饮食不下,小便溺出如割而麦冬泽泻白术紫苏陈皮赤茯苓柴胡槟榔木瓜砂仁木香桑白皮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肿症

  【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湿气久留,郁而成热,则湿热【湿热身肿之脉】脉多洪数,或见沉滑,或见促结,或见实大,湿热太甚,脉反沉伏。

  ,八正散。下部肿,二妙丸。湿热在表者,羌活胜湿汤。

  清肺饮

  骨皮桔梗甘草黄芩桑白皮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桂枝。

  八正散

  见后湿热腹胀。

  二妙丸

  见后湿热痿。

  羌活胜湿汤

  治湿热在表宜汗之症。

  防风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苍术黄芩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肿症

  【燥火身肿之症】喘促气急,两胁刺痛,身面浮肿,烦躁不得卧,唇口干燥,小便赤涩,即河间燥伤肺气,节斋先喘后肿之症也。

  【燥火身肿之因】时值燥令,燥火刑金,绝水之源,肺气焦满,清化不行,小水不利,气道闭塞,而燥火肿症作矣。

  【燥火身肿之脉】或见浮数,燥伤于表;或见沉数,燥伤于里;或见躁疾,燥伤于血;【燥火身肿之治】若时令秋燥,竹叶白虎汤。燥伤于血,清凉饮子。有咳嗽,石膏泻白散。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咳嗽加桑白皮、地骨皮。

  清凉饮子

  黄芩黄连薄荷玄参当归芍药甘草山栀牡丹皮

  石膏泻白散

  石膏知母桔梗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肿症

  【黄汗身肿之症】身热胸满,四肢黄肿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如柏汁,久不愈痈脓。又有不恶风,小便利,若上焦寒,口多涎,身冷肿痛,状如周痹,脑中窒,不能食。

  又有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食已汗出,常见盗汗,汗出不凉,反发热,久久必甲错,生恶疮,身胸中痛,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皆黄汗肿症也。

  【黄汗身肿之因】以汗出入水,水邪内侵,或汗出当风;汗与水皆寒湿之气,内结郁久,则成热成黄,而黄汗肿之症作矣。

  【黄汗身肿之脉】其脉自沉,或多沉迟,阳症阴脉,故用桂枝。

  【黄汗身肿之治】《金匮》以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用黄芍药桂酒汤。

  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食已汗出,暮盗汗,汗出反发热者,用桂枝加黄汤。

  黄芍药桂酒汤

  黄桂枝白芍药上三味,以苦酒煮。如怕烦心,以美酒易苦酒。

  桂枝加黄汤

  桂枝芍药生姜黄大枣生甘草桢按:《金匮》治黄汗症,一曰身体痛,发热汗出而渴,汗出色如柏汁,脉自沉者,黄芍已,胃火劳动而汗出,暮夜则营分有虚热而盗汗,然既汗出,则宜身凉,今因水邪内结不散,故反发热,热久汗多,则皮肤之阴血,为热所灼,为汗所耗,久久必甲错,若再热,营气热,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辄轻,旋又复重,则汗虽出,发热不减,身重不除,久久内气必虚,肌肉而动。内虚中气不得运,则胸中痛。元气上下不贯,则腰上有汗,下,腰弛痛,如有物在皮肤中而不和顺;剧者不能食,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桂枝加黄。按前一症,以汗出不固,水邪入营,郁而发热,热甚则发黄而渴,故以桂枝和营,以苦酒引入血分,散其水寒,则热自退,脉不沉矣。但卫虚不宜多汗,故用黄之力实卫耳。后一症,即桂枝原方,加生姜、大枣、甘草,又饮热粥以助胃得汗,其加黄实表固卫者何故?盖治脉浮发热,汗多热不退之症,不得不用桂枝,以其多汗盗汗,又不得不用黄,此症因水寒之邪,盘结不散,汗虽出而热不减,正所云汗出而邪不出者,故仲景于桂枝散表方中,重加黄,佐以大枣、甘草、生姜,和其胃气,同功卫外,使其邪出而汗不出也。仲景以黄汗列之水气门,不入黄胆症中;宇泰又以黄汗为黄胆之首,而水肿门略注一条,此亦互相发明之意。然又有分别,汗出染衣,遍身无肿,乃黄胆中之黄汗,即《准绳》所云黄汗也。黄汗染衣,发热胫冷,即仲景黄芍药桂酒汤所治之黄汗也;黄汗染衣,若胫不冷,反发热,即仲景桂枝加黄汤所治之历节也。二症有肿不肿之分,故有水肿、黄胆之别。水寒之邪,内结脉沉,当同伤寒例。太阳发热多汗之桂枝症,用辛温解肌,使其邪散身凉;不可同热病门,热邪伏内,汗出热不退之症,用清里退热者比。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肿症

  【肺虚身肿之症】泻利喘咳,面色惨白,或肿或退,小便清利,或气化不及,小便时闭,大便时溏,即《金匮》脉沉自喘之正水,此肺虚肿症也。

  【肺虚身肿之因】劳役过度,肺气久虚,清肃之令不行,下降之权失职,卫气壅遏,营【肺虚身肿之脉】寸口细数,肺液干少;右关虚软,土不生金;尺脉细数,肾水不足【肺虚身肿之治】肺燥者,生脉散。土不能生金者,四君子加杏仁、贝母。肾水不足,人参固本丸。肺气不能收摄,都气丸。

  生肺散

  人参拣麦冬北五味气逆加橘红,有痰加贝母,嗽多喘满加桑白皮,小便不利加杏仁。

  四君子汤

  治肺气不足。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气逆加橘红。

  人参固本丸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人参痰加贝母。

  都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凡治虚证,当明阴阳,如阴虚当养阴,阳虚当养阳。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当用四君子汤。若喘咳骨蒸,痰火上逆,痰中带血,此肺之真阴虚也,又当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肿症

  【肺热身肿之症】喘咳烦满,不得仰卧,喘息倚肩,身首皆肿,小便赤涩,此即《内经》诸气郁,肺热成肿之症也。

  【肺热身肿之因】肺热叶焦,肺气怫郁,升降之令不行;治节之官失职,则经络壅闭,营卫不谐,而遍身头面皆肿矣。

  【肺热身肿之脉】右寸洪数,肺热之诊。关脉实大,胃火刑金。尺脉数大,肾火上炎。

  左关弦数,木火侮金。左寸洪数,心火克金。

  【肺热身肿之治】宜清肺者,家秘泻白散。兼风者,加防风。燥者,二冬二母汤。心火克金,泻心汤。肝火刑金,泻青丸、龙胆泻肝汤。肾火刑金,凉八味丸。阳明多火,肺受熏蒸,葛根石膏汤。水饮射肺,面浮喘逆,不得卧者,葶苈清肺饮。

  家秘泻白散

  川连黄芩石膏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二冬二母汤

  天冬麦冬知母贝母

  泻心汤

  黄连半夏甘草

  泻青丸

  当归川芎栀子龙胆草川大黄羌活防风甘草大便滑者去大黄,身无痛不发热,去羌活、防风,有寒热加柴胡,舌赤加黄连

  龙胆泻肝汤

  胆草柴胡黄芩甘草山栀知母天冬麦冬黄连人参

  凉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

  干葛石膏汤

  干葛石膏知母

  葶苈清肺饮

  葶苈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大腹皮马兜铃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肿症

  【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此脾虚肿之【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脾虚身肿之脉】或见濡软,或见弦数,或见浮大,或见细涩,土败双弦,乃为木贼。

  【脾虚身肿之治】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实脾利水,用白术散。或脾肾虚寒,当温补天真,《金匮》肾气丸。脾虚痰凝者,六君子汤。脾阴虚损,脾火自旺,加味归脾汤。

  理中汤

  人参炮姜白术炙甘草

  白术散

  白术猪苓泽泻山药莲肉白茯苓人参

  金匮肾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桂、附、车前子。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广皮熟半夏

  加味归脾汤

  即归脾汤加丹皮、山栀。

  秦子曰:脾虚亦有阴阳之分,脾阴虚者,脾血消耗,脾火内炎,脾虽虚而仍热,服温补,则火愈甚,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肿症

  【脾热身肿之症】面肿目黄,烦躁不卧,皮肤常热,小便赤,大便时泄时结,常肿不退【脾热身肿之因】膏粱浓味,日积月累,热聚脾中,则脾热肿之症作矣。

  【脾热身肿之脉】右关弦数,热积中州;左关弦数,肝热乘脾;右关沉滑,痰饮在胸。

  【脾热身肿之治】加味泻黄散、栀连枳壳汤。兼肝火者,龙胆泻肝汤。胸前满闷,栀连平胃二陈汤,或倍加川连、枳实以消痞,或加升麻、干葛以宣扬。二便闭,八正散,白芍药同川连,大清脾经之火。家秘戊己汤,加川连,清脾热,兼清肝火。

  加味泻黄散

  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大黄白芍药

  栀连枳壳汤

  枳壳浓朴广皮甘草山栀川黄连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肺热肿门。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子、连翘。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川连、山栀。

  八正散

  见湿热肿门。

  戊己汤

  家秘清肝脾血分之火。

  白芍药甘草川黄连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肿症

  【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若水亏火旺,喘咳腹胀,内热便涩,此肝肾真阴虚肿,即《内经》肾水症也。

  【肝肾虚肿之因】肝主施泄,肾主闭藏,肝肾之真阳不足,不能司其开阖,则小水不利。若阴精素虚,色欲太过,肝肾之真阴不足,虚火灼金,小水亦不利,《内经》所云关门不利,聚【肝肾虚肿之脉】左脉迟弦,肝肾真阳不足。左脉细数,肝肾真阴不足。左脉沉紧,紧则为寒,沉则为水。左脉沉数,沉则为里,数则阴竭。

  【肝肾虚肿之治】肾阳不足,《金匮》肾气丸、河车丸。肾阴不足,人参固本丸,家秘

  《金匮》肾气丸

  见前脾虚肿。

  河车丸

  治先天不足,气血两亏。

  人胞一具(煎烂),入白茯苓、山药,打为丸。

  人参固本丸

  见前肺虚肿。

  家秘肝肾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

  知母(二两)黄柏(二两)当归(三两)白芍药(三两)上为细末,另以天冬、地黄各六两,熬膏为丸。

  桢按:肝肾不足,宜分阴虚阳虚。例如治虚火,要分气分、血分。气分虚火,用补中益,加黄柏、知母。血分虚火,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故治肝肾阴虚火旺者,用家秘肝肾丸,以养真阴。阳虚火衰者,用八味丸,以养真阳。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腹胀

  【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腹胀之症。

  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烦满燥实,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若腹胀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胀之症也。

  【伤寒腹胀之因】表邪不解,内传太阳之本,则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而腹胀。若表已解,肠胃有实热,大便闭结,则腹亦胀。若血蓄下焦,结硬小腹,则腹亦胀。凡此皆伤寒门腹胀也。

  【伤寒腹胀之脉】左尺沉数,膀胱结热。右脉沉实,肠胃实热。两尺沉牢,乃是蓄血。

  【伤寒腹胀之治】热邪入里,腹胀满,脉沉数,大便结,承气汤选用,腹胀宜下。若寒热者,大柴胡汤。若热结膀胱,腹胀,小便不利者,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汤,调六一散。若腹胀小便利,大便黑,桃仁承气汤。

  承气汤

  大柴胡汤

  上二方,见伤寒。

  羌活木通汤

  见后不得卧。

  五苓散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

  桃仁承气汤

  见后血鼓胀。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腹胀

  【风湿腹胀之症】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此风湿腹胀之症也。

  【风湿腹胀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湿冲风,脾胃受伤,中州痞塞,而腹胀之症作矣。

  【风湿腹胀之脉】脉多浮濡,或见浮缓,或见弦长,或见浮涩。

  【风湿腹胀之治】胸前饱闷,防风平胃散。身热恶风,羌独败毒散、荆芥汤。下体重滞,五苓散。内外皆热,用防风木通汤,此上下分消法也。

  防风平胃散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加防风。下部胀加防己。

  羌活败毒散

  见后湿痿。

  荆芥汤

  见后湿热腹胀。

  五苓散

  即四苓散加桂。身发热,加防风。

  防风木通汤

  治风湿神效。

  防风木通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腹胀

  【湿热腹胀之症】面目黄肿,小便赤涩,大便或结,或泄黄糜,或日晡潮热,烦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胀胁痛,此湿热腹胀之症也。

  【湿热腹胀之因】湿热之邪,感入肠胃,不得外泄,湿淫太过,痞塞不通,则腹胀之症【湿热腹胀之脉】脉浮而濡,趺阳反数,或见浮大,或见沉滑,或见促结,甚则反伏。

  【湿热腹胀之治】面黄目黄,胁痛口苦,肝胆有火,龙胆泻肝汤。小便赤涩,木通六一散。二口苦清胆火,口甘清脾火,口淡清胃火,口齿清肾火。身热脉浮,应汗者,宜辛凉

  龙胆泻肝汤

  见前脾热肿。

  六一散

  木通汤冲服。

  八正散

  瞿麦蓄滑石甘草山栀车前子木通大黄

  家秘泻黄散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枳壳川黄连酒客加干葛,腹痛加大黄,小水赤加木通、滑石,阳明热加干葛,寒热加柴胡,虚加

  大柴胡汤

  即小柴胡去人参加大黄。

  干葛石膏汤

  干葛知母石膏甘草腹皮热加地骨皮、川黄连。

  荆芥汤

  治表有湿热,腹胀身大。

  荆芥防风薄荷地肤子

  [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腹胀

  【寒湿腹胀之症】身重不温,手足厥冷,腹胀无汗,此寒湿腹胀之症也。

  【寒湿腹胀之因】春时应温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兼之天冷阴雨,或坐卧卑湿,寒湿袭于腠理,壅闭脉络,而腹为之胀矣。

  【寒湿腹胀之脉】寸脉沉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若见弦紧,弦则善胀,紧则恶寒。

  【寒湿腹胀之治】身重身冷无汗,甘草麻桂汤、麻桂术甘汤。下体重多汗,防己茯苓汤。寒湿内伏,术附汤。中气弱,理中汤,温中气而散寒湿。

  甘草麻桂汤

  甘草麻黄桂枝

  麻桂术甘汤

  麻黄桂枝白术甘草家秘白术易苍术。

  防己茯苓汤

  治里水,腰下重。

  防己黄桂枝茯苓甘草

  术附汤

  温经散湿,此方独胜。

  白术熟附子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气结腹胀之症】胸腹凝结作胀,胀而不休,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此气结作胀之【气结腹胀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郁怒思虑,则【气结腹胀之脉】多见沉涩,或见沉弦,或见沉伏,《脉经》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气结腹胀之治】攻冲刺痛,四七汤。寒凝结胀,浓朴汤。胸前饱闷,枳桔平胃散。小腹胀急,青皮散。小便涩滞,木通饮。

  四七汤

  治七情气结。

  半夏苏叶浓朴白茯苓加生姜、红枣。

  浓朴汤

  浓朴陈皮甘草干姜白茯苓

  枳桔平胃散

  枳壳桔梗苍术广皮甘草浓朴

  青皮散

  青皮大腹皮二味同煎。

  木通饮

  治胁肋刺痛臌胀。

  木通陈皮苏梗甘草加生姜、红枣。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作胀急,此气散腹【气散腹胀之因】或劳动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肺不能通调,脾不能转输,肾不能闭藏,则真气散,而腹胀之症作矣。

  【气散腹胀之脉】六脉无力,虚大无根,浮缓散慢,神离反疾。

  【气散腹胀之治】气怯言微,生脉散。动作胀急,静则稍减,戊己汤,加敛气之药。气不归原,都气丸、纳气丸。气虚极,以四君子汤、参橘煎送下。

  生脉散

  生津液,充血脉,助元敛神。

  人参麦冬北五味

  戊己汤

  伐肝扶脾,调敛中州,故名戊己。

  白芍药甘草

  都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北五味。

  纳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益智仁。

  四君子汤

  见后脾虚胀。

  参橘煎

  见喘症条。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肺虚腹胀之症】面色惨白,气弱不振,时胀时退,二便清利,此肺经阳虚之症。

  若肌肉消瘦,咳嗽面红,多汗骨蒸,此肺经阴虚之症。二者皆名肺虚腹胀症也。

  【肺虚腹胀之因】肺阳不足,治节无权,肺阴亏损,清肃不行,肺为相传,主宰一身,肺气若虚,诸经皆结,而腹胀之症作矣。

  【肺虚腹胀之脉】寸口脉微,或见濡软,或见沉细,或见沉涩,甚则沉结。

  【肺虚腹胀之治】肺阳不足,脉缓濡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肺阴不足,脉虚细数,人参固本丸、生脉散。肺虚气壅,难用补剂,人参平肺散。

  四君子汤

  保肺益气,补土生金。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补中益气汤

  见前。

  人参固本丸

  见前肺虚肿门。

  生脉散

  见前气散腹胀。

  人参平肺散

  见后肺痹。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肺热腹胀之症】喘息倚肩,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腹胀胸痛,常胀不退,此肺热腹【肺热腹胀之因】或肺素有热,又因膏粱浓味,酒湿辛辣之积热,上蒸清道,肺热焦满,而腹胀之症作矣。

  【肺热腹胀之脉】右寸洪大,肺经有热。右关上溢,胃火熏蒸。左寸洪数,心火刑金。

  【肺热腹胀之治】喘息倚肩,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葶苈泻肺汤,合泻白散。胃火熏蒸腹胀作痛,大便结者;枳桔大黄汤。心火刑金,泻心各半汤。木中火发,泻青各半汤。以上

  葶苈泻肺汤

  葶苈子大枣

  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枳桔大黄汤

  家秘治肠热肠结,诸腹胀大。

  枳实桔梗大黄大腹皮桑白皮广皮甘草

  泻心各半汤

  家秘治心火刑金。

  川黄连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泻青各半汤

  家秘治肝火刑金胆草黄芩青黛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脾虚腹胀之症】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此脾虚腹胀之症也。

  【脾虚腹胀之因】脾气素虚,饮食难化,强食过饱,凝积肠胃,荣卫稽留,则脾虚腹胀【脾虚腹胀之脉】或见虚软,或见空大,或见细微,或见弦急。两手双弦,木乘土位。

  【脾虚腹胀之治】脾气不实者,参苓白术散。言语轻微者,四君子汤。心腹时胀,饮食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广皮白茯苓白扁豆甘草泽泻莲肉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枳术汤

  白术枳实人参广皮甘草熟砂仁白茯苓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脾实腹胀之症】眼目黄肿,夜不得卧,肚腹时热,小便赤色,大便或结或泻,或时作痛,泻下黄沫,肛门热痛,此脾实腹胀之症也。

  【脾实腹胀之因】膏粱积热,湿热之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湿热伤脾,不得转输,传道之令不行,中州之官失职,诸经凝窒,而脾实腹胀之症成矣。

  【脾实腹胀之脉】右脉滑大,或见洪数,或见沉实,或见洪长,或见沉急。

  【脾实腹胀之治】眼目黄肿,龙胆泻肝汤。肚腹时热,川连戊己汤、川连枳壳汤。小便赤色,导赤各半汤。泻下黄沫,家秘泻黄散。肛门热,川连枳壳汤加黄柏、槐米。胸前满闷,栀连二陈汤、栀连平胃散,加枳实以消痞满。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肺热肿。

  川连戊己汤

  白芍药甘草川黄连

  川连枳壳汤

  川连枳壳木通甘草大腹皮地骨皮

  导赤各半汤

  黄芩黄连甘草犀角麦冬滑石栀子茯神知母人参

  家秘泻黄散

  川连枳壳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山栀、黄连。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此肝火腹胀之症也。

  【肝火腹胀之因】或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浩饮酒伤,热聚于胆,木火乘脾,则膈塞不利,而腹胀之症作矣。

  【肝火腹胀之脉】左关弦数,或见沉弦,或见沉数,或见促止,或见模糊,沉细弦数,肝家之火,浮大弦数,胆经之热。

  【肝火腹胀之治】轻者清肝饮,未应,泻肝汤,或左金丸。

  清肝饮

  柴胡黄芩山栀连翘桔梗川芎甘草

  龙胆泻肝汤

  胆草柴胡黄芩山栀连翘知母麦冬川连人参甘草

  左金丸

  川黄连吴茱萸二味同浸炒,去吴茱萸,用川连丸服。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肝肾虚胀之症】腰软作痛,痛连季胁,小便常涩,气怯消瘦,小腹胀冷,《内经》所云石水,此肝肾经虚胀之症也。

  【肝肾虚胀之因】真元不足,断削太过,若肾之真阳虚,则开阖之关不利;肾之真阴虚,则封闭之司失权。若肝经虚损,则施泄之令不行,是以二便不得分晓,而腹胀之症作矣。

  【肝肾虚胀之脉】左关细小,肝经不足。左尺细小,肾经不足。若见沉迟,真阳不足。

  若见细数,真阴不足。

  【肝肾虚胀之治】腰软常痛,大造丸主之,溶化龟鹿二仙胶为丸。小便常涩,小腹胀冷,《金匮》肾气丸主之。若真阴虚,脉数内热者,家秘肝肾丸。

  大造丸

  怀熟地甘枸杞菟丝子浓杜仲山药白茯苓紫河车

  《金匮》肾气丸

  即热八味丸加车前子、川牛膝。

  家秘肝肾丸

  见前肝肾虚肿。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食积腹胀之症】肚腹胀急,按之实痛,或一条扛起,或见累累小块,或痛而欲利,利后稍减,此食积腹胀之症也。

  【食积腹胀之因】嗜食不谨,胃强能纳,脾弱不消,停滞脾胃之间,则食积腹胀之症作【食积腹胀之脉】右关多滑,或见沉实,或见滑动,或见弦急。

  【食积腹胀之治】肚腹胀急,按之实痛,枳实散。一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者,

  枳实散

  陈枳实莱菔子麦芽山楂肉

  枳朴大黄汤

  陈枳实浓朴广皮甘草大黄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虫积腹胀之症】肚大青筋,腹皮胀急,反能饮食,或面见白黑点,或喜食一物,或腹起块扛,大便偶见长虫,此虫积腹胀之症也。

  【虫积腹胀之因】脾气不足,强食伤脾,不能磨化,停积于中,湿热生虫,而腹胀之症【虫积腹胀之脉】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或见沉滑,或见沉实,或见弦急,或见沉弦。

  【虫积腹胀之治】追虫丸、万应丸、使君子丸。

  有块扛起,下虫积而愈。

  追虫丸

  黑丑槟榔雷丸南木香

  万应丸

  黑丑大黄槟榔雷丸南木香沉香

  使君子丸

  使君子芜荑鹤虱槟榔百部苦楝根皮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痰饮腹胀之症】胸腹满闷,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此【痰饮腹胀之因】胃强脾弱,多食难化,停滞为痰,转输失职,则腹胀之症作矣。

  【痰饮腹胀之脉】脉多见弦,或见沉滑,或见沉弦,或见沉伏,或见偏弦。

  【痰饮腹胀之治】胸闷怔忡,痰饮也,小半夏汤、二陈汤。喘息倚肩,支饮也,葶苈泻肺汤。呕恶痰涎,平胃二陈汤。腹中漉漉有声,导痰汤下之。

  小半夏汤

  熟半夏生姜

  二陈汤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

  葶苈泻肺汤

  甜葶苈大枣肉

  平胃二陈汤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半夏白茯苓

  导痰汤

  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

  熟半夏枳实橘红南星茯苓甘草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血臌腹胀之症】腹胀不减,肚大紫筋,腿足或见血缕,小便反利,大便或黑,血在上则漱水多忘,血在下则小腹闷痛,此血臌腹胀之症也。

  【血臌腹胀之因】或因惊恐跌扑,或因恼怒悲哀,或因过食辛辣,血热妄行,不归故道,停积于中,则血臌腹胀之症作矣。

  【血臌腹胀之脉】脉多见芤,或时见涩,或见沉数,或见细微,或见沉伏,或见牢实。

  【血臌腹胀之治】腹胀不减,紫筋血缕,在上者红花桃仁汤,在下者桃仁承气汤,小腹

  红花桃仁汤

  治上焦蓄血。

  红花桃仁当归红曲楂肉丹皮赤芍药泽兰胸痛,加郁金,甚加韭汁。胁痛,加青皮,甚加枳壳。

  桃仁承气汤

  治下焦蓄血。

  桃仁桂枝芒硝甘草大黄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脏寒腹胀之症】四肢常冷,小腹胀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时泻,不思饮食,唇口色白,言语轻微,《内经》所云正水,即脏寒生满病之症也。

  【脏寒腹胀之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因口食冷物,身得寒气,则身中之天地不交,阴寒痞塞,而脏寒腹胀之症作矣。

  【脏寒腹胀之脉】六脉沉迟,微细无力。左脉沉迟,肝肾虚寒;右脉沉迟,脾肺虚寒。

  【脏寒腹胀之治】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八味丸;小便不利,金匮肾气丸。

  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理中汤;手足厥冷,四逆汤。

  八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金匮》肾气丸

  即热八味地黄丸加车前子、牛膝。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四逆汤

  干姜甘草附子

  [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

  【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濯濯有声,大肠胀也。小,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癃溺涩,少腹胀急,膀胱胀也。气满肤中,空空然响,三焦胀也。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此六腑腹胀之症也。

  【六腑腹胀之因】饮食不节,失饥伤饱,每成胃胀;中州停滞,成痰成积,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心胃有热,下遗小肠,则腹亦胀。肺气怫郁,不能下输膀胱,则小腹胀。三焦主人身之气,大气周流,则无障碍;三焦壅滞,腹胀乃作。肝胆主木,最喜条达,不得疏通,胆胀乃成。此六腑腹胀之因也。

  【六腑腹胀之治】胃胀者,平胃散加减治之。大肠胀者,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者,木通饮。膀胱胀者,五苓散。三焦胀者,枳壳青皮饮,胆胀者,柴胡清肝饮。

  平胃散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胃热者加中栀、连。胃寒者加姜、桂。

  枳壳化滞汤

  枳壳浓朴神曲广皮莱菔子麦芽砂仁热者加川连。便硬加大黄。

  导痰汤

  南星半夏枳壳橘红甘草

  木通饮

  木通陈皮苏梗甘草加生姜、红枣。热者加川连。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肉桂热结膀胱,车前木通汤调下。气化不及州都,参橘煎调下。

  枳壳青皮饮

  枳壳青皮大腹皮三味等分。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

  柴胡清肝饮

  柴胡山栀丹皮青皮苏梗白芍药钩藤肝胆热,加龙胆草、青黛。

  家秘消胀散

  治肠胃停滞,诸腹胀大。

  半夏浓朴枳实香附麦芽楂肉苍术槟榔广皮干葛神曲莱菔子共为细末,木通、大腹皮各三钱,煎汤调服

  [卷三]黄胆论

  秦子曰:黄胆者,身目皆黄,色如橘皮,湿气胜,则黄而晦,热气胜,则黄而明,故爪甲皮肤,悉见黄色,即是黄胆。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黄汗,身肿者,入肿症门,身不肿者,入疸症门,其间治法大同,而从肿从疸,则各异也。

  [卷三:黄胆论]外感黄胆

  【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发热而渴,状如风水,身疼烦重,小便不利,此黄汗之症也。

  【黄汗之因】脾胃素热,汗出逢风,或汗出入水,水渍汗孔,湿热内蒸,热气外现,而【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黄汗之治】《金匮》于水肿门,则立黄芍药桂酒汤,以治身重发热,两胫自冷,症,又立桂枝加黄汤,以治身发热,足胫热,盗汗,汗出反发热之症,又于黄胆门,亦立桂枝加黄汤,以治诸黄家脉浮当汗之症,详见水肿门黄汗中。

  黄芍药桂酒汤

  治身重发热,汗出而渴,黄汗染衣,脉自沉。

  黄芍药桂枝

  桂枝加黄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黄大枣

  [卷三:黄胆论]外感黄胆

  【正黄胆之症】食已即饥,遍身俱黄,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壮热,身体如肿,此黄疸之症也。

  【正黄胆之因】脏腑积热,并于脾胃之间,外因风湿相搏,闭郁腠理,湿热熏蒸,HT而成黄,则诸黄胆之症乃作。

  【正黄胆之脉】寸脉浮缓,缓则伤风,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则伤脾,尺脉本沉,浮则肾伤,阳明脉迟,迟则忌下。

  【正黄胆之治】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桂枝黄汤。若寒热,胸满,烦呕,小柴胡汤。

  恶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黄醇酒汤。若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实热,宜下,大黄硝石汤、茵陈汤。小便不利,加减五苓散。胸满呕吐,小半夏汤。黄结上焦者,权用瓜蒂散吐之,然不若吹鼻出黄水。

  桂枝加黄汤

  治黄胆脉浮,宜汗者;若腹满,欲呕吐懊,宜吐不宜汗。

  桂枝白芍生姜黄甘草大枣上水煮温服,须臾饮热稀粥以助药力,取微汗。

  小柴胡汤

  见后酸软。

  麻黄醇酒汤

  用麻黄,冬月酒煮,春月水煮。

  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茵陈大黄汤

  茵陈大黄栀子

  小半夏汤

  半夏广皮加姜煎。

  茵陈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陈。

  [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

  【谷疸之症】食谷头眩,心中怫郁,胃中苦浊,小便不通,遍身俱黄,此谷疸之症也。

  【谷疸之因】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谷,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利,湿热内甚,则身体发黄,而谷疸成矣。

  【谷疸之脉】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即为寒。阳明脉迟,食难用饱,滑大者易治,弦【谷疸之治】脉迟者不可下,茵陈汤治之。胃热血燥者,用猪膏发煎。润燥下利,能泄阳明之阴,以泄谷气之实。今推展茵陈平胃散,泄阳明之阳,以泄谷气之实。

  茵陈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上三味去滓,温作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色黄从小便出也。

  猪膏发煎

  泄阳明之阴。

  猪膏乱发(鸡子大,三块)上二味,煎至发消药成膏,病从小便出,以上《金匮》治法。

  茵陈平胃散

  泄阳明之阳。

  熟苍术浓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

  【酒疸之症】身目俱黄,心热足热,懊时时欲吐,小便赤,腹满,鼻燥,胸中热痛,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皮肤不仁,此皆酒疸之症。

  【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饥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症成矣。

  【酒疸之脉】其脉浮弱,或见洪大,或见浮数,或见沉数。

  【酒疸之治】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或无热,神清腹满,欲吐,先吐之。脉沉者,酒疸,心懊,或热痛,《金匮》栀子大黄汤。今推展身发热口渴者,葛根汤治之。作呕,合平胃散。小便涩,加减五苓散。

  《金匮》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心中懊,发热。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推展干葛汤

  干葛山栀豆豉枳实甘草

  平胃散

  见前。

  加减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茯苓白术茵陈

  [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

  【女劳疸之症】发热恶寒,膀胱急,小腹满,身黄额黑,足心热,大便或黑或溏,腹胀【女劳疸之因】其人必数醉入房,热气聚于脾中,不得散,肾气日衰,夫醉饱入内,脾肾交伤,阴精耗而阳火亢,则女劳疸之症作矣。

  【女劳疸之脉】尺脉沉涩,阴精内竭,右关弦数,热聚脾中,尺弱关实,脾肾交伤。

  【女劳疸之治】腹胀如水状,大便黑,血不行也,仲景硝矾散主之,愈后,以菟丝子丸调理。

  硝矾散

  硝石(即芒硝)矾石二味等分为散。

  小菟丝子丸

  菟丝子(煮打为丸)石莲肉白茯苓山药

  [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

  【阴黄之症】身无热,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黄不鲜明,饮食不进,口不烦渴,【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阴黄之脉】多见沉迟,或见沉细,或见微弱,或见空大。

  【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

  茵陈四逆汤

  茵陈炮姜附子甘草

  茵陈橘皮汤

  治身黄脉沉细,身热手足寒。

  茵陈橘皮生姜白术半夏茯苓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家秘保和散

  半夏熟苍术浓朴香附神曲麦芽干葛白豆蔻广皮连翘莱菔子加茵陈、山栀,名茵陈保和散。

  按:阴黄,阴症也,以其色黄而混名之。若疸症,皆生于热,胆火居多,是以清胆火为正治散消导,则有忽之者,家秘有加减保和散,以治积滞之谷疸;又立茵陈保和丸,以治积热之谷疸。夫疸症要分热而无滞,热而有滞;无滞者,止须清热;有滞者,必要消散停滞,则热自解。此法不独治疸,凡治积热停滞之真诀也。

  [卷三]三消总论

  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谓也。其症随饮而随渴,随食而随饥,随溺而随便。渴而数饮者,为上消。食过即饥者,为中消。时便膏沥者,为下消。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卷三:三消总论]外感三消

  【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多饮渴不止,唇口干裂,烦躁不宁,此燥火伤于肺,即上消症也于小肠、膀胱,即下消之症也。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义羲年,燥气从令,或干旱之岁,燥火行权,或秋令之月,燥燥火伤人,上则烦渴引饮,中则消谷易饥,下则小便频数,燥万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燥火三消之脉】寸脉浮数,燥伤于上,关脉洪数,燥伤于中,尺脉沉数,燥伤于下。

  燥伤于气,脉见大数;燥伤于血,脉见细数。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为先,烦渴引饮,家秘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多食易饥,人参白虎汤。小便频数,淋沥如膏,益元散、导赤各半汤。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葛根甘草

  人参白虎汤

  即前方加人参。

  益元散

  滑石甘草共为细末,人参汤下。

  导赤各半汤

  见后湿热消。

  [卷三:三消总论]外感三消

  【湿火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咳嗽面肿,此湿热伤肺,即上消症也。面黄身肿,消谷易饥,此、膀胱,即下消症也。

  【湿火三消之因】酒湿水饮之热,积于其内,时行湿热之气,蒸于其外,内外合受,郁久成热,湿热转燥,则三消乃作矣。

  【湿火三消之脉】多见数大,寸大上消,关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脉也。

  【湿火三消之治】宜流湿润燥,清肺饮,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汤,治中消也,导赤各半汤、益元散,治下消也。

  清肺饮

  即甘露饮子。

  石膏桔梗山栀知母连翘川黄连甘草麦冬杏仁加枇杷叶。

  加味清胃汤

  川连升麻丹皮山栀甘草干葛

  导赤各半汤

  木通生地甘草川黄连麦门冬

  [卷三:三消总论]内伤三消

  【积热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口臭消渴,上消症也。烦热多食,食下即饥,中消症也。

  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热,下消症也。

  【积热三消之因】膏粱浓味,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熏于肺则成上消,伤于胃则成中消,流于下则成下消。

  【积热三消之脉】胃脉上朝于寸口,肺消也。气口滑大,胃消也。尺脉洪大,下消也。

  右脉数大,肠胃积热,左脉数大,肝胆积热。

  【积热三消之治】烦渴引饮,清肺饮。口臭易饥,清胃汤,加干葛。如肺胃积热,下流膀胱,八正散。若肝胆之热下流,龙胆泻肝丸。若肾之相火下流,而成下消,凉八味丸、文蛤散。

  清肺饮

  清胃汤

  上二方,见前条。

  八正散

  见前腹胀门。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凉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

  文蛤散

  文蛤杵细,滚汤调服。

  [卷三:三消总论]内伤三消

  【精虚三消之症】口干消渴,饮水不多,气怯喘咳,上消症也。时食时饥,饥不欲食,中消症也。小便频数,牵引作痛,如沥如膏,下消症也。

  【精虚三消之因】或悲哀伤肺,煎熬真阴,或思虑伤脾,脾阴伤损,或房劳伤肾,精日耗而亏损,此精虚三消之因也。

  【精虚三消之脉】右寸细数,肺燥液干,右关细数,脾经阴损,两尺细数,肾肝失精。

  【精虚三消之治】生脉散、人参固本丸,治上消也。地黄膏、琼玉膏,治中消也。三才封髓丹,治下消也。先见小便过多,随乃多渴,此真阳失守,下泄无度,上不能蒸动生津,《金匮》八

  生脉散

  人参拣冬北五味

  人参固本丸

  人参怀生地怀熟地天门冬麦门冬

  地黄膏

  生地当归丹皮白芍药甘枸杞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

  琼玉膏

  人参白蜜生地黄白茯苓

  三才封髓丹

  见后肾痹。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内经》有风消之句,消必兼风言之也。厥阴传变二阳,则成三消,然消症多饥,仲景云:饥不欲食,则知消症。亦有不欲食者。故能食而渴,全重二阳,饮一溲一,全重少阴,饥不食,气上冲心,则主厥阴矣。河间云:消渴之症,阴精极衰,燥热太过,治宜补肾水,泻心火,润肠胃之燥热,济身中津液,使道路不结,津液不枯,气血不涩,则病自已。

  [卷三]不得卧论

  秦子曰:不得卧之证,诸经皆有,主热者多。在外感门,有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有气分热、血分热,有余热未尽,汗下太过诸条。在杂症门,则里热多而无表热者也。今注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表热不得卧之症】发热身痛,无汗烦热,不得卧,太阳经表热症也。目痛鼻干,身大热,不得卧,阳明经表热症也。时寒时热,寒热往来,不得卧,少阳经表热症也。

  【表热不得卧之因】风寒伤于太阳,郁而发热,则烦热不得卧。风寒伤于阳明,郁而发热,则烦躁不得卧。风寒伤于少阳,郁而发热,则懊不得卧。

  【表热不得卧之脉】人迎浮紧,太阳表热,右关洪长,阳明表热,左关浮弦,少阳表热【表热不得卧之治】太阳表热,不得卧而无汗者,冬月,北方人麻桂汤,南方人,羌活汤。阳明表热不得卧,干葛升麻汤。少阳表热不得卧,小柴胡汤。

  麻桂汤

  羌活汤

  干葛升麻汤

  小柴胡汤

  上四方俱见伤寒门。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里热不得卧之症】身热汗出,渴而引饮,小便不利,太阳经里热也。烦渴消水,口燥唇焦,大便坚结,阳明经里热也。寒热口苦,胁痛干呕,少阳经里热也【里热不得卧之因】太阳失用解表,则传膀胱之本;阳明失用解表,则传阳明之里;少阳失用解表,则传少阳之里。邪热传里,则烦躁不得卧矣。

  【里热不得卧之脉】左尺沉数,太阳里热,右关沉数,阳明里热,左关弦数,少阳里热【里热不得卧之治】太阳里热,冬月五苓散,家秘用木通羌活汤。阳明里热,白虎汤。

  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少阳里热,家秘黄芩汤。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肉桂白茯苓

  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承气汤

  枳壳浓朴大黄

  家秘木通羌活汤

  木通桔梗羌活荆芥

  家秘黄芩汤

  黄芩山栀柴胡甘草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症】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心下闭结,汗吐下后,反复颠倒,心中太阳经半表半里热也。咽燥口干,发热汗出,烦躁不眠,阳明经半表半里热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得眠,少阳经半表半里热也。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因】表邪传里,里不受邪,邪搏心胸,半表半里之间,懊烦呕,【半表半里不得卧之脉】左关数大,下连乎尺,太阳半表半里也。左关独弦,少阳半表半里也。右关独大,浮沉皆得,阳明半表半里也。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治】太阳者,羌活冲和汤。少阳者,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者,竹叶石膏汤合知母葛根汤。

  羌活冲和汤

  小柴胡汤

  栀子豆豉汤

  竹叶石膏汤

  知母葛根汤

  上五方见伤寒门。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血热不得卧之症】昼则了了,夜则发热,睡中盗汗,心烦惊起,此血伏邪热之症也。

  【血热不得卧之因】阳邪陷入血分,则阴被阳乘,正所谓血中伏火,阴分不宁,是以有【血热不得卧之脉】脉多沉数。左关沉数,少阳血热;左尺沉数,太阳血热;右关沉数【血热不得卧之治】清阴中伏火,丹溪有知柏四物汤。左尺沉数,加羌活、独活。左关沉数,加柴胡、山栀。右关沉数,加升麻、葛根。睡中盗汗,时时惊醒,当归六黄汤。

  知柏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当归六物汤

  当归黄连黄芩黄柏黄生地黄熟地黄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气热不得卧之症】昼则发热,夜则身凉,是阳气伤于阳分而不得卧也。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气受邪热,重阳无阴而不得卧也。

  【气热不得卧之因】春温夏热,阳火炽盛,气分受邪,则发热闷乱,烦躁不宁,而不得【气热不得卧之脉】脉多浮数。左脉浮数,太阳有热;左关弦数,少阳有热;气口浮数【气热不得卧之治】左脉浮数,羌活败毒散加黄柏、知母。左关数大,柴胡饮子。右关洪数,白虎汤。骨节烦热,地骨皮散。

  羌活散

  即败毒散,加黄柏、知母。

  柴胡引子

  柴胡黄芩广皮人参甘草大黄

  白虎汤

  见中热门。

  地骨皮散

  地骨皮柴胡知母黄芩人参甘草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余热不得卧之症】这表汗已出,表邪已退,身不发热,但睡中盗汗,小便色黄,夜多烦躁,口苦舌干,不得安睡,此余热未尽,不得卧之症也。

  【余热不得卧之因】热病时,或出汗未彻,邪留经络,或热气未除,得谷太早,补其邪热,则生烦躁而夜不得安卧矣。

  【余热不得卧之脉】多见细数,或见沉数。左尺数者,太阳余热。左关数者,少阳余热。右关数者,阳明余热。

  【余热不得卧之治】太阳余热,五苓散、木通羌活汤下。少阳有热,栀子柴胡汤。阳明有热,竹叶石膏汤。太阳余热,五苓散、木通羌活汤调下。

  五苓散

  见前里热不得卧。

  木通羌活汤

  见前里热不得卧。

  栀子柴胡汤

  山栀柴胡黄芩竹茹知母甘草

  竹叶石膏汤

  知母石膏竹叶甘草

  [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

  【虚烦不得卧之症】身表已纯,口虽作渴,不能消水,二便清利,神气懒怯,时时欲睡,时时惊醒,此虚烦不得卧之症也。

  【虚烦不得卧之因】或发汗太过,亡其津液,或误下伤里,中气受伤,或妄用吐法,重伤上焦氤氲之气。凡此皆能致虚烦不得卧也。

  【虚烦不得卧之脉】脉多虚软,或见虚涩。若见空大,中气衰极。若见细数,精血已竭【虚烦不得卧之治】见空大者,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脉见细数者,生脉散,合凉天地煎。真阳不足,心神失守者,枣仁远志汤,甚则八味肾气丸。

  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当归黄广皮甘草升麻柴胡

  生脉散

  见肿胀三消。

  凉天地煎

  见后痿症。

  枣仁远志汤

  枣仁远志当归白茯神白芍药麦冬龙眼肉

  八味肾气丸

  见前脏寒胀。

  [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肝火不得卧之症】胁肋时胀,夜卧常惊,口渴多饮,腹大如怀,小腹季胁牵引作痛,痛连阴器,此肝火不得卧也。

  【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

  【肝火不得卧之脉】左关独大,或见弦数,或见弦滑。寸关洪大,木火通明。寸关沉数,木燥火生。关大连尺,龙雷火升。

  【肝火不得卧之治】恼怒伤肝,肝火拂逆,疏肝散。谋虑伤肝者,四物汤加山栀、川连。木燥火生者,龙胆泻肝汤。左尺脉大,家秘肝肾丸。

  疏肝散

  柴胡苏梗青皮钩藤山栀白芍药广皮甘草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栀连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山栀、黄连。

  家秘肝肾丸

  见前肝肾虚肿门。

  [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胆火不得卧之症】膈寒不利,胁肋胀满,胆火乘脾也。心烦躁乱,恍惚不宁,胆涎沃心也,甚则目黄目赤,夜不能寐。此胆火不得卧之症也。

  【胆火不得卧之因】或因肝胆怫郁,木不条达,或酒食不节,湿热聚于胆家,或恼怒伤肝,胆气上逆,炼胃汁,成痰成饮,则夜不得卧也。

  【胆火不得卧之脉】右关弦大,胆火乘脾,左关弦数,胆火不宁,寸关弦滑,胆涎沃心。

  【胆火不得卧之治】胆火乘脾者,清胆竹茹汤。左关独大,龙胆泻肝汤,加胆星。胆涎沃心者,胆星汤合泻心汤、牛黄清心丸。

  清胆竹茹汤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胆星汤

  陈胆星橘红苏子钩藤石菖蒲甘草

  泻心汤

  见前肺热肿门。

  牛黄清心丸

  真牛黄犀角羚羊角辰砂陈胆星天竺黄麝香薄荷叶雄黄防风冰片

  [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肺壅不得卧之症】喘咳气逆,时吐痰涎,右胁缺盆,牵引作痛,甚则喘息倚肩,卧下气逆。此肺壅不得卧之症也。

  【肺壅不得卧之因】或肺素有热,金被火刑,或肺家有痰,肺气闭塞,或肺燥液干,肺热焦满,或肺家有寒,肺气不利,凡此皆成肺壅不得卧之症也。

  【肺壅不得卧之脉】右寸数大,金被火刑。若见沉滑,肺痰内停。寸口细数,肺液干枯。寸脉沉迟,肺受寒凝。

  【肺壅不得卧之治】肺素有热者,家秘泻白散。痰壅肺窍者,苏子杏子汤,加半夏、栝蒌仁。肺燥液干者,家秘润肺饮。肺有寒者,家秘温肺汤。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山栀川黄连

  苏子杏子汤

  苏子杏仁半夏栝蒌仁枳壳桔梗

  家秘润肺饮

  米仁百合杏仁人参天门冬麦冬知母五味子

  家秘温肺汤

  款冬花生姜陈皮百部苏子桔梗

  [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胃不和不得卧之症】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眩眼黑,睡则气逆,此胃不和卧不安之症也。

  【胃不和不得卧之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饮成痰,中脘之气,窒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之症作矣。

  【胃不和不得卧之脉】右关滑大,痰多火少,滑而若数,火痰相兼,滑大沉实,胃中食【胃不和不得卧之治】右关滑大不数,二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最佳。滑大数实,二陈平胃散加栀连。若大便坚结,导痰汤,胃脘作痛者,方可用滚痰丸下之,甚则小胃丹,但

  二陈平胃散

  即二陈汤合平胃散。

  导痰汤

  胆星橘红半夏枳壳甘草白茯苓

  滚痰丸

  青礞石大黄黄芩沉香

  小胃丹

  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上照原方合服。

  [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心血虚不得卧之因】曲运神机,心血耗尽,阳火旺于阴中,则神明内扰,而心神不宁【心血虚不得卧之脉】左寸细数,沉按多疾。若见钩洪,心火旺极,肝脉若数,木火通明。尺脉若数,水竭火盛。

  【心血虚不得卧之治】阴虚则阳必旺,故心血不足,皆是火症,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宜滋阴降火,用归芍天地煎、黄连安神丸,虚人天王补心丹。

  归芍天地煎

  即天地煎加当归、白芍。

  黄连安神丸

  方见后心痹。

  天王补心丹

  方见后心痹。

  [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心气虚不得卧之症】二便时滑,目漫神清,气怯倦怠,心战胆寒,时时欲睡,睡中自醒,喜热恶冷,此心气虚不得卧之症也。

  【心气虚不得卧之因】真阳素乏,木不生火,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而夜卧不【心气虚不得卧之脉】左寸浮散,按之无神,左关无力,木不生火。肝肾脉迟,水中无【心气虚不得卧之治】脉散无神,人参养荣汤、归脾汤。肝肾脉迟者,八味丸。左关脉弱者,补肝散。脉若带数,即非心气虚,乃心血不足,不得妄引此条。

  人参养荣汤

  人参白芍药陈皮黄桂心当归白术甘草熟地茯苓五味远志

  归脾汤

  当归白术人参甘草白茯苓木香远志黄枣仁龙眼肉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补肝散

  见后肝痹。

  [卷三]痿症论

  秦子曰:痿与挛,受病相同,症形有异。挛者,拘急不能屈伸,《内经》所谓短为拘也。痿者,痿弱纵缓而不能起立,《内经》所谓弛长为痿也。若时伸时纵,则曰螈,强直反张,则曰痉,皆与痿挛各自一门者也。

  [卷三:痿症论]外感痿症

  【风湿痿软之症】小筋弛长,手足瘫痪,痿弱不能举动,皮肤不仁,关节重痛,此风湿【风湿痿软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风雨,留着经络,则纵缓不收,痿软之症作矣。

  【风湿痿软之脉】浮缓主风,浮濡主湿。浮缓而濡,乃是风湿。若见浮紧,乃是寒湿。

  若见浮数,风热而湿。洪数而浮,风湿在表;洪数而沉,风湿在里。

  【风湿痿软之治】身发热,脉浮紧,羌活胜湿汤。关节重痛,寒气胜,桂枝汤加苍术、风、羌活、独活。热气胜,脉浮数者,荆防平胃散。脉沉数者,荆防二妙丸。皮肤不仁,

  羌活胜湿汤

  方见湿热肿。

  家秘桂枝汤

  治太阳经寒湿。

  桂枝麻黄芍药甘草苍术防风羌活独活

  荆防平胃散

  治阳明经上部风湿。

  荆芥防风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荆防二妙丸

  治阳明经下部湿热。

  荆芥防风苍术黄柏

  苍防五皮饮

  治风湿在表之方。

  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五茄皮大腹皮防风苍术

  [卷三:痿症论]外感痿症

  【湿热痿软之症】身体重着,走注疼痛,首如裹,面壅肿,小便黄赤,手足发热,小筋【湿热痿软之因】时令之湿热加临,肥甘之湿热内积;或湿热中于皮肤,传合经络,湿【湿热痿软之脉】浮濡沉数,濡主乎湿,数主乎热,浮濡主表,沉数主里,浮沉皆数,表里皆热。

  【湿热痿软之治】脉见浮数,湿热在表,败毒散、太阳二妙丸。脉沉而数,积热在里者,川连枳壳汤、阳明二妙丸。表里见症者,二方加荆芥、防风。

  羌活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陈皮川芎甘草

  太阳二妙丸

  黄柏独活

  阳明二妙丸

  黄柏苍术

  川连枳壳汤

  川黄连枳壳陈皮甘草表有湿热者,合荆防二妙丸。

  [卷三:痿症论]外感痿症

  【燥热痿软之症】口燥唇焦,皮毛干揭,手足痿软,不能行动,此燥热痿软之症也。

  【燥热痿软之因】或赫羲之年,燥火行令,或秋燥之时,燥气烁人,阴血不能荣养宗筋,则痿软之症作矣。

  【燥热痿软之脉】洪大数疾,燥火加临。右脉洪数,燥伤气分。左脉洪数,燥伤于血。

  【燥热痿软之治】燥火伤气,右脉洪数者,知母石膏汤,合凉膈散。燥伤阴血,左脉洪数,滋燥养荣汤。

  知母石膏汤

  治燥火伤气分者知母石膏地骨皮麦冬天花粉甘草

  凉膈散

  桔梗连翘天花粉山栀薄荷黄芩川连甘草

  滋燥养荣汤

  治燥伤阴血者。

  当归生地白芍药秦艽黄芩荆芥甘草丹皮犀角

  [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

  【肺热痿软之症】皮毛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

  【肺热痿软之因】有志不遂,所求不得,郁而生火,火来克金,肺热叶焦,清化不行,金不生水,则肺热痿之症作矣。

  【肺热痿软之脉】寸脉浮数,浮则主肺,数则主热,浮数相兼,主乎肺热。

  【肺热痿软之治】肾火上炎,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肺中伏火,二丹二冬汤,合家

  知柏天地煎

  知母(二两)黄柏(二两)天冬(八两)地黄(八两)玄武胶为丸。

  二母二冬汤

  川贝母知母天门冬麦门冬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桔梗石膏川黄连黄芩

  [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

  【心热痿软之症】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意乱心烦,此《内经》心热痿软之症也。

  【心热痿软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则心火上炎,三阴在下之脉,亦厥逆而上,火盛水衰,则阴血日损,而心热脉痿作矣。

  【心热痿软之脉】脉多洪数,左寸尤甚。肝脉上朝,木火通明。两尺躁疾,水衰火旺。

  【心热痿软之治】左寸洪数者,导赤各半汤。左关上朝者,泻青丸,合龙胆泻肝汤。尺脉躁疾,水中火发,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

  导赤各半汤

  生地木通川连甘草黄芩山栀犀角磨冲。

  泻青丸

  见后肝痹。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六味丸合大补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黄柏四两。

  [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

  【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肝热痿软之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则筋膜干急,而肝热痿弱之症作矣。

  【肝热痿软之脉】左关沉涩,肝胆郁结。或见沉数,肝胆里热。左寸洪数,木火通明。

  【肝热痿软之治】两胁刺痛,清肝顺气饮。筋膜干急,补阴丸。筋急挛蜷,舒筋活络丹。肝肾水虚火旺,家秘肝肾丸。

  清肝顺气饮

  柴胡黄芩山栀苏梗青皮木通枳壳甘草

  补阴丸

  黄柏知母熟地败龟板白芍药陈皮牛膝虎骨当归上为末,羊肉为丸。

  舒筋活络丹

  熟地黄白芍药当归川芎秦艽木瓜米仁黄柏等分为丸。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六两)生地黄(六两)当归身(二两)白芍药(二两)知母(二两)黄柏(二上以天冬、生地二味,煎三四次,收为膏,以归、芍、知、柏四味为细末,打为丸。

  [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

  【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

  【脾热痿软之因】或因水饮不谨,水积热生,或因膏粱积热,湿热伤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软。

  【脾热痿软之脉】六脉濡滞,湿气所伤,若见洪数,乃是湿热。右关主脾,脉弦乃病。

  【脾热痿软之治】水湿生热者,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膏粱积热者,川连枳壳汤,

  栀连平胃散

  栀连二陈汤

  上二方见脾热肿门。

  川连枳壳汤

  泻黄散

  上二方见脾实腹胀。

  [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

  【肾热痿软之症】腰骨不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于床,此《内经》肾热痿弱之症也。

  【肾热痿软之因】思想无穷,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又有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阳气内伐,水不胜火,水亏于下,则肾热而骨痿。

  【肾热痿软之脉】尺脉大而虚,肾气不足。尺脉搏而急,肾经火发。尺脉细而疾,肾水【肾热痿软之治】尺脉大而虚,人参固本丸。尺脉搏而急,知柏天地煎。尺脉细而疾,

  人参固本丸

  见前精虚三消门。

  知柏天地煎

  见前肺热痿软。

  坎离既济丸

  熟地(四两)当归(三两)白芍药(三两)牡丹皮(三两)知母(二两)天门冬(四两)黄柏(二两)麦门冬(四两)上为细末,玄武胶、鹿角胶等分为丸。

  [卷三:痿症论]附筋挛

  秦子曰:痿与挛,症形各别,症因相同,症形各别,故不得不另立一门。症因相同,故法大同而略异。然二症宜合而互发者也,今立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卷三:痿症论]外感筋挛

  【外感筋挛之症】素无筋骨挛缩之候,一旦恶寒身痛,手足拘挛,不能转侧,此外感寒湿筋挛之症也。若发热自汗,口燥唇干,二便赤涩,此外感湿热筋挛之症也。

  【外感筋挛之因】《内经》云:因寒则筋急。又云:寒则筋挛,此外感寒湿之邪,而令人筋脉挛倦者也。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则热伤阳明之血,而大筋软短,此外感湿热而筋脉挛拳者也。

  【外感筋挛之脉】左脉浮紧,寒湿伤血。右脉浮紧,寒湿伤气。左脉洪数,湿热伤血。

  【外感筋挛之治】左脉浮紧,寒湿伤于太阳者,羌活胜湿汤。伤于少阳者,柴胡防风汤右脉浮紧,寒湿伤于阳明者,干葛防风汤、苍术防风汤。若左脉洪数,湿热伤于太阳者,羌活冲和汤、四味舒筋汤,合独活二妙丸。湿热伤于少阳者,小柴胡汤、圣惠方、秦艽汤。右脉洪数,湿热伤于阳明者,二妙丸、神术汤。

  羌活胜湿汤

  羌活苍术防风白术泽泻白茯苓广皮甘草

  柴胡防风汤

  柴胡防风羌活甘草荆芥川芎干葛广皮

  干葛防风汤

  干葛防风荆芥羌活川芎枳壳甘草

  苍术防风汤

  苍术防风

  羌活冲和汤

  羌活黄芩防风白芷川芎生地广皮甘草

  四味舒筋汤

  独活当归苍术黄柏

  独活二妙丸

  独活黄柏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

  圣惠方

  秦艽柴胡甘草

  秦艽汤

  秦艽防风柴胡黄芩广皮白芍药甘草

  二妙丸

  苍术黄柏

  神术汤

  苍术石膏

  [卷三:痿症论]内伤筋挛

  【内伤筋挛之症】皮肤干揭,遍身燥痒,手足难于举动,渐至肌肉黑瘦,筋脉挛缩,此肝经血少筋挛之症也。若两足拘紧不能伸,或左右换易作痛,渐至两臂皆缩,此阳明经湿热筋【内伤筋挛之因】《内经》云,脉弗荣则筋急。又云:肝主筋,肝气热,则筋膜干,筋干,则筋急而挛。又云: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若湿热不攘,则大筋短,而筋【内伤筋挛之脉】左关细数,肝经血热。左关细涩,血海干枯。右关弦细,阳明血虚。

  【内伤筋挛之治】肝经血热者,知柏四物汤。肝主风,血少风生者,补肝散,合钩藤膏。血海干枯者,补阴丸。若阳明虚者,薏苡仁散,合金银藤膏。阳明湿热甚者,四味舒筋

  知柏四物汤

  治肝经血热筋挛。

  知母黄柏当归生地川芎白芍药。

  补肝散

  当归白芍药羌活秦艽

  钩藤膏

  钩藤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药

  补阴丸

  治肝经血枯筋挛当归生地白芍药丹皮牛膝木瓜龟板虎骨羊肉为丸。

  薏苡仁散

  治肺热痿痹筋挛,兼治阳明湿气。

  薏苡仁(一斤)焙研末,水调服。

  金银藤膏

  治阳明经湿热筋挛。

  金银藤(一斤)秦艽(四两)木瓜(四两)苍术(四两)黄柏(四两)

  四味舒筋汤

  治阳明经湿热筋挛。

  秦艽木瓜苍术黄柏

  家秘清胃汤

  升麻川连山栀丹皮生地木通甘草水煎,以药汁磨生犀角冲服。

  家秘舒筋丸

  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知母(二两)黄柏(二两)秦艽(四两)木瓜(四两)上六味研细末。

  金银藤(二斤)钩藤(一斤)天门冬(六两)怀生地(六两)威灵仙(四两,酒浸)何首乌(四两,蒸)上六味,水煎去渣,收浓膏,拌前末药,打为丸。

  桢按:《内经》论痿云,肺热叶焦,则生痿,心气热,则生脉痿,胫纵不能任地。

  肝气热,则筋膜干,筋急而挛。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又核上文曰:五脏因肺热相乘而发痿,痿皆主于大热,肺热者色白毛败,心热者色赤脉溢,肝热者色苍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动,肾热者色黑齿槁。又总结上文治痿之法曰,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明明言阳明广纳水谷,饮食热物,必先受之,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肠胃有积热,则阳明受热,肺受火刑,而成痿矣。原病式云:手足痿软,非外中于风,乃内热而生,因肺热而血液干燥,不能荣养百骸故也。子和云:痿因肺热相乘于四脏,若作寒治,是杀之也。丹溪云:治痿而得经旨者,千古来惟河间一人。刘宗浓云:痿症内经所论至详,奈后代方书,概多差谬,皆因手足瘫痿,有似中风,足难行,又似风痹。于是误以中风诸痹治之,遗祸至今。

  桢按:诸公之论,极为正当,但尚未发明内经论痿,以阳明积热相传于肺,治宜独取阳明,以澄其源,则不消烁血液,而主润宗筋,能束骨利机关。故下文核明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阳明病,则宗筋热而纵,带脉不引而足痿矣。此言膏粱积热,内伤成痿之症,必当独取阳明,而为治痿下手真诀。夫内经治病独详于针灸,而针法则曰:虚者当补,实者当取,今言独取阳明者,以痿症乃阳明实热致病耳。然亦不特专务用药,即针取阳明,是亦一法也。再考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此言痿挛之症,不独内伤,亦有外感于湿,若攘夺而去之,则湿久变热,热久变燥,燥伤血液,亦成痿挛,申明湿热未变燥热,可用祛湿清热之法。若已成痿挛,亦宜清热润燥,主润宗筋,若误投燥湿,则违悖主润宗筋之经旨。《内经》又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有能食而渴,则发脑疽。又云: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此真膏粱积热,非肝肾经虚,细按诸条,皆五脏生热发毒,手足不举,足痿挛,皆因膏粱积热而起,须要清肠胃之积热。然论禁忌燥热之药,即专用滋阴降火,亦非肝肾经虚,而不对病者也。但清肠胃积热,不比他经。他经之热易清,膏粱积热,随清随起。若纵肆口腹,则饮酒焉,酒热上熏于肺矣。浓味焉,膏粱积热矣,即盐从火化,咸味太多,亦能发渴发热。骆龙吉云,药中肯綮,若不淡薄滋味,虽日进清热,而积热日生,一寒十暴,吾知其不能万全也。

  夫膏粱积热,乃油腻荤腥之湿热,若见湿热下泻,则不生疔发毒。若湿热不得下泄,则壅肿而发毒矣。若日久变燥,二便阻涩,则为土太过,手足不举矣。故清除积热,则二便如常。

  脾胃清和,输化水谷,生精养血,主润宗筋而利机关。

  [卷三]痹证论

  秦子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今列外感四条,内伤八条。

  [卷三:痹证论]外感痹症

  【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此风邪为痹之症也。

  【风痹之因】或元气不充,或病后体虚,或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

  【风痹之脉】或见浮缓,外受风邪。或见浮数,乃是风热。或见浮紧,风寒之别。浮【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

  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

  防风汤

  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秦艽葛根羌活桂枝甘草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山栀生姜

  和血散痛汤

  羌活升麻麻黄桃仁柴胡红花当归防风甘草独活猪苓黄柏防己

  大秦艽汤

  治风湿攻走作痛。

  羌活升麻独活苍术防风威灵仙茯苓当归泽泻秦艽

  四物二妙丸

  治风热攻走作痛。

  苍术黄柏羌活白芍药威灵仙陈皮

  苍防二妙汤

  治风湿攻走作痛。

  苍术防风同煎服。

  [卷三:痹证论]外感痹症

  【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此寒邪成痹之症【寒痹之因】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空疏,腠理不充,或冲寒冒雨,露卧当风,则寒邪袭之,而寒痹作矣。

  【寒痹之脉】脉多浮紧,或见浮弦,或见沉迟。脉若见数,寒郁成热。

  【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

  麻黄续命汤

  即本方倍加麻黄。

  桂枝续命汤

  即本方倍加桂枝。

  干葛续命汤

  即本方倍加干葛。

  柴胡续命汤

  即本方倍加柴胡。

  家秘羌活汤

  通治风寒湿三气痛痹。

  羌活防风秦艽柴胡葛根独活川芎苏梗木通钩藤

  [卷三:痹证论]外感痹症

  【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

  【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痹之症作矣。

  【湿痹之脉】脉见浮濡,乃是风湿;脉见浮紧,乃是寒湿。脉洪而数,湿热之诊。

  【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

  羌活除湿汤

  通治风寒湿热,四气成痹。

  羌活防风柴胡独活苍术茯苓泽泻猪苓甘草陈皮黄连黄柏川芎

  茯苓汤

  即枳桔二陈汤易赤茯苓。

  苍防二妙汤

  治风湿成痹。

  苍术防风二味等分同煎。

  术附汤

  治寒湿成痹。

  苍术熟附子

  苍柏二妙丸

  见前湿热痿。

  [卷三:痹证论]外感痹症

  【热痹之症】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此《内经》所云阳气多,阴气少,阳独盛,故为热痹之症。《内经》原有热痹,方书止列三条,误也。

  【热痹之因】阴血不足,阳气偏旺,偶因热极见寒,风寒外束,《内经》云:灵气相薄,则脉满而痛。此热痹所由生也。

  【热痹之脉】浮大而数,热在经络。沉大而数,热已深入。大数属气,细数者血。寸脉数大,热在于上。尺热数大,热在于下。

  【热痹之治】热在经络者,四味舒筋汤。热已深入,潜行散。气分有热者,苍柏二妙丸

  四味舒筋汤

  治腿足肿痛,脚筋挛缩。

  独活当归黄柏苍术四味等分同煎。

  潜行散

  滋阴补肾,壮骨健行,此方独胜。

  黄柏一味炒研,水丸服。

  苍柏二妙丸

  治湿热伤气分者。

  苍术黄柏二味同研水丸。

  虎潜丸

  治湿热入血分者。

  龟板胶(四两)黄柏(四两炒)知母(四两)川牛膝(二两)熟地黄(四两)白芍药((四两)当归(四两)虎骨骱(一两,炙)上为细末,玄武胶溶化为丸。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肺痹之因】或形寒饮冷,或形热饮热,肺为华盖,恶热恶寒,或悲哀动中,肺气受损【肺痹之脉】寸口脉涩,责之在肺。或见迟弦,寒饮所伤,或见洪数,乃是伤热,浮迟【肺痹之治】火热伤肺者,家秘泻白散。肺气受损,肺虚液少,生脉散,加二冬二母。气虚上逆,参橘煎、人参平肺散。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石膏川连

  生脉散

  人参麦门冬北五味三味同煎。

  参橘煎

  人参橘红二味同煎。

  人参平肺散

  人参桑白皮地骨皮肥知母天门冬橘红甘草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此心痹之症也。

  【心痹之因】或焦思劳心,心气受伤,或心火妄动,心血亏损,而心痹之症作矣。

  【心痹之脉】左寸沉数,沉为心痛,数为心热。或散而大,散则失志,大则失血。

  【心痹之治】心火盛者,导赤各半汤。心神失守者,安神丸。虚弱人,归汤。虚火旺

  导赤各半汤

  川黄连甘草生地木通山栀麦冬犀角

  朱砂安神丸

  朱砂川连生地当归

  天王补心丹

  人参玄参丹参桔梗远志肉酸枣仁柏子仁天冬麦冬五味当归生地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肝痹之症】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此肝痹【肝痹之因】逆春气则肝气怫郁,恼怒伤肝则肝气逆乱,惊动魂魄,则肝气不宁,【肝痹之脉】左关弦数,肝家有热。或见沉滞,肝家郁结。或见虚弦,肝家少血。

  【肝痹之治】左关弦数者,泻青丸或泻肝汤。左关沉滞者,柴胡疏肝散。左关虚弦,

  泻青丸

  当归龙胆草川芎栀子大黄羌活防风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柴胡疏肝散

  柴胡陈皮川芎芍药枳壳香附甘草

  逍遥散

  白术白芍药当归甘草柴胡陈皮

  补肝散

  山茱萸当归北五味山药黄枣仁川芎木瓜熟地白术独活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此肾痹之症也。

  【肾痹之因】《内经》云:或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或不慎房劳,精竭血燥,则筋骨失养,腰痛不举,而肾痹之症作矣。

  【肾痹之脉】两尺细数,或见浮大。肾脉本沉,今反躁疾,水衰火动,肾痹之脉。

  【肾痹之治】远行劳倦者,坎离丸。房劳精竭者,河车封髓丹。肾火上炎者,家秘滋肾丸。真阳不足者,八味丸料,溶鹿龟二胶为丸。真阴不足者,家秘天地煎。

  坎离既济丸

  见前肾痿。

  河车封髓丹

  天门冬熟地黄人参河车(一具)

  家秘滋肾丸

  黄柏(二两)知母(二两)肉桂(二钱)共为细末,玄武胶为丸。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家秘天地煎

  天门冬怀地黄知母黄柏四味同煎三次,去渣冲玄武胶。收膏服。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此脾痹之症也。

  【脾痹之因】脾为胃行津液,权主磨化,若饮食过多,饥饱失节,则脾气受损,失其健运,而脾痹之症作矣。

  【脾痹之脉】脉见弦滑,脾虚停滞。若见空大,脾胃损伤。若见虚细,脾弱多痢。

  【脾痹之治】脾虚不能磨化,枳术消痞丸。脾有停滞者,保和丸。脾虚失健运之机,四君子汤。大便不实,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枳术丸

  白术陈枳实

  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白茯苓莱菔子陈皮连翘

  四君子汤

  见前腹胀。

  异功散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六君子汤

  即异功散加半夏。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肠痹之症】数饮而小便不出,气窒小腹,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此肠痹之症也。

  【肠痹之因】或饮水太过,或饮食有伤,中气乖张,壅塞闭逆,不得下顺,返而上冲,则喘争小便不利,水谷混于大肠,则飧泄,此肠痹之因也。

  【肠痹之脉】六脉多弦,寸口脉弦,病在于肺。尺脉弦数,下部有热。左关沉弦,小腹气结。右关沉弦,病在中焦。寸沉尺浮,大肠飧泄。六脉沉迟,真阳内竭。

  【肠痹之治】数饮,病在上,当清肺,知母石膏汤。小便不出,五苓散。气窒小腹,病下,青皮饮。中气喘争,枳壳汤。若有飧泄,当分利阴阳,四苓车前散。飧泄脉迟,异功散

  知母石膏汤

  治上焦消渴。

  知母石膏麦冬竹叶桑白皮甘草

  五苓散

  见里热不得卧。

  青皮饮

  青皮大腹皮木通枳壳陈皮白芍药甘草

  枳壳汤

  枳壳苏梗桔梗陈皮甘草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肉桂。

  八味肾气丸

  即《金匮》肾气丸。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胞痹之症】即膀胱痹也,小腹胀闭,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清涕上出,小便下涩,膀【胞痹之因】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人若上伤肺气,清化之令不及州都,下伤肾气,开阖之关不利,而胞痹之症作矣。

  【胞痹之脉】或见沉数,胞中热结。或见沉涩,虚中之热。或见细涩,气化不及。或见【胞痹之治】脉沉而数者,八正散去大黄。脉虚而数,清心莲子饮。津液干竭,生脉散。气化不及,补中益气汤。脉沉迟者,金匮肾气丸。

  八正散

  见湿热肿。

  清心莲子饮

  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石莲肉人参黄白茯苓甘草

  生脉散

  见前精虚消。

  补中益气汤

  见虚烦不得卧。

  金匮肾气丸

  见前肝肾肿胀。

  [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

  【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此胸痹之症也。

  【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胸痹之脉】《金匮》云:阳微阴弦。又云:寸口脉沉而迟。乃言阳微也。关上小紧数【胸痹之治】《金匮》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加以不得卧心痹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若心中痛,留气结在胸,胸满,兼以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后以人参汤补气,若甚而胸中气塞,加以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后以橘枳生姜汤,胸痹,肢节之筋,有缓有急,米仁附子汤。心中痛痞逆,桂枝生姜枳实汤。以上《金匮》以寒因主治之法,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实薤白白酒

  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浓朴栝蒌

  人参汤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

  橘枳生姜汤

  橘皮枳实生姜

  薏苡附子汤

  薏苡仁熟附子上二味为末,白汤调服五分。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以上八方,《金匮》治寒因痹。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小陷胸汤

  栝蒌实半夏川黄连

  川连枳桔汤

  即枳桔汤加川连、橘皮,名川连枳橘汤。

  加味二陈汤

  陶氏治痰结胸痛。

  熟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枳实桔梗川黄连栝蒌仁杏仁以上四方,家秘增补,以治热因之痹。

  胸痹与胃痛有别,胃痛不因饮食亦痛,胸痹不饮无恙,饮食则痛,而不能下,若论病因,同是痰饮死血,酒食损伤,忧思郁结,究其轻重,则胸痹为重,以胃痛实症居多,实者易平,胸痹起于日久,损伤难治耳。

  [卷三]酸软论

  秦子曰:酸主乎火,软主乎湿。内经云: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又云:大筋软短,皆因于湿。详考何经致病,则阳明主多,故治痿独取阳明,以其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谨按阳明经外感,有风湿,有湿温,则令人遍身酸软。阳明经内伤,有痰饮、有湿火,亦令人遍身酸软。其病发作如疟疾之有定期,或一日,或间日而发。若发于寅卯时,乃是肝胆经火。若发于辰巳时,又是太阳经病,二者皆阳明之兼病也。

  [卷三:酸软论]外感酸软

  【风湿酸软之症】头痛额痛,一身尽痛,不能转侧,四肢酸软,骨节烦疼,日晡发热剧【风湿酸软之因】或流衍之纪,风雨连绵;或冲风冒雨,阴雨袭人。或乘风露卧,阴湿之邪,传入经络,则遍身酸软之症作矣。

  【风湿酸软之脉】左脉浮大,或反沉伏,太阳风湿;右脉浮大,或反沉伏,阳明风湿,【风湿酸软之治】头痛身痛,不能转侧,症兼阳明者,羌活胜湿汤,倍加防风、干葛。

  痛目痛,鼻干不眠,日晡剧者,阳明经症也,干葛汤,加苍术、防风。发汗已,多汗,加秦艽、木瓜。若时寒时热,少阳见症者,小柴胡汤,加防风、苍术。久不愈者,《圣惠方》用柴胡以治肝胆之酸软,重用秦艽而得捷效,以酸软无有不兼阳明者也。

  羌活胜湿汤

  治太阳少阳湿温。

  羌活防风柴胡苍术川芎茯苓猪苓泽泻黄柏甘草

  干葛汤

  治阳明经症。

  干葛升麻白芍药甘草

  小柴胡汤

  见内伤酸软。

  圣惠方

  治少阳阳明酸软,神效。

  柴胡(一两)秦艽(一两)甘草(三钱)原方。

  家秘治湿胜,加苍术。有热,加黄柏。有风,加防风。通加木瓜,以引经,奇验。

  [卷三:酸软论]外感酸软

  【湿温酸软之症】头痛项强,骨节烦疼,发热多汗,两胫逆冷,遍身酸软,烦闷引饮,胸满呕吐,此湿温酸软之症也。

  【湿温酸软之因】地之湿气上升,天之热气下降,湿温之气,充塞两间,人为湿热所伤【湿温酸软之脉】左脉浮数,太阳湿温。右关脉数,阳明湿温。六脉弦数,少阳湿温。

  【湿温酸软之治】头痛项强,骨节烦疼,两胫逆冷,太阳表症也,羌活防风汤。有汗者,合神术汤。发热多汗,烦躁烦渴,阳明经症也,葛根汤,合神术汤。寒热往来,胸满呕吐,少阳经症也,小柴胡合神术汤。阳明少阳合病者,圣惠方绝妙。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甘草陈皮

  神术汤

  通治湿温。

  苍术石膏

  干葛汤

  见前条。

  小柴胡汤

  见后痰饮酸软条。

  圣惠方

  见前条。家秘治酸软要方。

  [卷三:酸软论]内伤酸软

  【痰饮酸软之症】胸次不宽,恶心饱闷,时或四肢重滞,不能举动,或背心一片,冰冷如石,时或间日而发作如疟,此痰饮酸软之症也。

  【痰饮酸软之因】饮食过饱,停积中焦,热气胜则成顽痰结痰,水气胜则成留饮伏饮,聚于胃中,攻注手足肩背,则酸软等症作矣。

  【痰饮酸软之脉】右关脉滑,胃家有痰。左关弦滑,肝胆留涎。脉滑不数,留饮伏饮。

  【痰饮酸软之治】右关脉滑,恶心饱闷者,桔梗汤、平胃二陈汤。背心一片如冰者,水煮金花丸。四肢不能举动,便实者,指迷丸。间日发作者,平胃二陈汤。左关弦数,胁下作胀

  桔梗汤

  枳壳桔梗半夏陈皮

  平胃二陈汤

  半夏陈皮苍术浓朴甘草白茯苓

  水煮金花丸

  半夏胆星天麻雄黄上为细末,白面为丸。

  指迷丸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玄明粉

  胆星汤

  家秘治胆火成痰,四肢酸软。

  陈胆星柴胡黄芩陈皮甘草青黛海石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

  [卷三:酸软论]内伤酸软

  【积热酸软之症】四肢烦疼,时或重滞,手足心时冷时热,或发热如疟,时或清爽,时或倦怠,时或身重,如负重物,小便黄赤,大便乍难乍易,此积热酸软之症也。

  【积热酸软之因】或膏粱积热,湿热甚于肠胃之中,或饮酒使内,热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或多饮茶汤,水湿久积于内,则成积热酸软之症矣。

  【积热酸软之脉】多见弦数,弦主脾病,数主脾热。右关弦数,肠胃积热。左脉弦数,【积热酸软之治】膏粱积热,栀连二陈汤、清胃汤。热气聚于脾中者,栀连戊己汤。木火乘脾者,龙胆泻肝汤。

  栀连二陈汤

  山栀川黄连陈皮甘草半夏白茯苓家秘用此方。清胃家痰火,胸前饱闷,加苍、朴。

  清胃汤

  治胃中有火无痰。

  升麻川黄连山栀甘草丹皮口干渴,加干葛。唇焦消水,加石膏。

  栀连戊己汤

  山栀川黄连白芍药甘草家秘用此方,清脾火,兼清肝火。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实火。

  龙胆草黄芩山栀知母天门冬麦门冬柴胡人参甘草川黄连酸软痿挛,病在筋脉。方书以为肝经所主,然细详病情,实阳明经主病者多。以阳明为宗筋之会,主束骨而利机关,且阳明为水谷之海,湿热本于此。湿热在经,未变燥热,湿主乎柔,则发酸软,湿热变燥,则燥主乎刚,燥伤血脉,筋劲脉强。二症起病相同,传变各别,故治法各异。治痿挛,用清润宗筋,治酸软,主清燥宗筋,家秘平胃散、苍独三妙丸,合圣惠方,治酸软之大法也。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