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症因脉治
卷二
作者:明.秦景明  |  字数:39186  |  更新时间:2022-12-26 11:28:58

  [卷二]咳嗽总论

  秦子曰:《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嗽,非独肺也。其词似撇开肺经,然其义实言肺经独多,而他经亦有耳。河间以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音不清;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此指有痰之嗽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合《内经》不独在肺之句,而发脾脏之令人嗽也。桢细玩之,肺受外感六气所伤,内受湿热燥火煎熬,则肺经痰嗽亦多,急宜清肺,不可一见痰嗽竟治脾湿,有伤肺燥也。

  [卷二:咳嗽总论]外感咳嗽

  【伤风咳嗽之症】憎寒壮热。头痛眼眶痛,自汗恶风,鼻塞涕流,痰结肺管,咳嗽不已,此风伤肺气。即痰饮门风痰咳嗽,今人名曰伤风症也。

  【伤风咳嗽之因】肺家伏热,外冒风邪,束于肌表,肺热不得发泄,则肺风痰嗽之症【伤风咳嗽之脉】脉多浮大,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滑风痰。

  【伤风咳嗽之治】脉浮紧,恶寒发热,羌活汤。头痛,眼眶痛,干葛汤。脉浮数,自汗身热,加味泻白散。表邪尽散,痰结肺管,咳嗽不止者,苏子杏仁汤。肺中伏热,家秘泻白散。

  羌活汤

  羌活防风荆芥桔梗甘草柴胡前胡

  葛根汤

  干葛柴胡防风荆芥桔梗甘草

  加味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防风荆芥桔梗

  苏子杏仁汤

  苏子杏仁桔梗枳壳防风半夏栝蒌霜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石膏

  [卷二:咳嗽总论]外感咳嗽

  【伤寒咳嗽之症】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此寒邪咳嗽之症也。

  【伤寒咳嗽之因】时令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不得外伸,郁而发热,则肺内生痰,恶寒无汗,头痛喘咳,而为伤寒咳嗽之症矣。

  【伤寒咳嗽之脉】若见浮紧,里未郁热;若见浮洪,肺已郁热;紧而带数,以寒包热【伤寒咳嗽之治】脉浮紧,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前方加石膏、半夏。寒伤肺,郁而变热者,羌防泻白散。三时,寒伤肺者,通用此方。

  麻黄杏仁汤

  麻黄杏仁桔梗甘草肺热加石膏,头痛身痛加羌、防。

  羌防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羌活柴胡葛根防风有痰加栝蒌、半夏。有热加黄芩、石膏。

  [卷二:咳嗽总论]外感咳嗽

  【伤湿咳嗽之症】身重身痛,或发热有汗,或面目浮肿,或小便不利,骨节烦疼,气促咳嗽,此伤湿咳嗽之症也。

  【伤湿咳嗽之因】或时行雨湿,或坐卧湿所,或湿衣所侵,肺主皮毛,皮毛受湿,则身重鼻塞之症作矣。

  【伤湿咳嗽之脉】脉多濡软,浮缓风湿,沉紧寒湿,沉数湿热,沉涩湿郁。

  【伤湿咳嗽之治】带表症,防风胜湿汤。湿热壅肺,神术泻肺汤。汗后兼利小便,通苓散。古人有清肺则小便自利,此则利小便,而肺自清也。

  防风胜湿汤

  家秘治风湿咳嗽。

  防风荆芥葛根白芷桔梗甘草

  神术泻肺汤家秘治伤湿咳嗽

  苍术石膏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

  通苓散利湿清肺之方

  麦门冬淡竹叶车前草赤茯苓木通

  [卷二:咳嗽总论]外感咳嗽

  【伤暑咳嗽之症】身热引饮,内热烦躁,外反恶寒;或身痛口渴,咳嗽身倦,此暑伤【伤暑咳嗽之因】时值夏秋,或气虚身弱,触冒暑湿;或热甚于中,偶感时行,内外夹攻,蒸酿胸胃之间,上熏于肺,则暑湿咳嗽作矣。

  【伤暑咳嗽之脉】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伤暑之脉,濡软者多,大抵右寸口脉或虚或数。

  【伤暑咳嗽之治】身热引饮,内热烦躁者,石膏知母汤。身痛口渴,外反恶寒,十味泻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内伤积热者,凉膈散。脉虚身热,气虚身乏之人,清暑益气汤。

  石膏知母汤

  家秘治暑热伤肺。

  石膏知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十味香薷饮

  香薷浓朴白扁豆陈皮白茯苓苍术黄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

  泻白益元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调益元散服。

  凉膈散

  山栀黄芩川黄连大黄桔梗天花粉连翘薄荷玄参甘草

  清暑益气汤

  治气虚伤暑、补中救肺之方。

  黄苍术升麻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黄柏葛根当归麦冬

  [卷二:咳嗽总论]外感咳嗽

  【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二便赤,带喘急咳嗽【伤燥咳嗽之因】天行燥烈,燥从火化,肺被燥伤,则必咳嗽。

  【伤燥咳嗽之脉】多见躁疾,或见数大,或见沉数,或见浮急。

  【伤燥咳嗽之治】石膏泻白散、清燥救肺汤、人参白虎汤。口渴,加门冬饮子。

  石膏泻白散

  家秘治燥火伤肺喘咳之症。

  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痰多加贝母、栝蒌。

  清燥救肺汤

  桑叶石膏人参麦门冬枇杷叶杏仁真阿胶甘草痰多加川贝母。阴精虚加地黄。热甚加羚羊角。

  人参白虎汤

  治口渴唇焦,烦热引饮,脉见沉数。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口渴加葛根、天花粉。

  门冬饮子

  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枳壳桔梗荆芥甘草痰多加贝母。大便燥结加大黄。

  [卷二:咳嗽总论]外感咳嗽

  【伤热咳嗽之症】咽喉干痛,面赤潮热,夜卧不宁,吐痰黄浊,或带血腥臭,烦躁喘咳,每咳自汗。此即痰饮门热痰嗽。

  【伤热咳嗽之因】湿热行令,热伤肺气,或时令应寒而反温,应凉而反热,皆能令人【伤热咳嗽之脉】右脉洪数,洪为肺火,数为里热,洪数而滑,肺热痰结。

  【伤热咳嗽之治】寸口脉大,家秘泻白散。面赤潮热,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脉数而实,吐痰黄浊,凉膈散加川贝母。烦躁喘嗽,带血腥臭,犀角地黄汤加山栀、黄芩。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川连黄芩石膏

  柴胡饮子

  柴胡黄芩人参大黄广皮甘草当归白芍药

  栀连清肺饮

  山栀川连桔梗甘草杏仁天花粉黄芩薄荷

  凉膈散

  见伤暑嗽门。

  犀角地黄汤

  加山栀、黄芩。

  犀角生地牡丹皮白芍药山栀黄芩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肺经咳嗽之症】气急喘咳,痛引缺盆,右胁下洒淅恶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难出,或吐白涎,口燥声嘶,此肺咳之症也。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则遗矢粪水也。

  【肺经咳嗽之因】或真阴不足,劳伤火动;或肺脾素燥,不慎辛热炙;或恼怒思虑忧愁动火,三者皆能伤其肺金,乃成肺经咳嗽也。

  【肺经咳嗽之脉】右寸洪滑,肺有实痰;或见微弱,肺气不足;或见滑数,肺有热痰;或见沉数,郁火内伏。

  【肺经咳嗽之治】右寸洪数,泻白一物汤、清肺饮。脉见迟细,人参补肺饮、人参生脉散、琼玉膏;肺有热痰,青黛海石丸、节斋化痰丸;久嗽肺虚,百花膏主之。

  泻白一物汤

  即泻白散加黄芩。

  黄芩一物汤,治火伤肺之血而嗽者。泻白散,治火伤肺之气而嗽者。气血俱伤,二方合

  清肺饮

  桔梗甘草杏仁天花粉黄芩山栀薄荷连翘

  人参补肺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天冬薏苡黄百合炙甘草

  人参生脉散

  人参麦门冬北五味三味同煎。

  琼玉膏

  生地白茯苓人参

  青黛海石丸

  青黛海石栝蒌仁川贝母

  节斋化痰丸

  栝蒌霜天冬海石青黛连翘桔梗

  百花膏

  款冬花百合等分为末,煎膏蜜收。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脾经咳嗽之症】咳而右肋下隐隐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卧,面色痿黄,腹胀黄肿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此脾经咳嗽之症。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甚则【脾经咳嗽之因】或膏粱积热,湿热蒸酿,脾胃之火,上熏于肺;或土不生金,母虚子病,则为脾虚脾损。二者乃脾经咳嗽之因也。

  【脾经咳嗽之脉】右寸洪数,肺家有火;右关弦急,积热肠胃;寸口虚大,肺气不足【脾经咳嗽之治】肺有热者,家秘泻白散。脾胃热积,栀连二陈汤。肺气不足,生脉散。土不生金,四君子汤;有痰,六君子汤;虚热,加丹皮,山栀,热甚加栀、连。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加白芍、川连。若胃火加石膏。肝火加黄芩。心火加黄连。肾火加黄柏。

  栀连二陈汤

  见后痰症。

  生脉散

  见前章肺咳。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虚中有热,加丹皮、山栀。热甚加栀、连。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心经咳嗽之症】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舌肿咽痛,此心咳之症也。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心经咳嗽之因】焦心劳思,心火妄动,金被火囚,肺叶焦满,为喘为咳;或心血不足,心气亏损,心神不安,上为喘咳。二者乃心经咳嗽也。

  【心经咳嗽之脉】左寸洪数,心经有热;右寸洪数,肺家有热;左寸细数,心经虚火【心经咳嗽之治】左寸洪数,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右寸洪数,家秘泻白散。

  导赤各半汤

  生地木通甘草黄连麦冬山栀赤茯苓车前子加灯心。

  朱砂安神丸

  朱砂黄连甘草生地麦冬当归远志白茯苓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石膏黄芩川连

  人参平肺散

  人参桑白皮甘草地骨皮拣冬橘红川贝母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肝经咳嗽之症】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青色筋急,此肝经咳嗽。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而口为之苦。

  【肝经咳嗽之因】木气怫郁,肝火时动,火盛刑金,则为喘咳;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则木燥火生,亦为喘咳。二者肝经咳嗽之因也。

  【肝经咳嗽之脉】左关弦数,或见弦急,肝经有热;或见弦细,或见弦涩,肝经少血【肝经咳嗽之治】左关弦数,泻青各半汤;寒热往来,宜柴胡饮子。左关弦细,加味

  泻青各半汤

  家秘治木火刑金。

  黄芩山栀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柴胡饮子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大黄当归白芍药

  加味逍遥散

  白芍药当归白茯苓甘草柴胡白术广皮丹皮山栀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肾经咳嗽之症】咳则腰痛,五心烦热,涌泉热,阴火上炎,时见干咳,痰味带咸,此肾经咳嗽也。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则遗溺。

  【肾经咳嗽之因】有劳伤肺气,则金不生水;有色欲过度,则真阴涸竭,水虚火旺,肾火刑金;有真阳不足,水泛为痰,则肾经咳嗽之症作矣。

  【肾经咳嗽之脉】左尺滑数,真水不足;或见沉实,肾经有火;右尺虚软,肾气不足【肾经咳嗽之治】劳伤肺气,金不生水,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左尺滑数,知柏天地煎。真阴涸竭,人参固本丸、三才丹。右尺虚软,生脉散。真阳不足,八味丸主之。

  生脉散

  四君子汤

  二方俱见肺嗽。

  人参固本丸

  人参天门冬麦门冬生地

  三才封髓丹

  天冬人参熟地

  知柏天地煎

  天门冬地黄知母黄柏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气虚咳嗽之症】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咳嗽吐痰,痰色清稀,饮食减少,此气虚咳【气虚咳嗽之因】或劳役过度,肺气有伤;或饮食劳倦,中气有损,脾伤则土不生金,肺伤则气怯喘嗽,此子母俱病,而成气虚咳嗽之症也。

  【气虚咳嗽之脉】右寸脉微,肺气有损,右关脉濡,中气不足;寸关皆涩,脾肺俱虚;浮软者生,数实不得卧者死。上气喘急,面肿肩息,脉浮大者死。

  【气虚咳嗽之治】土旺则金生,宜四君子汤、参术膏。损其肺者益其气,补中益气汤。润肺即是补肺,琼玉膏、生脉散。久嗽不止,百花丸。

  四君子汤

  见脾经咳嗽门。

  参术膏

  人参白术

  补中益气汤

  见前气虚短气门。

  琼玉膏

  见肺经嗽门。

  生脉散

  见前肺嗽。

  百花丸

  款冬花百合等分蒸晒,研极细,炼蜜为丸,每夜噙化一丸。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血虚咳嗽之症】盗汗自汗,潮热骨蒸,下午嗽多,形体黑瘦,五心烦热,此血虚咳嗽之症也。

  【血虚咳嗽之因】形役阳亢,阴血亏损,血虚则内热,煎熬真阴,阴火日旺,肺金被【血虚咳嗽之脉】左寸细数,肺阴有损;中气弱虚,气不生血;左脉弦数,肝火煎熬【血虚咳嗽之治】血虚补血,海藏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天地煎。虚寒之人,血脱益气四君子汤,合生脉散。虚热之人,肝肾阴虚,龙雷之火刑肺而嗽者,宜敛阴降火,家秘肝肾丸

  海藏四物汤

  熟地白芍药牡丹皮当归

  归芍地黄汤

  生地归身白芍药枸杞丹皮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

  天地煎

  天门冬熟地二味同煎。

  四君子汤

  见前脾咳。

  生脉散

  见前肺嗽。

  家秘肝肾丸

  血虚下午嗽,古云敛而降之,非言酸敛收敛,乃滋阴降火,敛而下降也。

  当归白芍药天冬地黄知母黄柏

  黄芩泻白散

  见前肺嗽条。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食积咳嗽之症】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此积痰咳嗽之【食积咳嗽之因】食滞中焦,不能运化,成痰成饮,每至五更,痰火上升,则咳嗽之【食积咳嗽之脉】气口洪大,或见沉滑,或见沉数,或见沉实。

  【食积咳嗽之治】脉沉滑,胸满闷者,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若沉数而滑,加栀连。肺火上升,咳嗽汗出,石膏泻白散,加枳、桔。

  二陈平胃散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熟苍术浓朴

  三子养亲汤

  莱菔子山楂子紫苏子

  石膏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枳壳桔梗石膏

  [卷二:咳嗽总论]内伤咳嗽

  【积热咳嗽之症】面赤烦躁,嗽则多汗,夜卧不宁,清晨嗽多,小便赤涩,此积热咳【积热咳嗽之因】膏粱积热,酒客浩饮,热气聚于中焦,阳明受热,肺被火刑,则积【积热咳嗽之脉】右关长大,或见浮洪,或见洪数,胃脉上朝,肺受火热。

  【积热咳嗽之治】家秘清胃汤,以清中焦;咳嗽不已,家秘泻白散。热结大肠,枳壳

  家秘清胃汤

  升麻生地川连山栀甘草干葛石膏

  家秘泻白散

  见前伤风嗽。

  枳壳黄连汤

  枳壳川连甘草积热咳嗽,得食暂停,少顷复发,嗽而多汗,栀连保和散合家秘泻白散,以多汗而定。

  内有积热,不独咳嗽一症;以多汗而以清热主治,亦不独治咳嗽一症。例如胃痛胸胁痛,痛即汗出,亦为火痛,即身表发热,若见多汗,亦用清热主治,如前外感咳嗽条,身热身痛,咳嗽,本表症也,若一见多汗口渴,而在夏秋,不作伤寒表症而治,又作伤暑主治。同一咳嗽,发热恶寒身痛,而应发表,应清里,下手分别,惟以有汗无汗,渴而引饮二症上端的。

  又如夏秋热病,若身热身痛,无汗发热,此为内伏暑热,外冒表邪,当服羌独败毒散,或羌活冲和汤;若见咳嗽,兼用荆防泻白散,先散表邪;若身热多汗,口渴引饮,即用白虎汤清里,兼咳嗽者,家秘泻白散、清燥汤清里。

  [卷二:咳嗽总论]附诸贤论

  王节斋曰:伤风咳嗽,宜辛凉解表,如桑白皮、防风、荆芥、薄荷。伤热咳嗽,宜清凉降火,如黄芩、桑白皮、知母、门冬。伤湿热咳嗽,宜利湿热,流湿润燥,如桑皮、石膏、黄柏、苍术、滑石、甘草。伤燥咳嗽,宜清金降火,润肺清燥,如石膏、知母、桑皮、麦冬。伤寒咳嗽,宜辛散解表,如麻黄杏子汤、小青龙、越婢汤等。若肺素有热者,仍加山栀、黄芩、石膏、知母。又云:咳嗽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作声者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冒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渗泄之,燥热则清润之。久病宜分虚实,若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精虚则补精。若久而有郁,又宜开郁为主。又云:因咳而有痰,咳为重,主治在肺。此言素无痰候,今见咳嗽,后乃有痰而嗽也。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此素有痰涎,今渐加咳嗽喘急之候,即湿痰痰饮之嗽也。若食积成痰,顽痰胶固,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治肺。又云:凡酒色过度,劳伤肺肾真阴,而咳嗽者,不可服参,恐阴虚火旺,反助阳气而阴益消也。先以壮水之药,如六味之类,补其真阴,使水升火降,随用参补肺之药,以助肾之母,使金水相生,则阴自生而阳火退。

  世之用参者,不知先壮水以镇火,而遽投参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水愈竭矣。《直指》云:感风嗽者,鼻塞声重。伤冷嗽者,凄凄清怯。寒伤热嗽者,烦热焦心。热郁于内,外复冒寒者,恶寒烦热,声哑。感湿嗽者,身重鼻塞。瘀血嗽者,胁肋刺痛,胸膈腥闷。

  水停嗽者,心下怔忡。如肺脉浮紧者,为外感风寒,以发散取汗。如肺脉沉实而数,为内伤肺热,以清利之肺脉濡散者,为肺虚,以补之。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法先当解表,后乃补虚,肺气实则腠理密,而邪不入矣。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易入,当解表清火,肺火清,则腠理闭而邪不入矣。若肺虚咳嗽,而用清肺之药,则腠理愈加不密,而感邪愈易。肺火而用补肺之药,则腠理愈不闭,而感邪愈甚。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大者,黄连解毒汤。烦躁而咳,栀子汤。此实火之治也。咳唾有血者,麦冬汤。吞六味丸,以制阳火,此虚火之治也。张三锡曰:百病惟咳嗽难治。一咳而痰便出者,名滑痰,属脾湿,宜南星与半夏之类燥之,滋润之味,所当忌也。如连咳数声,痰不出者,名燥痰,属肺燥,宜门冬、知母、杏仁之类以润之,香燥之药,亦当忌也。

  丹溪云:上半日嗽,多胃中有火;午后嗽,多阴虚火旺;黄昏嗽,多阴火上浮,宜敛而降之。又曰,五更嗽者,胃中有痰火,伏积于内,至此时火气生养之时,上潮于肺也,宜知母、石膏、地骨皮、青黛、海石治之。午前嗽者,气分有热,泻白散加知母、石膏。午后嗽者,血分有热,宜养阴退热,加减四物汤,吞六味丸,合滋肾丸。又云,干咳嗽,乃痰郁火邪在中,宜先以甘桔汤开之,随加补阴之味。咳嗽声哑,寒包热,不宜骤用寒凉,宜以辛散桢按:黄昏嗽,火气上浮肺中,宜敛而降之一法,此敛字,言阴虚火气上升,当养阴滋阴,敛其火气下降,即滋阴降火之法,今人误认酸寒收敛,大谬矣。

  [卷二]噎膈论

  秦子曰:夫噎者,饮食在喉,不得下咽,噎住喉间;隔者,饮食稍能入咽,顷刻上逆吐出。此火热煎熬,血液衰耗,胃脘干枯,其干在上,近喉之间,水饮可入,食物不进,名之曰噎;其干在下,在胃之中,食虽暂下,才将入胃,不能下行,反而吐出,名之曰隔。噎隔之症,纯热无寒,但有外感内伤之分,再无寒热之异。《内经》故曰:三阳结而为隔。不比膈气呕吐门,有寒有热者也。若肠结于下,胃反于上,更为甚矣。

  [卷二:噎膈论]外感噎隔

  【外感噎隔之症】向无饮食阻隔,忽尔内热唇焦,饮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复吐出,烦热引饮,此外感噎隔之症也。

  【外感噎隔之因】偶逢赫曦之令,或远行劳倦,时当大热,燥火烁人,津液内涸,而噎隔之症作矣。

  【外感噎隔之脉】右脉洪数,热在气;左脉洪数,热在血;两手洪数,气血皆热,两手细数,血燥津竭。

  【外感噎隔之治】宜清热生津,三因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或冲竹沥、芦根汁。大便闭

  三因麦冬汤

  通治津竭液干,呕吐隔食。

  麦冬知母石膏枇杷叶葛根山栀黄芩陈皮甘草竹茹

  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甘草天花粉

  三一承气汤

  治便闭气壮者。

  四顺饮

  治便闭血枯者。

  当归白芍药大黄甘草

  大柴胡汤

  治便闭寒热气壮者。

  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大黄

  柴胡饮子

  治便闭寒热气弱者。

  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人参大黄

  [卷二:噎膈论]内伤噎隔

  【内伤噎隔之症】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干粮,此内伤噎隔之症也。

  【内伤噎隔之因】平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浓味,辛辣炙,恣意不谨,积热消阴,二者皆成噎隔反胃之因也。

  【内伤噎隔之脉】多见沉涩;左寸沉涩,心血枯;左关沉涩肝血竭;尺脉沉涩肾水虚;右关沉涩脾阴绝;胃脉沉涩胃汁干;胃汁干兮肠亦结。

  【内伤噎隔之治】宜生津养胃,二母二冬汤,虚者生脉散,加养血之药;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结于胃脘,不可用凝滞之药,先用清痰清火,开豁化痰,《金匮》麦门冬汤,冲竹沥、姜汁、芦几次,如大肠结硬,略加玄明粉;津液干枯,承气不可用;若膏粱积热,本元旺者,承气汤或

  二母二冬汤

  知母贝母麦门冬天门冬家秘痰多,暂加青黛、海石;肠枯,暂加当归、芍药;气凝痰滞,暂加半夏、香附,以行本方之滞,此不得已,暂服二三剂可也。

  生脉散

  见前肺嗽。

  四顺饮

  见前肺嗽。

  《金匮》麦门冬汤

  麦门冬半夏人参粳米甘草橘红

  承气汤

  枳壳浓朴大黄甘草桢按:膈气呕吐,噎隔呕吐,同一呕吐也,而其原不同,其治天壤。夫方书所谓膈气呕吐者,即《内经》气为上膈之一条也;所谓噎隔呕吐者,即《内经》三阳结为隔之一条也。

  膈气呕吐,有寒有热者也;噎隔呕吐,有热无寒者也。

  噎隔外感者易治,以其暂得燥热,不过清之。内伤者难治,以其阴精内竭,一时难复。

  然尚有轻重,初病者,痰涎未起,可用滋阴;久病者,必强其饮食,以致吐干胃汁,若误投燥热,燥极反见湿象,必至痰涎上涌,热极反见寒象,必至冷气上冲,如是则滋阴凝滞不服,详论首卷总论中,细玩则得之矣。第一要饮食得法,一起忌食干粮辛辣,竟吃酥粥牛乳,及淡腐浆等,小口慢咽渐润,胃管开通,然后咽下;若吃荤腥,但可慢火煮烂,竟吃浓汁,切不可吃有形硬块,治以养阴滋血汤等。夫医者止论用药,谁知治隔症,反在饮食得法,例如饮食伤胃,必要饮食小心;劳动损伤,必要咽津静养,方可挽回也。

  [卷二]吐血咳血总论

  秦子曰:胃中呕出名吐血;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咳血太阴肺家症。丹溪以呕血嗽血,皆从口中吐出,总名之曰吐血,故呕咳不分,肺胃罔别。余今分别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则经络分明,治法不混。

  [卷二:吐血咳血总论]外感吐血

  【外感吐血之症】发热烦躁,面赤目赤,口干唇红,夜不得卧,从口吐出,纯血无痰,此外感吐血之症也。

  【外感吐血之因】内有积热,诸经火盛,外有风寒,束其肌表,血络热甚,不得外越,妄行上冲,从口呕出,故外感吐血,责之邪热妄行。

  【外感吐血之脉】脉必洪大;或见浮紧,表邪未解;或见沉数,里热炽盛;失血太多,若见芤涩。洪大和缓易治,沉细弦急难医。

  【外感吐血之治】若身痛发热,表邪未解,此太阳邪热攻冲,脉浮大而数者,羌活冲加减治之,佐以清胃之药。若表邪已散,身仍发热,目痛不眠,此阳明经邪热;脉长而数者,干葛石膏汤,佐以凉血之药;或用犀角地黄丸;耳聋寒热,兼用小柴胡汤;脉芤而涩者,归芍地黄汤;血紫胸痛,红花桃仁汤。外感门衄血,乃是表邪,今吐血门,乃是热邪在里,

  羌活冲和汤

  治太阳失汗,表邪未解者。

  羌活黄芩生地荆芥川芎葛根甘草

  葛根石膏汤

  治阳明热盛,吐血不止者。

  葛根石膏山栀黄芩荆芥丹皮生地热甚者加川连;大便结,加大黄。

  犀角地黄汤

  生地犀角丹皮山栀白芍药荆芥

  小柴胡汤

  治吐血兼少阳经见证。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

  归芍地黄汤

  当归白芍药生地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

  红花桃仁汤

  红花桃仁丹皮楂肉赤芍药泽兰归尾红曲大便结,加酒煮大黄。

  [卷二:吐血咳血总论]内伤吐血

  【内伤吐血之症】身无表邪,脉不浮大,起居如故,饮食自若,时而呕吐纯血,一连数口,此胃家吐血之症。若倾盆大出者,则肝家吐血也。

  【内伤吐血之因】或积热伤血,血热妄行;或失饥伤饱,胃气伤损;或浩饮醉饱,热聚于中,或盐醋辛辣,纵口不忌;或恼怒叫喊,损伤膈膜,则血从口出,而内伤吐血之症作矣。

  【内伤吐血之脉】两关独盛,或见洪大,或见浮数。右关独大,胃家有伤;左关独大,肝家之损。和缓沉小者易治,弦急细数者难治。

  【内伤吐血之治】胃家之血,犀角地黄汤,加干葛、知母;积热甚者,加黄连、石膏;大便结,加酒蒸大黄,即釜底抽薪之法。酒客致咳,必至吐血者,干葛石膏汤,合泻白散,此胃火上冲伤肺之条。若倾盆大出,肝经血,犀角地黄汤,加黄芩、玄武胶,此清肝摄血之法。

  面色白,脉沉迟,内无热,阳虚不能摄血,归脾汤主之,此即血脱益气之条。胸前痛,血色紫而成块,红花桃仁汤。失饥伤饱,调理胃气,饮食得法,则胃气自和,而病自愈。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丹皮山栀白芍药荆芥黄芩玄武胶

  干葛石膏汤合泻白散

  干葛石膏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归脾汤

  当归白术人参甘草白茯苓木香远志黄龙眼肉酸枣仁

  红花桃仁汤

  红花桃仁丹皮红曲楂肉赤芍药泽兰归尾

  [卷二]嗽血论

  秦子曰:咳血即嗽血。外感咳血之症,乃是邪壅于肺,择其何邪而施治,则愈矣。故丹溪曰:壅于肺者易治,不过散之清之而已;不比内伤门损于胃者之难治也。

  [卷二:嗽血论]外感嗽血

  【外感嗽血之症】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嗽痰带血,甚则吊动胃气,呕吐痰涎,饮食齐出,此外感嗽血之症也。

  【外感嗽血之因】有肺胃伏火,失于清理,风寒外束,肺热内郁,肺主皮毛,不得发泄,上冲于喉;又有时令燥热,伤其肺气,清化之令不行,相傅之官怫逆,二者皆令咳嗽吐血者【外感嗽血之脉】左脉浮大,表邪未散;右寸数大,火邪伤肺;或见沉数,肺中伏火【外感嗽血之治】表邪外束,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泻白散加荆、防、柴、葛。热邪伏内者,泻白散加干葛、石膏。燥火伤肺,清燥救肺汤主之。

  泻白散

  桑皮地骨皮甘草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

  又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干葛石膏

  清燥救肺汤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

  [卷二:嗽血论]内伤嗽血

  【内伤嗽血之症】身无表邪,咳嗽吐血,《金匮》有三大法门,若先咳嗽吐痰,后咳血者,此是肺胃积热,痰火上冲之症也;若先咳吐纯血,后乃咳嗽吐痰者,此是阴虚阳旺,劳瘵骨蒸之症也;若面色白,脉沉迟,内无热者,此是土不生金,阳虚不能收摄之症也。

  【内伤嗽血之因】有膏粱积热,痰火伏于肺胃之间,久嗽失治,土中之火刑金,即《金匮》所云:酒客致咳,必致吐血之一条也。有房劳精竭,肾火刑金;有思虑伤脾,脾火消阴;有郁怒伤肝,肝火怫郁;有用心太过,心火妄动,即《金匮》咳逆上气,脉数有热之一条也;有阳虚不足,血虚气弱,土不生金,即《金匮》病患面色白,内无热,脉沉迟之一条也。

  【内伤嗽血之脉】右手洪数,膏粱积热,若见滑大,痰火内结;左尺躁疾,房劳精竭;右关细数,脾阴消竭;左关弦数,肝家郁结;左寸躁疾,心火妄动;六脉沉迟,阳虚之别。

  【内伤嗽血之治】膏粱积热,热伤肺金之气,泻白散合干葛石膏汤。热伤肺金之血,黄芩一物汤。胃火上冲,清胃汤、化痰丸。房劳精竭,肾火刑金,先用犀角地黄汤,后用归芍天地煎、三才丹。脾阳不足,土不生金者,加味归脾汤。脾阴不足,土中之火刑金,加味戊己汤。怒动肝火,木火刑金者,柴胡饮子。肝血不足者,加味补肝散。心火妄动者,导赤各半汤。心血不足者,天王补心丹。肾火不足,阳虚不能摄血者,八味肾气丸。

  泻白散

  治火伤肺气,咳嗽痰血。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黄芩一物汤

  治火伤肺血,咳嗽痰血。

  黄芩

  清胃汤

  治胃火上冲。

  升麻黄连生地山栀甘草干葛石膏

  化痰丸

  天门冬栝蒌霜连翘香附黄芩海石青黛桔梗

  犀角地黄汤

  凉血止血之方。

  犀角生地丹皮白芍药黄芩荆芥山栀

  归芍天地煎

  天门冬生地当归白芍药丹皮山栀玄武胶收浓膏服。

  三才丹

  天门冬生地人参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地黄白芍药当归黄柏知母上为细末,玄武胶为丸。

  加味归脾汤

  当归白茯神黄白术木香人参甘草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加味戊己汤

  白芍甘草黄柏知母

  柴胡饮子

  治怒动肝火,木火上冲。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人参当归大黄白芍药

  加味补肝散

  治肝血虚,火旺。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广皮甘草柴胡山栀黄芩

  导赤各半汤

  治心火妄动,上刑肺金。

  生地木通甘草川黄连麦门冬犀角

  天王补心丹

  人参玄参丹参五味子柏子仁当归远志桔梗生地天门冬麦门冬甘

  肾气丸

  治肾阳不足,真火衰者。

  生地山药泽泻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附子肉桂秦子曰:先嗽痰,后见血,皆是胸膈痰盛,此膏粱积热,实火攻冲,先伤肺经之气,炼而咳白痰,日久不愈,因伤肺经之血,逼迫而嗽血者也;治宜泻白散,加石膏、知母,先清肺经气分之火,以治其本,后用犀角地黄汤、黄芩一物汤,清肺经血分之火,以治其标,此即《金匮》酒客致咳,必致吐血,六脉数大,宜清肺胃两家之火者也。若先咳血,后嗽痰,皆是阴虚火动,津竭血燥,水中火发,先伤肺经之血,故先咳纯血,日久不愈,后伤肺经之气,然后而嗽白痰,治宜犀角地黄汤,加荆芥、黄芩,先凉肺经血分之火,以治其本,后用天地煎、玄武胶,合泻白散,清肺经气分之火,以治其标,此即《金匮》阴虚劳瘵之症,六脉细数,不可补气,而遵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条者也。有真阳不足,脾肾虚寒,面色痿黄,时或咳嗽见血,脉多空大无力,此土不生金,肺经亏损,肺气虚,不能摄血,大宜温补,切忌苦寒,此即《金匮》面色白,脉沉迟,越人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之条也。夫吐血与咳血不同,咳血纯是肺家伏火,故一切温剂补剂,与兜涩之剂,皆不可用;节斋有服参必死之戒,单为积热痰盛,咳血嗽血者言。至吐血家,亦有久吐而致阳虚者。盖吐血虽是阳旺,若久而不止,则真阳亦虚,故仲景有血脱益气之法;又有吐血不止,用柏叶汤。柏叶性燥,《纲目》但有益脾之名,仲景以久吐不止,则阳随阴耗,用寒凉止血之药皆不应,故用柏叶性燥辛香之味,引血归于脾经,是以原文止治久吐血,且曰不止者,并不列于咳血嗽血门中,今人不会前人本意,误治咳血嗽血,余并表而出之。

  [卷二]衄血论

  秦子曰:血从鼻孔而出者,衄也。鼻为清道,肺之开窍,阳明主司,以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相为表里者也。阳明有热,肺受火制,阳明之脉,入目络鼻,交中,旁纳太阳之脉,故仲景伤寒条,以太阳有邪,侵入阳明则衄血。又以足太阳膀胱之脉,与足少阴肾,相为表里,故《金匮》内伤条,以肝肾有火,上冲太阳巅顶,传入阳明,亦为衄血。内伤门衄血,为热在里,宜凉血;外感门衄血,为热在表,宜解表。

  [卷二:衄血论]外感衄血

  【外感衄血之症】恶寒身热,头疼身痛,鼻孔出血,此寒伤太阳经,侵入阳明,而成衄血之症也。若目痛鼻干不眠,身热口渴,脉长而洪,此阳明本经郁热衄血之症也。

  【外感衄血之因】其人内有积热,外冒风寒,伤于太阳之经,郁而发热,经络热甚,热侵汗,两阳相搏,此皆外感衄血之因也。

  【外感衄血之脉】浮大而紧,太阳衄血;脉若弦长,热在阳明;脉沉洪数,里有热结【外感衄血之治】恶寒脉浮紧无汗,冬月仲景用麻黄汤;有汗脉浮缓,桂枝汤,三时节庵

  麻黄汤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桢按:以上二方,辛温太过,仲景冬月用之,治衄血皆表症,不比吐血咳血,里热症耳。

  羌活冲和汤

  羌活黄芩防风苍术川芎生地细辛白芷甘草

  干葛解肌汤

  葛根桂枝芍药甘草麻黄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白芍丹皮山栀升麻干葛加茅根同煎。热甚加黄芩。

  黄芩芍药汤

  黄芩白芍药生地丹皮甘草加茅根同煎。磨京墨冲服。

  [卷二:衄血论]内伤衄血

  【内伤衄血之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此内伤衄血之症也。

  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

  【内伤衄血之脉】左尺脉浮,肝肾阴虚;左寸沉数,心火妄动;右寸脉洪,肺家火旺;右关脉数,脾胃积热。

  【内伤衄血之治】肾阴不足,左尺脉浮者,犀角地黄汤、凉八味丸。肝火攻冲,清肝饮。心火刑金,天王补心丹;热甚者,泻心汤。肺火上炎,泻白一物汤。膏粱积热,清胃汤,加

  犀角地黄汤

  治肾火上冲。

  犀角生地丹皮白芍药山栀黄柏

  凉八味丸

  治肾火上冲。

  生地山药泽泻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黄柏知母

  清肝饮

  当归川芎生地柴胡黄芩白芍药丹皮山栀青皮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者。

  人参玄参丹参五味子柏子仁当归远志生地黄连天门冬麦门冬枣

  泻心汤

  治心火上炎。

  黄连甘草

  泻白一物汤

  即泻白散加黄芩。

  清胃汤

  升麻黄连生地山栀甘草干葛石膏犀角夫血从胃中呕出名吐血,从肺中咳出名嗽血,从鼻孔流出名衄血,分立三条,则经络各别。夫胃中呕出之血,虽轻于肺中咳血,然有大吐不止而死者;鼻中流血,本为轻症,然有鼻血不止,久久变症,故以三症同名血症,皆因火载上冲。下手真诀,必要先去血中之火,家秘归经汤,以黄芩、黄柏与当归同用,则血中之火去,而血立刻归经。若咳嗽甚者,兼用家秘泻白散;血不上冲,随以家秘肝肾丸,补其真阴。

  家秘归经汤

  当归白芍药黄芩黄柏丹皮生地甘草大便结者,加大黄同煎,临服多磨犀角汁冲。

  家秘肝肾丸

  [卷二]牙衄总论

  秦子曰:牙衄者,即牙龈出血之症也。有两经分别,一主阳明肠胃,一主少阴肾经。若血来如涌,来势甚暴,来血甚多,此阳明牙衄之血也,有外感、有内伤。若血来点滴,来势缓慢,来血不多,此少阴肾经之血也,有内伤、无外感。以经络而论,有脏腑阴阳之别;以病因而论,皆属血中有火,但有虚实别,而无阴寒者也。

  [卷二:牙衄总论]外感牙衄

  【外感牙衄之症】身发寒热,烦闷不安,目痛头额痛,鼻干不眠,牙血暴出,此阳明【外感牙衄之因】或太阳表邪,侵入阳明,或阳明自冒风热,本经热甚,阳明多血多气,气血皆热,则上攻阳明所过之经,得牙龈之窍缝而直出也。

  【外感牙衄之脉】脉多浮数;浮主表邪,数主血热。左脉浮数,太阳侵邪;右脉浮数,阳明之热。浮数解表,沉数凉血。

  【外感牙衄之治】左脉浮数,身热无汗,有表邪者,葛根羌活汤。右脉浮数,身热无汗,有表邪者,干葛防风汤;右脉浮数,身热有汗,无表邪者,干葛清胃汤。表邪已解,脉沉而数,犀角地黄汤,未效,加酒蒸大黄,其血即止。

  干葛羌活汤

  即羌活汤加干葛。

  干葛防风汤

  干葛防风荆芥石膏知母

  干葛清胃汤

  升麻生地丹皮川连甘草干葛石膏

  犀角地黄汤

  见前咳血嗽血。

  里热甚,加酒蒸大黄。

  [卷二:牙衄总论]内伤牙衄

  【内伤牙衄之症】身无表邪,牙龈出血,一涌而上,来血甚多,此阳明经牙衄之症。

  若身无表邪,牙龈时或出血,来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消瘦,此少阴肾经牙衄之症也。

  【内伤牙衄之因】膏粱积热,辛辣炙,好酒香燥,肠胃有热,血中伏火,则上冲而出,若肾阴不足,水中之火上炎,亦令牙龈出血,久而不愈。

  【内伤牙衄之脉】脉多洪数;右关洪数,阳明经热;两尺洪数,肾经之血。

  【内伤牙衄之治】右关沉数,阳明血热者,犀角地黄汤,加酒浸黄芩。右关洪数,肠胃积热者,升麻清胃散,加酒蒸大黄。左尺脉数,龙火上冲者,知柏肝肾丸,加玄武胶。

  犀角地黄汤

  见吐血。

  升麻清胃散

  升麻生地川连丹皮山栀当归大黄(酒蒸)

  知柏肝肾丸

  凡治血症,要明血去火亦去,可用血脱益气;若血去火存,但可补血凉血,切不可用温燥。至牙衄阳明经血热,用升麻清胃汤、酒大黄、生犀角,则血立止;即肾阴不足,亦是阴虚火旺,用知柏肝肾丸,苟大便不滑,亦加大黄、生犀,要知血得热而妄行,以当归三黄同煎,则血凉尽而下顺归经,世人不明,妄言当归辛散,不宜治血逆上冲及胎前安胎,岂知血热上冲,凉血则下顺归经,胎前血热、胎气不宁,仲景立安胎饮,用当归、黄芩各一斤,以血中热减,则归经养胎而自安。家秘化四物三黄同用,治血热上冲,开化方妙法。

  [卷二]劳伤总论

  秦子曰:劳伤之症,即发热咳嗽,劳瘵骨蒸之症。今人患者比比,考之《内经》,但有言虚,未见言劳;然于病因条内,则有因虚成病之语,即可谓之虚劳矣。至《金匮》书则发明虚劳之症,立论立方,而劳伤之症始彰。至巢氏撰《病源候论》,分别五者为劳,七者为伤,则劳伤之义已着;后又立六极,三十三蒸,反觉太烦太碎。余今酌立精气血之伤,五脏之劳,为劳伤,而以《机要》所云,感寒成劳,感热成劳,自外入内者为外感,气怯神伤,精竭血燥,自内致病者为内伤,分立外感二条,内伤八条,而大纲节目尽矣。

  [卷二:劳伤总论]外感劳伤

  【感寒劳伤之症】初起恶寒发热,咳嗽气逆,胁肋刺痛,或无汗身热,或朝凉暮热,此即感寒成劳,伤风成劳之症也。

  【感寒劳伤之因】《玄珠》云,体虚之人,最易感邪。不去其邪;便服补剂,或不忌荤酒,邪气得补,留滞发热,热伤肺气,为喘为咳,此感寒成劳之因也。

  【感寒劳伤之脉】多见浮紧,左脉浮紧,血分感寒;右脉浮紧,气分感寒。

  【感寒劳伤之治】左脉浮紧,血分感寒者,羌活柴胡汤,加川芎、芍药治之。右关浮紧,气分感寒者,干葛防风汤,加紫苏、广皮治之。

  羌活柴胡汤

  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川芎白芍药

  干葛防风汤

  干葛防风荆芥柴胡紫苏广皮

  [卷二:劳伤总论]外感劳伤

  【感热劳伤之症】内热躁闷,喘咳气逆,唇焦口渴,小便赤涩,此久蒸成劳,因疳成劳之症也。

  【感热劳伤之因】《机要》云,劳损之疾,因虚而感,如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热舍于肾,水不胜火,则骨枯髓虚,而成感热劳伤之症。

  【感热劳伤之脉】脉多洪数,左脉浮数,气分感热;左脉沉数,血分感热;右脉浮数,气分感热;右脉沉数,血分感热。

  【感热劳伤之治】左脉浮数,血分感热者,柴胡归芍汤,加生地、丹皮。右脉浮数,气分感热者,柴胡地骨皮散,加紫苏、广皮以治之。

  柴胡归芍汤

  治血分感热。

  柴胡黄芩山栀甘草当归白芍药生地丹皮

  柴胡地骨皮散

  治气分感热。

  柴胡地骨皮知母甘草紫苏广皮干葛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心虚劳伤之症】惊悸恍惚,神志不定,心痛咽肿,喉仲介介如梗,实则毛焦发落,唇裂舌赤,烦热咳逆,此心劳之症也。

  【心虚劳伤之因】曲运神机,耗散心血,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则诸念动处皆是火,火旺伤金,咳逆气急,则心劳之症作矣。

  【心虚劳伤之脉】左脉多浮,左寸浮缓,心气不足,左寸浮数,心血不足。

  【心虚劳伤之治】心气不足,虚寒者,归脾汤;虚热者,天王补心丹。心血不足,虚热者,门冬安神丸;实热者,导赤各半汤。

  归脾汤

  见前吐血。

  天王补心丹

  见前嗽衄血。

  门冬安神丸

  拣麦冬川黄连生地白茯神远志朱砂甘草

  导赤各半汤

  见前咳嗽。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肝虚劳伤之症】筋挛烦闷,眼目赤涩,毛焦色夭,腹痛指甲痛,咳则胁下痛,口苦口酸,筋骨酸疼,寒热咳逆,此肝劳之症也。

  【肝虚劳伤之因】谋虑不决,或恐或怒,肝气怫郁,木火刑金,肺气有伤,而肝虚劳【肝虚劳伤之脉】左关浮弦,肝气有损;左关沉弦,肝血不足;弦而大数,肝家实火【肝虚劳伤之治】肝气有损,四物汤;肝血不足,有火者,调肝散,若虚火者,家秘

  四物汤

  见前咳嗽。

  调肝散

  当归生地白芍药川芎柴胡山栀黄芩广皮甘草

  家秘肝肾丸

  见前嗽血。

  黄芩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黄芩。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脾虚劳伤之症】气胀咽满,噫气,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黄喘咳,肿胀脾泄,此【脾虚劳伤之因】意外思虑,失饱伤饥,脾土之真阴受伤,中州之冲和有损,土不生金,为喘为咳,而脾虚劳伤之症作矣。

  【脾虚劳伤之脉】右关弦大,脾气损伤;右关细软,脾气不足;右关细涩,脾血不足【脾虚劳伤之治】脾气损伤者,调中汤。脾气不足,四君子汤。脾血不足,归脾汤。

  血虚有热者,知柏四物汤、知柏补血汤;女科,黄芩四物汤、黄芩补血汤。

  调中汤

  白术茯苓当归黄木香广皮甘草

  四君子汤

  见前咳嗽。

  归脾汤

  见前吐血。

  知柏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知柏补血汤

  即当归补血汤,加黄柏、知母。

  黄芩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黄芩。

  黄芩补血汤

  即当归补血汤,加黄芩。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肺虚劳伤之症】呼吸少气,喘咳气逆,胸胁作痛,痛引肩背缺盆,面目浮肿,夜卧不能转侧,此肺经劳伤之症也。

  【肺虚劳伤之因】悲哀动中,形寒饮冷,形燠饮热,预事而忧,五志之火,时起于中,上炎刑金,则咳嗽喘逆,而肺虚劳伤之症作矣。

  【肺虚劳伤之脉】右寸浮大,肺气伤损;右寸脉细,肺气不足;寸关皆细,土不生金【肺虚劳伤之治】肺气伤损者,人参平肺散;肺气不足者,生脉散、人参固本丸;土,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肺被火刑者,泻白散,加各经清火之药;女科,黄芩泻白散。

  人参平肺散

  生脉散

  人参固本丸

  四君子汤

  上四方见前咳嗽。

  补中益气汤

  见后短气。

  泻白散

  见前咳嗽。

  黄芩泻白散

  即泻白散加黄芩。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肾虚劳伤之症】遗精白浊,腰脊如折,面黑遗尿,骨蒸咳逆,此肾经虚劳之症也。

  伤之症作矣。

  【肾虚劳伤之脉】两尺细数,真阴不足;两尺数大,肾中有火;两尺沉迟,真阳不足【肾虚劳伤之治】真阴不足者,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肾中火旺者,知柏天地煎。真阳不足者,《金匮》肾气丸。

  人参固本丸

  家秘肝肾丸

  知柏天地煎

  《金匮》肾气丸

  以上四方见前咳嗽。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精虚劳伤之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或骨蒸潮热,大小便牵引作痛,此精虚劳伤之症作矣。

  【精虚劳伤之因】精神素亏,或色欲过度,或尽力劳动,或焦心劳思,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则阴火刑金,为喘为咳,而精虚劳伤之症作矣。

  【精虚劳伤之脉】沉细而数,左脉细数,肝肾精虚;右脉细数,肺脾液少;细而未数,精亏未竭;细而兼数,阴精已竭。

  【精虚劳伤之治】肝肾精虚,三才汤、家秘肝肾丸、龟鹿二仙胶为丸。脾肺精虚,生脉散、琼玉膏、参苓河车丸。心阴不足者,天王补心丹。

  三才汤

  见前嗽血。

  家秘肝肾丸

  见前咳嗽。

  龟鹿二仙胶

  即玄武胶、鹿角胶。

  生脉散

  见前咳嗽。

  琼玉膏

  见前咳嗽。

  参苓河车丸

  河车一具,酒煮烂收干,打白茯苓五六两为丸,加人参更妙。

  天王补心丹

  见前咳嗽。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气虚劳伤之症】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剧,下午身凉气爽【气虚劳伤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形劳气散,或思想无穷,神气内夺,气虚劳伤之症【气虚劳伤之脉】软弱细小,或虚大无力;左脉细弱,肝肾气虚;右脉细软,脾肺气弱;弱而和缓,补之可生;弱而带数,有热难补。

  【气虚劳伤之治】肝肾气虚,三才丹、玄武天地煎。脾肺气弱,脉缓者,归脾汤、生脉散;脉数有热者,知柏参冬饮。

  三才丹

  见嗽血。

  玄武天地煎

  即天地煎加玄武胶。

  归脾汤

  见前吐血。

  生脉散

  见前咳嗽。

  知柏参冬饮

  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

  [卷二:劳伤总论]内伤劳伤

  【血虚劳伤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烦热,毛焦皮燥,暮夜发热,昼则身凉,小便赤涩,大便干结,此血虚劳伤之症也。

  【血虚劳伤之因】阳盛阴虚,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阴血日损,阳火独旺,来克肺金,则血虚喘咳之症作矣。

  【血虚劳伤之脉】虚小细数,兼见芤涩,细小血虚,芤涩血痹。左寸细数,心血不生;左关细数,肝血不荣;右脉细数,脾虚血少;右脉芤涩,阳明血结。

  【血虚劳伤之治】血虚,用四物汤。血痹,用活血汤。心血不生,天王补心丹。肝血不荣,补肝汤。脾虚血少者,归脾汤。

  四物汤

  见前咳嗽。

  活血汤

  当归赤芍药丹皮红花四味煎汤。

  天王补心丹

  见前咳嗽。

  补肝汤

  见前肝劳。

  归脾汤

  见嗽血。

  家秘补阴丸

  治阴虚内热。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黄柏知母(各二两)天门冬生地(各八两)

  家秘补阳丸

  治阳虚内寒。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肉桂附子(各一两)天门冬生地(各八两)

  家秘坎离丸

  治阴阳两虚。

  补阴丸加鹿角胶三两。补阳丸加玄武胶三两。

  [卷二]饮症论

  秦子曰:浓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火化,饮属水湿,《金匮》论之甚详,分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者条目外,又有留饮、伏饮二者。今余先将仲景所立六者,详别明之。至燥痰、火痰、风痰等,另立痰症内。

  [卷二:饮症论]痰饮

  【痰饮之症】其人素肥渐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胸胁支满,目眩,谓之痰饮【痰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胃虽能纳,脾不能运,肺不通调,停积于胃,则成痰饮。痰饮内积,外不荣于肌表,则素肥渐瘦;由胃下流,水走肠间,则沥沥有声矣。

  【痰饮之脉】或见弦数,或见弦紧,或见双弦,甚则沉伏。弦紧寒饮,弦数热痰。

  【痰饮之治】《金匮》立法二条,一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温中健脾,则气化痰行,若用寒凉,反凝结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若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胸满,推展苍朴二陈汤。

  苓桂术甘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肾气丸

  治痰饮短气,当从小便去者。

  怀生地泽泻白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附子肉桂

  推展苍朴二陈汤

  治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不渴者,饮伤肺则喘咳,饮伤胃则呕熟半夏广皮甘草白茯苓熟苍术浓朴身热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泽泻。脉数者加山栀、川连。脉迟加煨姜。

  [卷二:饮症论]悬饮

  【悬饮之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气逆,引痛胸肋,谓之悬饮,此即《金匮》悬饮【悬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气逆,阻绝肝胆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胁,而成悬饮之症矣。

  【悬饮之脉】或沉或弦,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为气结,故曰内痛。

  【悬饮之治】《金匮》只立一方,曰脉沉而弦,悬饮内痛,十枣汤主之。以悬饮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展二方,滚痰丸、加味二陈汤。

  大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

  滚痰丸

  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加味二陈汤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枳实桔梗杏仁栝蒌仁有热加川连。嗽加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结胸胁。

  [卷二:饮症论]溢饮

  【溢饮之症】水气流行,归于四肢,身体疼重,支节烦疼,谓之溢饮也。

  【溢饮之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饮水多,水性寒冷,停滞气逆,逆则溢于四肢,当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湿则重,复得寒则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饮之症矣。

  【溢饮之脉】《金匮》曰:脉沉而数,脉沉而弦,悬饮也。又云:病溢饮者,当发汗,不言脉象,桢意其必浮大浮紧,未必沉弦沉数。

  【溢饮之治】《金匮》治悬饮内痛,用十枣汤。又曰: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夫悬饮脉沉弦,饮悬于内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饮溢于外,故用汗法。

  大枣汤

  见前悬饮。

  大青龙汤

  治溢饮身体疼重,肢节烦疼,当发汗者。

  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

  麻黄甘草桂枝白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

  [卷二:饮症论]支饮

  【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外不得达,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治】《金匮》曰:膈间支饮,其人必喘,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十数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饮之积热,石膏止清无形气分之热,不能去有形痰饮之实热,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云: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另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条,非指定支饮而立说,大约统言水饮家之条目。

  木防己汤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上四味,煮取一升,温服,愈后复发,去石膏,加芒硝。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白术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满者。

  浓朴大黄枳实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

  葶苈大枣汤

  葶苈子大枣肉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子。

  半夏汤

  半夏生姜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白茯苓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枣汤

  见前悬饮门。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泽泻猪苓白茯苓白术肉桂上五味为末,暖水调服。

  [卷二:饮症论]留饮

  【留饮之症】《金匮》云:心下有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辄已。又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必有留饮。

  【留饮之因】始因水饮停积,结成痰饮,日久不化,即曰留饮。夫留者,聚而不散之谓也。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少阳肝胆之脉,由缺盆过季胁,饮留于胁,阻绝肝胆生升之气,故胁下痛引缺盆,留饮胸中,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留饮之脉】脉多沉者,胸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

  【留饮之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芍药炙甘草

  [卷二:饮症论]伏饮

  【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名【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不能四布,振振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里并治,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木防己汤

  见前支饮门。

  桢按:以上诸条,《金匮》之论痰饮也,此以脾湿成痰,非比诸痰症,故别之曰痰饮。夫饮者,即停蓄之水饮也;盖痰因火动而成,饮因水寒所致。

  [卷二]痰症论

  秦子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

  [卷二:痰症论]外感痰症

  【风痰之症】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吐嗽痰沫气逆,此外感风痰症也。

  【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风痰之脉】浮滑者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若见沉滑,风邪内结。洪大易治,沉【风痰之治】有风寒、风热之分。外感风寒,宜辛散表邪,如三拗汤,合小半夏汤、小

  三拗汤合小半夏汤

  治风寒痰嗽等症。

  麻黄杏子甘草半夏生姜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参苏饮

  治风痰咳嗽。

  人参紫苏前胡葛根半夏枳壳桔梗广皮甘草气逆加苏子、橘红。痰多加半夏、南星。气喘加苏子、前胡。

  荆防甘桔汤

  治风热痰嗽。

  荆芥防风桔梗甘草薄荷

  荆防泻白散

  治风热入肺,肺风痰喘。

  荆芥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卷二:痰症论]外感痰症

  【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重,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湿痰之脉】脉多浮大,浮缓兼风,浮涩主湿,浮滑湿痰,沉滑顽结。

  【湿痰之治】身热脉浮大者,宜散风除湿,羌活胜湿汤。胸满脉滑者,宜化痰二陈汤、

  羌活胜湿汤

  散表除湿,则痰自化。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甘草本

  二陈汤

  消痰利湿。

  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

  平胃散

  燥湿化痰。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卷二:痰症论]外感痰症

  (即火痰)【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燥痰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左脉洪数,燥伤肝胆;右脉洪数,燥伤肺胃。

  【燥痰之治】宜清热润燥,降火化痰,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

  竹叶石膏汤

  石膏麦冬竹叶人参半夏知母甘草

  二母石膏汤

  知母川贝母石膏

  二母二陈汤

  知母贝母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

  [卷二:痰症论]内伤痰症

  【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时动于中,或色欲过度,真水涸竭,或膏粱积热,肠胃煎熬,熏蒸于肺,炼为痰,则燥痰之症作矣。

  【燥痰之脉】右寸数大,肺家有热;右关沉数,肠胃有热;左关脉数,木火之邪;两尺【燥痰之治】养阴壮水,润肺生津,则火熄燥除,而痰不生;若用燥味消痰,祸不旋踵。真水枯涸,二冬二母汤;膏粱积热,节斋化痰丸。

  二冬二母汤

  麦冬天门冬知母川贝母肾水竭加生地、熟地;元气虚加人参。

  二母固本丸

  川贝母知母天门冬麦门冬怀生地怀熟地人参

  节斋化痰丸

  天冬(一两)黄芩(一两)海石(一两)橘红(一两)桔梗(一两)栝蒌仁(一两)青家秘加昆布一两。

  [卷二:痰症论]内伤痰症

  【湿痰之症】身或热或不热,体重足酸,呕而不渴,胸膈满,时吐痰,身体软倦,此【湿痰之因】中气不足,胃阳不能消化,脾阳不能施布,则水谷停留,为痰为饮,而湿【湿痰之脉】多见沉滑。滑实顽痰,滑软虚滞,滑而不数,脾湿成痰,滑而带数,湿热【湿痰之治】燥湿则痰自化,理脾则痰营运,二陈平胃散,或二陈羌防汤。湿郁成热,栀连二陈汤。虚人六君子汤。带热,加栀、连。带寒,加姜、桂。

  二陈平胃散

  见前食积咳嗽。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栀、连。

  二陈羌防汤

  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羌活防风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卷二:痰症论]内伤痰症

  (即结痰顽痰)【郁痰之症】胸满饱胀,九窍闭涩,懊烦闷,或咽中结核,睡卧不宁,或肠胃不爽,饮食有妨,或气逆不利,倚肩喘息,郁痰之症也。

  【郁痰之因】七情所伤,易成郁结,肺气凝滞,脾元不运,思则气结,闷郁成痰,皆郁【郁痰之脉】多见沉涩沉迟寒郁,沉数为热,沉实顽痰,沉牢内结。

  【郁痰之治】寒郁辛散,香芎二陈汤。热郁清解,栀连二陈汤。肺经郁痰,节斋化痰丸

  香芎二陈汤

  治寒痰。

  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香附抚芎白芥子

  栀连二陈汤

  治热痰。

  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川连山栀

  节斋化痰丸

  见前条。

  [卷二:痰症论]内伤痰症

  【食积痰之症】饱满不食,恶心呕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此食积痰之症也。

  【食积痰之因】胃强能纳,脾弱不运,前食未消,后食随进,停积成痰,故曰食积痰也【食积痰之脉】脉多滑大,滑大不数,寒凝痰结;滑大而数,积痰而热。

  【食积痰之治】宜消食化痰,佐以利气宣导,导痰汤、枳朴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甚者

  导痰汤

  南星橘红白茯苓半夏甘草枳壳

  枳朴二陈汤

  治胃家有痰。

  枳实浓朴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

  三子养亲汤

  治食积痰。

  山楂子莱菔子白芥子

  滚痰丸

  见前悬饮。

  [卷二:痰症论]丹溪杂治

  湿痰用二陈汤;虚者,六君子汤。

  风痰头痛、发热,脉浮大,祛风丸、导痰丸。

  寒痰身不热,口不渴,脉沉迟。

  热痰面赤多汗,口渴眼烂,烦躁,燥结,脉数,用栀连二陈汤,或加石膏、黄芩、竹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滑瘦,六脉细数,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

  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六君子汤。

  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食积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疟痢,六脉沉滑,或见数大沉实,枳术丸、保和丸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吐咯难出,脉见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蒌、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宜节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脉弦迟,白芥子可以引达。

  痰在肠胃间,肠鸣而濯濯有声,脉见沉滑,导痰汤。

  痰在皮里膜外,或结核,或麻痹,非竹沥不能通,非姜汁不能散。

  滚痰丸,攻泻肠胃痰积,最为要药,然须看虚实。

  肾气丸,治肾阳不足,不能纳火归源,水泛为痰者最效;肾水阴虚火旺,金水皆枯者,十枣、控涎三花、神佑诸汤治胁痛,虚人不可妄施。

  痰饮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为麻木,软痹肿痛,指迷丸主之。

  指迷丸

  消胃家上结之痰,化大肠下凝之垢。

  半夏(四两)白茯苓(三两)广皮(三两)枳壳(一两)元明粉(一两)甘草(五钱)上为细末,竹沥为丸,钩藤汤送下。肝胆有火,加胆星;痰积不消,加海石。

  按:节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湿痰,兼消肠中痰者也饮因水湿,痰因火动,然就火而论,有湿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为燥痰,胃火成痰为;治燥用润,治湿用燥,人人知之。用润而已结之痰,凝滞不化;用燥助火,则痰愈生。思得《金匮》以门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节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此皆是用润以制燥,用燥以制润。方书以二陈汤,加栀连,治湿火之痰;家秘以二陈汤,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则已结之痰,从半夏而化,同石膏,则燥热之火,从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热,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门,用燥不犯辛燥,用润不犯凝滞。家秘治夹食伤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冲竹沥、萝卜汁,广而推悟者也。

  [卷二:痰症论]附诸贤论

  刘宗浓曰: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症,无择叙内外三因。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症者,《三因方》则论其因所伤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

  有化而生者,有肾水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痰,则烦躁、脉数;风痰则身热脉浮;冷痰则滑泻脉迟;湿痰则身重不渴;惊痰则睡卧不宁;酒痰则胸腹作痛;食积痰则胃脘作痛,不思饮食。若夫子和谓饮无补法,必当去水,立汗吐下三法。又论热药治痰之误,固为切当,然亦有挟寒挟虚者,夫老痰凝结,顽固不行,不用温药引导,必有拒格凝滞之患,况风寒外束,痰气内郁者,不用温散,何由开郁行滞。至若气血亏乏之人,痰客中焦,理宜导去痰滞,补接兼行,不可尽拘汗吐下三法也。因脾气虚弱,津液不运,痰反愈生,法当补脾胃清中气,则痰自运。治法,湿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燥痰生于肺,随气升降,宜顺气,然气升属火,顺气莫先于清火,导引次及。故湿痰则燥之,热痰则清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清之,在下者顺之,又中气虚者,宜补中气,助脾元,以营运之。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然以之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动,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粘痰、结痰,凝滞窒塞,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则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炼,凝浊郁结而成矣。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脾胃家湿痰、寒痰、痰饮、痰涎之比,惟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滋养肾水,而消化凝结之痰,乃立化痰丸。赵养葵论肾经痰曰: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即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经真阳虚,不能摄伏其水,则水如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也,八味丸益火之源。肾经真阴虚,不能制伏其火,水得火而沸腾成痰,是有火也,六味丸壮水之主,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庞安常曰,有阴水虚,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此当用润剂,如二冬地黄丸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火自息,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等,立见其殆。又有肾经真阳不足,不能摄伏其火,

  [卷二]眩晕总论

  秦子曰:余观严用和眩晕论云,眩掉诸症,《内经》皆主肝风上攻致是,而《原病式》释之内伤七情之症,皆能致眩晕者,于是立外感风寒暑湿四条,又立内伤痰涎下虚两条,实为眩晕指南。然余惜其六气未全,七情未备,且其用方主治,又难于下手,刘宗浓议其论症亲切,集方欠明,深中其弊。今余改立外感三条,内该六气,内伤四条,内该七情,而其主治之方,皆按经对症,不得以平淡无奇而忽之也。

  [卷二:眩晕总论]外感眩晕

  【风寒眩晕之症】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此风邪眩晕之症也。若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冒眩,此寒邪眩晕之症也。

  【风寒眩晕之因】或风木司政,风热大作;或体虚不谨,外受风邪。风主乎阳,风热为患,则入胃,激动痰涎,亦令人眩晕。

  【风寒眩晕之脉】左脉浮数,太阳风热;左脉浮弦,少阳风热;右脉浮数,阳明风热;右【风寒眩晕之治】左脉浮数,太阳风邪者,羌活防风汤,加天麻、黄芩。左脉浮弦,少阳风热滑大,症兼痰涎者,导痰汤加天麻、防风。左脉浮紧,太阳寒邪者,羌独败毒汤,加天麻、细辛。左脉弦紧,少阳寒邪者,柴胡羌活汤,加天麻、川芎。右脉浮紧,阳明寒邪者,干葛羌活汤,加天麻、升麻。大凡眩晕之症,多有兼痰者,故天麻方书多用之,今申明首条,则以下诸条,皆可参而用也。

  羌活防风汤

  见酸软。

  柴胡防风汤

  即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防风。

  干葛防风汤

  干葛石膏知母甘草防风

  导痰汤

  南星半夏枳实甘草橘红

  羌活败毒散

  见伤寒痢疾门。

  柴胡羌活汤

  柴胡羌活防风川芎

  干葛羌活汤

  干葛羌活防风白芷

  [卷二:眩晕总论]外感眩晕

  【暑湿眩晕之症】热令之时,自汗身热,面垢背寒,烦渴引饮,小便赤涩,头目冒眩,此湿热眩晕之症也。若雨湿之时,恶寒无热,身重身痛,不能转侧,无汗拘紧,头旋眼眩,此寒湿【暑湿眩晕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感冒之,则为湿热眩晕若阴雨太多,人感冒之,《经》注所云,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留,亦为眩晕之症。

  实大者少。虚缓者寒,虚数者热。

  【暑湿眩晕之治】烦渴引饮,脉虚带数者,人参白虎汤。自汗烦躁,小便赤涩,黄连香茹饮,冲六一散温服。若恶寒无热,身痛不能转侧,脉迟缓者,羌独胜湿汤,合术附汤。

  人参白虎汤

  见咳嗽、噎隔门。

  黄连香茹饮

  见中热。

  羌活胜湿汤

  见酸软。

  术附汤

  见腹胀。

  [卷二:眩晕总论]外感眩晕

  【燥火眩晕之症】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旋眼黑,小便赤涩,此燥火眩晕【燥火眩晕之因】《经》谓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又云,肝肺太过,善忘,忽忽此皆运气加临之眩晕也。又有时令之热,感入肠胃,传于脏腑,上冲头目,则眼眩旋转,此【燥火眩晕之脉】左脉躁疾,厥阴客胜;右脉躁疾,肺热眩晕;左右皆疾,肝肺太过。

  右脉躁疾,燥火伤气;左脉躁疾,燥火伤血。

  【燥火眩晕之治】左脉躁疾,厥阳掉眩者,柴胡清肝饮。右脉躁疾,肺热上冲者,清肺右躁疾,肝肺太过者,泻青各半汤。右手脉数,燥火伤气者,竹叶石膏汤。左手脉数,燥火

  柴胡清肝饮

  见腹痛。

  清肺饮

  见咳嗽。

  泻青各半汤

  见咳嗽。

  竹叶石膏汤

  见痰症。

  归芍大黄汤

  当归身白芍药川大黄丹皮

  [卷二:眩晕总论]内伤眩晕

  【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或热手按之,则运乃定,此气虚眩晕之症也。

  【气虚眩晕之因】大病久病后,汗下太过,元气耗散;或悲号冷引,以伤肺气;曲运神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入房伤肾,饥饱伤胃,诸气受伤,则气虚眩晕之症作矣。

  中气不足;左寸脉虚,心气不足;左关脉虚,肝胆气弱;两尺脉虚,肾气不足。

  【气虚眩晕之治】肺气不足者,人参生脉散,合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

  中气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者,理中汤。心气不足者,酸枣仁汤。肝气有伤者,逍遥散。肾气不足,都气丸。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肾气丸,加鹿角胶为丸。摄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浓煎服,治真阳虚者,最效。

  人参生脉散

  见霍乱。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理中汤

  上三方见痢疾。

  酸枣仁汤

  见不得卧。

  逍遥散

  见咳嗽。

  都气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肾气丸

  即热八味丸加车前子。

  [卷二:眩晕总论]内伤眩晕

  【血虚眩晕之症】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血虚眩晕之因】阳络伤,则血外溢上逆。阴络伤,则血内溢下泄,凡此亡血成虚,而为室,此阴血内耗,血海干枯,而为眩晕者也。

  【血虚眩晕之脉】脉多细涩。细而不数,血虚无热;细而带数,血虚有热;左寸细涩,心血不足;左关细涩,肝不藏血;右关细涩,脾不统血;两尺细数,肾阴枯竭。

  【血虚眩晕之治】血从下泄,伤于阴络,血虚无火,脉细不数者,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心丹,合安神丸。肝血不足,血虚无火,左关细涩者,逍遥散;血虚有火,左关细数者,知柏四物汤。脾阴不足,血虚无火,右关细涩者,归脾汤;血虚有火,右关细数者,加味当归补血汤。肾阴不足,水虚无热,尺脉不数者,八味丸;水虚有火,尺脉洪数者,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古方用玄武胶一味,阴虚火旺最效。

  归脾汤

  见中风、吐血二门。

  补中益气汤

  见痢疾。

  酸枣仁汤

  见不得卧。

  天王补心丹

  见嗽血。

  安神丸

  见内伤中风。

  逍遥丸

  见咳嗽。

  知柏四物汤

  见喘症。

  加味补血汤

  即当归补血汤加知母、黄柏。

  桢按:同一失血之症,要分阳络伤而为外溢上逆者,阴络伤而为内溢下泄者。同一血虚之症,要分血脱阳脱,而为血虚无火,当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遵血脱益气之法者;又血脱阳旺,而为血虚有火,用肝肾丸、知柏天地煎、玄武胶,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者。

  是以凡治虚症而用补剂,当分有火无火,以别或养阳或养阴之大关节也。

  [卷二:眩晕总论]内伤眩晕

  【痰饮眩晕之症】胸前饱闷,恶心呕吐,膈下漉漉水声,眩悸不止,头额作痛,此痰饮【痰饮眩晕之因】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则【痰饮眩晕之脉】滑大而数,痰火之诊。沉弦不数,乃是寒饮。右关滑大,脾胃之痰,右关沉弦,脾胃之饮。左关滑大,肝胆之痰,左关朝寸,胆涎沃心。右关朝【痰饮眩晕之治】脾胃有痰,右关脉滑者,二陈汤、导痰汤。滑大而数,有热者,加栀连丸下之。若脾虚不能运化而成痰者,六君子汤,补脾化痰。若脾胃虽虚,虚中尚有滞者,大安丸。大便燥结,或大便不结,而涩滞不顺者,指迷丸。左关滑数,肝胆有痰,青黛胆星汤。火旺者,兼用泻青丸。胆涎沃心,心火上冲者,朱砂安神丸,加陈胆星,牛黄清心丸,加

  二陈汤

  导痰汤

  见中风诸条。

  滚痰丸

  见腹痛。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

  指迷丸

  见酸软。

  青黛胆星汤

  即胆星汤加青黛。

  泻青丸

  胆草山栀(炒黑)大黄(酒蒸)川芎当归羌活防风

  朱砂安神丸

  见内伤中风。

  牛黄清心丸

  见外感中风。

  [卷二:眩晕总论]内伤眩晕

  【火冲眩晕之症】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醒,仍如平人,此【火冲眩晕之因】《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言风主乎动,木旺火生,则为旋转,此五志厥阳之火上冲,而为实火眩晕之症。若肝肾之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清道,亦令人头旋眼黑,此阴火上冲,而为虚火眩晕之症。又有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

  【火冲眩晕之脉】脉多洪数,洪为阳盛,数为火热。左寸洪数,心火妄动;左关洪数,肝胆之热;左尺洪数,肾与膀胱;右寸洪数,肺中之热;右关洪数,脾胃之火;右尺洪数,三焦之热;两尺空大,沉按不数,虚阳之别。

  【火冲眩晕之治】心火妄动,左寸洪数者,导赤各半汤。左寸细数者,天王补心丹。肝,左关数大者,栀子清肝散;热甚者,龙胆泻肝汤。肝经血少,左关细数者,知柏四物汤、家秘肝肾丸。左尺数大,膀胱、小肠实热者,火府丹、知柏导赤散;热甚者,栀连导赤散。

  左尺细数,精血虚而火旺者,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胶,收敛阴中之火以降之。肺热上冲,右寸数大者,家秘泻白散。右寸细数,肺阴不足者,二冬二母丸,合青金丸。脾胃有火,右关数大者,栀连平胃散、干葛清胃散。右关细数,脾阴不足者,知栀补血汤、知柏戊己汤;虚而热甚者,栀连补血汤、栀连戊己汤。三焦热甚,右尺实数者,竹叶石膏汤,加山栀、黄芩。

  虚阳上浮,右尺浮大,沉按无力者,当用八味肾气丸,温补天真,敛真阳之火,摄伏以降之

  导赤各半汤

  见中风中热门。

  天王补心丹

  见内伤嗽血门。

  栀子清肝散

  栀子丹皮柴胡当归白芍药牛蒡子黄芩甘草

  龙胆泻肝汤

  见胁痛。

  知柏四物汤

  见呃症门。

  家秘肝肾丸

  见内伤嗽血。

  火府丹

  治热结上焦,小便不利。

  生地木通甘草黄芩山栀

  知柏导赤散

  治热结中焦,小便不利。

  生地木通甘草知母黄柏

  栀连导赤散

  治热结下焦,小便不利。

  生地木通甘草山栀川黄连

  知柏天地煎

  见内伤嗽血门。

  家秘泻白散

  见咳嗽门。

  二冬二母汤

  见燥热咳嗽。

  清金一物丸

  见伤热咳嗽。

  栀连平胃散

  见内伤呃症。

  干葛清胃散

  升麻丹皮生地当归石膏川黄连干葛甘草

  知柏补血汤

  知母黄柏黄当归身

  知柏戊己汤

  知母黄柏甘草白芍药

  栀连补血汤

  山栀黄连黄当归

  栀连戊己汤

  山栀黄连甘草白芍药

  竹叶石膏汤

  知母石膏拣冬竹叶山栀黄芩

  八味肾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桢按:火冲眩晕之症,有三大法门。有五志厥阳之火,膏粱积热之火,二者皆能上冲致眩,此名实火眩晕,当用导赤各半汤、火府丹、龙胆泻肝汤、栀连平胃散、竹叶石膏汤等以清之。有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而晕者,此名阴火眩晕,当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肝肾丸、天地煎等,养阴滋阴,敛而降之。有真阳不足,无根之火,失守上炎,亦令人眩冒不止,此名虚阳眩晕,当用桂附八味丸、四逆汤等,摄伏降之。例如发热烦躁等症,亦有三条分别:实火攻冲而烦躁者,名曰实热烦躁,此火扰于中,大用苦寒之药,以直折之;有真阴内耗而烦躁者,名曰阴虚烦躁,此阴亏火旺,当用养阴之药,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有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而烦躁者,名曰阴极发躁,此阴寒之极,反见虚阳之假象,当用补阳之药,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

  [卷二]喘症论

  秦子曰:喘者,促促气急,喝喝喘息,甚者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与短气不相接续,逆气上奔而不下者不同。若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谓之哮。《正传》云: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河间云: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诸经皆令人喘,而多在肺胃二家,喘而咳逆嗽痰者,肺也;喘而呕吐者,胃也。今立外感三条,内伤六条。

  [卷二:喘症论]外感喘逆

  【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此外感风寒【风寒喘逆之因】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于肌表,则身热而喘;逆于阳明,则呕吐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肺风痰喘之症也。

  【风寒喘逆之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

  【风寒喘逆之治】风气胜者,宜散风解表,防风泻白散、防风桔梗汤。寒气胜者,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定喘汤。寒郁成热,逆于阳明,呕吐者,干葛竹茹汤、平胃散。

  防风泻白散

  见前哮症。

  防风桔梗汤

  肺风痰喘,此方甚妙。

  防风半夏枳壳陈皮桔梗不应,加桑白皮、地骨皮即效。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三汤拗

  见前风痰门。

  麻黄定喘汤

  肺受寒邪,未经郁热者用。

  麻黄杏仁枳壳桔梗苏子橘红甘草

  干葛竹茹汤

  清理胃气,去烦止呕。

  干葛竹茹广皮白茯苓熟半夏甘草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

  平胃散

  治胃气不平,喘而上逆者。

  熟苍术浓朴广皮甘草风寒俱有,加防风、生姜。

  [卷二:喘症论]外感喘逆

  【暑湿喘逆之症】烦闷口渴,喘息气粗,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热,此暑湿之喘症也。

  【暑湿喘逆之因】《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暑气也。因于湿,首如裹,面肿,呼吸气喘,此湿气也。暑湿袭于皮毛,干于肺胃,则喘喝多言也。

  【暑湿喘逆之脉】脉多濡软,或见微缓。《脉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暑湿喘逆之治】汗多口渴,清暑益元散;脉大多言,即中热症也,黄连解毒汤,或竹叶石膏汤;暑湿身痛,无汗喘逆,应汗者,羌活胜湿汤。

  清暑益元散

  香茹浓朴白扁豆川黄连

  黄连解毒汤

  治三焦热壅,心肺伏火。

  川连黄柏黄芩山栀

  竹叶石膏汤

  见燥痰门。

  羌活胜湿汤

  见湿痰门。

  [卷二:喘症论]外感喘逆

  【燥火喘逆之症】口渴身热,二便赤涩,喘咳气逆,面赤唇焦,吐痰难出,此燥火发喘【燥火喘逆之因】燥万物者,莫燥乎火,故喘症燥火居多。《原病式》叙喘逆热淫条下,盖燥火烁人,则诸逆冲上,诸痿喘呕,诸气郁,肺家不宁,喘症作矣。

  【燥火喘逆之脉】脉多数大,或见滑数。右脉数大,燥火伤气;左脉滑数,燥火伤血。

  【燥火喘逆之治】栝蒌根汤、知母甘桔汤。脉大口渴,人参白虎汤,调益元散,大便结

  栝蒌根汤

  天花粉麦冬知母石膏甘草

  知母桔甘汤

  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

  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

  人参白虎汤

  治胃受燥邪,喘呕烦渴。

  人参知母石膏粳米甘草口渴,加葛根。气逆,加橘红。

  凉膈散

  治燥在上焦,喘咳气逆。

  黑山栀黄芩桔梗连翘川连薄荷甘草以上皆外感喘逆,故不用滋阴。

  [卷二:喘症论]内伤喘逆

  【内火喘逆之症】五心烦热,口燥唇焦,喘逆自汗,得食稍减,少顷复发,时作时止,面赤便秘,此内火发喘症也。

  【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

  【内火喘逆之脉】脉多洪数,心火上炎。左关脉数,肝胆之热。两尺洪数,肾火上逆。

  右寸脉数,肺中有火。右关洪数,胃家有热。

  【内火喘逆之治】肾虚火旺,宜养阴制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门冬饮子、家秘肝肾丸。肝火上冲,宜柴胡清肝散。心火上炎,导赤各半汤。脾胃之火上冲,宜清胃汤。肺火煎熬,石

  门冬饮子

  见伤燥嗽门。

  家秘肝肾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

  黄柏知母白芍药当归四味为末,又以天冬、地黄二味同煎,收膏为丸。

  柴胡清肝散

  柴胡黄芩人参山栀连翘桔梗甘草

  导赤各半汤

  见前心咳。

  石膏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石膏

  [卷二:喘症论]内伤喘逆

  【痰饮喘逆之症】面色虚白,胸中漉漉有声,时咳时呕,卧下喘逆,此痰饮逆之症也【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积肠间,成痰成饮,上干肺家,则喘息【痰饮喘逆之脉】多见弦滑,或见弦紧,或见弦数。弦紧寒饮,弦数痰热。

  【痰饮喘逆之治】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甘遂半夏汤、二陈汤。带表症者,小青龙汤;大便闭者,导痰汤加大黄,甚者滚痰丸、十枣汤。

  苓桂术甘汤

  见痰饮门。

  小半夏汤

  见支饮门。

  甘遂半夏汤

  见留饮门。

  二陈汤

  见湿痰门。

  小青龙

  见溢饮门。

  滚痰丸

  见悬饮门。

  十枣汤

  见悬饮门。

  导痰汤

  见食积痰门。

  [卷二:喘症论]内伤喘逆

  【食积喘逆之症】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食积喘逆之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浓味,日积于中,太阴填塞,不能运化,下降浊恶之气,反上乾清道,则喘呕不免矣。

  【食积喘逆之脉】气口滑大,肠胃有积;滑大而数,热积之诊;滑大而迟,乃是寒积。

  【食积喘逆之治】宜消化者,保和丸、枳术丸。大便结者,用下法。寒积,煮黄丸;热

  保和丸

  消滞宽中圣药。

  山楂肉神曲半夏茯苓萝卜子陈皮连翘

  枳术丸

  助脾消食圣方。

  枳实白术为细末,荷叶包陈米煮饭为丸。

  煮黄丸

  攻逐寒积重剂。

  雄黄巴霜

  承气汤

  攻逐热积重剂。

  枳实浓朴大黄甘草

  [卷二:喘症论]内伤喘逆

  【气虚喘逆之症】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不接续,喝喝喘急,此中气大虚【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

  【气虚喘逆之脉】多见浮大,按之则空,六部无根,虚浮于上,或见濡软,散大无神。

  【气虚喘逆之治】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虚热,参冬饮;虚寒,理中汤;虚

  人参平肺散

  治元气不足,肺气不平。

  桑白皮知母甘草白茯苓人参地骨皮青皮陈皮天门冬薄荷叶热甚,加山栀、黄芩。

  参橘煎

  补气而不凝,顺气而不克,用补之前隧也。

  人参橘红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有痰,加半夏、陈皮。

  参冬饮

  人参麦门冬等分同煎。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陈皮

  独参汤

  补气养元,第一重剂。

  [卷二:喘症论]内伤喘逆

  【阴虚喘逆之症】气从小腹直冲于上,喘声浊恶,撷肚抬身,乍进乍退,时止时作,此阴虚火冲之症也。

  【阴虚喘逆之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触动冲任之火,自下冲上;阴精不足、龙雷之火,直冲上焦,二火上冲,皆名阴虚喘逆之症。

  【阴虚喘逆之脉】多见细数。右关脉数,脾阴不足;左关脉数,肝血有亏;两尺脉数,【阴虚喘逆之治】阴血不足者,四物汤加竹沥、陈皮、童便。阴精不足者,家秘天地煎

  四物知柏汤

  当归生地川芎白芍药知母黄柏

  四物青黛汤

  加真青黛同煎,冲竹沥、童便。

  桢治阴火呃逆,单用四物知柏汤,今治阴火喘逆,又用四物汤加青黛、竹沥,因喘逆系上焦不和,必兼痰火故耳。丹溪虽有方,未有发明,故特表之。

  家秘天地煎

  天门冬(四两)地黄(四两)黄柏(二两,炒)知母(二两)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六两)地黄(六两)当归(四两)白芍药(四两)知母(二两)黄柏(二两)

  [卷二:喘症论]内伤喘逆

  【伤损喘逆之症】张口抬胸,喝喝喘急,不能接续,或胸胁作痛,或吐紫血,此伤损喘【伤损喘逆之因】或饱后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伤损肺气而喘作矣。

  【伤损喘逆之脉】或促或结,大小不均,六部冲和者生;至数不清,按之散乱者死。

  【伤损喘逆之治】理气调逆,和血去瘀,四磨汤,合四物汤。伤损肺窍,久不愈,白芨

  四磨汤

  通治气分要药。

  枳壳槟榔沉香乌药

  四物汤

  通治血分要药。

  当归川芎白芍药怀熟地

  白芨散

  治肺络损伤,喘咳吐血。

  白芨飞曲二味同研,白汤调服。

  [卷二:喘症论]附产后外感喘

  【产后喘逆之症】喉中喘促,气急息粗,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此产后外感喘逆症也。

  【产后喘逆之因】产前、临产、产后,不慎起居,偶犯外邪,内气先亏,外邪难散,壅而发热,则成喘逆之症矣。

  【产后喘逆之脉】右脉浮数,肺胃热邪;右脉浮紧,肺胃寒邪;左脉浮数,太阳风热;【产后喘逆之治】太阳冒风,芎归汤,加羌活、防风。太阳冒寒,芎归汤,量加麻黄、杏仁。肺冒风热,泻白散,加防风、干葛。肺冒寒邪,芎归汤,加苏子、杏仁。

  芎归汤

  川芎当归

  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卷二:喘症论]附产后内伤喘

  【产后内伤喘之症】喉中气急,喘促抬肩,目慢唇青,身无表邪,此产后内伤喘症也。

  【产后内伤喘之因】临产去血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此名孤阳无阴,若恶露不行,上冲肺胃,又名恶血攻心,二者皆令人喘也。

  【产后内伤喘之脉】脉见芤涩,血虚之诊;脉见浮散,气虚之候;脉见沉数,气血热壅【产后内伤喘之治】脉见浮散细微,芎归汤,兼用独参汤。若恶露不行,又宜行恶露为急,桃仁红花汤、夺命散。热壅不行,牡丹皮散;寒凝不行,四神散;身热昏沉,苏醒汤。

  芎归汤

  见前条。

  独参汤

  即人参一味。

  桃仁红花汤

  产后行瘀通用方。

  桃仁红花苍术生玄胡生蒲黄泽兰芍药楂肉枳壳

  夺命散

  逐恶露,定喘逆。

  没药血竭

  牡丹皮散

  治血分有热。

  冬瓜子当归赤芍药丹皮酒煮大黄、桃仁。

  四神散

  治血分有寒。

  当归川芎赤芍药炮姜

  苏醒汤

  治产后血虚风热。

  当归川芎荆芥紫苏

  [卷二:喘症论]附肺胀

  【肺胀之症】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此肺胀之症也。

  【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

  【肺胀之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

  【肺胀之治】脉实壅盛者,葶苈泻肺汤;肺受热邪,加味泻白散;肺受寒邪,小青龙汤加石膏,家秘立加味泻白散、前胡汤、三因神秘汤,随症加减治之。

  加味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陈皮石膏桔梗黄芩知母甘草胸前满闷,加枳壳、苏梗。

  前胡汤

  前胡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甘草陈皮枳壳桔梗有风,加防风。有寒,加麻黄。有热,加石膏、黄芩。

  三因神秘方

  苏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陈皮木香枳壳

  [卷二:喘症论]附诸贤论

  东垣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伤寒家论喘呕,以为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为热攻肺,故属于上。又有膏粱之人,奉养口腹,及过爱小儿,皆能积热成喘,宜以甘寒治之。丹溪云,喘因气虚,火入于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小腹冲上者,有气虚,有水气乘肺者。

  戴复庵云,痰喘者,喘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稍减,食久仍喘,此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压下痰火,喘即暂止。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仍大作,不独喘症,咳逆呃哕,属火者,亦皆如此。若作胃寒治,便是以火济火。若胃绝而喘,抬肩撷肚,而无停止。丹溪云,喘须分虚实,气虚用人参阿胶五味汤。实喘者,肺窍壅滞,右寸口沉实,宜泻肺。虚喘者,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宜补肾。邪喘者,肺受外邪,伏于关窍,右寸紧盛者,宜散肺邪。亦有六部俱伏者,亦宜发散,则身热退。《三因方》云,肺实者,上气喘逆,咽中逆,如欲呕状,自汗出,右寸气口脉有力。肺虚者少气不足,右寸气口脉必无力。丹溪云,喘自小腹下直冲于上者,阴虚喘也,用四物汤加青黛、竹沥、陈皮,补阴化痰。夫阴虚作喘,实发人未发,但此方止可治血虚火冲者,若肾中真阴虚,非四物补阴血之谓,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黄柏、知母,或知柏天地煎,煎大剂饮之,壮水之主,水升火降而喘自定,当与阴虚龙雷相火同看。若概云阴虚,则失分血虚、精虚矣。若肝肾皆虚,精血皆不足,宜以家秘肝肾丸,兼而治之。按丹溪治阴火上冲作呃,用四物汤加知柏;今治阴火上冲而喘,用四物汤加青黛、竹沥,以呃无痰而喘必兼痰也。总之,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则用青龙汤等。真知其风者,则用防风汤等。真知其暑者,则用清暑益元散。真知其湿者,则用燥湿胜湿汤。真知其火与燥者,则用栀连汤。此皆外感也。若内伤诸喘,血虚者,四物汤加竹沥、童便。若阴精不足,则补肾,地黄丸或家秘知柏天地煎。至于元气不足,

  [卷二]哮病论

  秦子曰:哮与喘似同,而实异短息。喉中如水鸡声者,乃谓之哮;但张口气急,不能转息者,谓之喘。《正传》云,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病内伤痰饮,外感风寒,合而成

  [卷二:哮病论]哮病

  【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脉】多见沉弦,沉数痰火,沉涩湿痰,沉迟寒饮,沉结顽痰。

  【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身无热,无外邪者,消痰理气为主,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半夏汤。伏痰留饮,结成窠臼,控涎丹、滚痰丸,量情选用,然必气壮人乃可。

  前胡苏子饮

  前胡苏子枳壳半夏橘红桔梗甘草

  伤风加防风

  伤热,加薄荷、石膏。伤寒,加麻黄。身痛,加羌活。口干燥,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风泻白散

  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二陈汤

  见湿痰门。

  三子养亲汤

  见食积痰门。

  小半夏汤

  见支饮门。

  控涎丹

  甘遂大干白芥子

  滚痰丸

  见悬饮门。

  哮症乃肺胃二经,痰火盘结,以其发作,则喉中有声,故知其病在肺。发作则不能饮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结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发。发时如有表邪,用荆防泻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节齐化痰丸,加枳壳,半夏,兼治肺胃。

  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陈,则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肠之

  [卷二]短气论

  秦子曰: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呼吸慢而不流利,较之喘症而无促喝,若促促喝喝,喘息抬肩,呼吸便利,则谓之喘而非短气矣。

  [卷二:短气论]外感短气

  【外感短气之症】身发寒热,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滞之症也【外感短气之因】感冒六淫之邪,初入肌表,传入于里,郁结不散,阻绝阴阳之道路,则呼吸壅塞,而成短气,息不得接续矣。

  【外感短气之脉】脉见浮紧,太阳寒邪。脉见洪数,乃是风热。脉若躁疾,燥邪所伤。

  寸口脉大,邪壅于肺。右关弦长,邪在阳明;左关弦急,肝胆邪逆。

  【外感短气之治】冒寒者,三拗汤。冒风者,防风泻白散。伤燥热,石膏泻白散、清肺饮。脉促结,应宣通。脉沉伏,当升散。

  三拗汤

  见风痰门。

  防风泻白散

  即泻白散加防风。

  石膏泻白散

  即泻白散加石膏。

  清肺饮

  黄芩山栀薄荷桔梗甘草连翘杏仁桑白皮枳壳大便结,加大黄。脉数口渴,加石膏、知母。

  [卷二:短气论]内伤短气

  【实邪短气之症】身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胁肋作痛,不得仰卧,其形似肿,此实邪短气之症也。

  【实邪短气之因】或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干碍清道,则实邪短气之症作矣。

  【实邪短气之脉】或见沉伏,或见沉滑,或见沉弦,或见促结,脉不弦紧,乃为支饮。

  【实邪短气之治】《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饮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卧,小青龙汤,此治带表症者。以上《金匮》治痰饮停积诸经之治也。若膏粱积热者,浓朴大黄汤。肝火上冲者,龙胆泻肝汤。肺热喘逆者,泻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者,栀连二陈汤。水饮胁痛短气,名悬饮,十枣汤主之。

  桂苓术甘汤

  肾气丸

  俱见痰饮门。

  葶苈大枣汤

  见支饮门。

  小青龙汤

  见悬饮门。

  浓朴大黄汤

  见支饮门。

  龙胆泻肝汤

  见内火喘门。

  泻白散

  见哮症。

  栀连二陈汤

  见湿痰门。

  十枣汤

  见悬饮门。

  [卷二:短气论]内伤短气

  【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不比实症短气,呼吸倚肩,不得仰卧,咳满喘逆为异。此气虚短气之症也。

  【气虚短气之因】或大病之后,或劳力之人,或本元素弱,劳伤中气,则气虚短气之症【气虚短气之脉】若见细数,阴血有亏;或见微弱,阳气有亏;或见浮大,真阳外越;【气虚短气之治】暴脱暴泻者,独参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有痰,六君子汤、

  独参汤

  治真元将脱,气弱神离。

  人参

  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不能接续。

  人参白术黄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

  六君子汤

  见前湿痰。

  参橘煎

  人参橘红哮喘短气呃逆,各有分别。哮症经年发作,难治者,然亦不死;喘与短气、呃逆,实症易治,然有死者。治此四症,必以四条互相参发,以其病症虽别,而经络病因同在肺胃二经耳。

  夫短气,分立虚实二条,实邪短气易治,尚可祛邪;虚人气短难治,气将绝,又不受补耳。

  今家秘发《金匮》各条,详其治法,至气虚短气,虽立加减代赭汤方,然不治者多。

  [卷二]呃逆论

  秦子曰:呃逆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也,《灵枢篇》谓哕。以草刺鼻作嚏,嚏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按:此治哕之法,即今外治呃逆之道也。

  是《内经》之哕,即今之呃也。诸家谓干呕为咳逆,或因呕而伤胃气以致呃,因咳而吊动胃气以致呃方可,若以干呕即是呃逆,咳逆即是呃逆,大谬矣。有外感,有内伤。

  [卷二:呃逆论]外感呃逆

  【外感呃逆之症】身发寒热,呕逆作呃,此表邪传里之症也。内热口渴,唇焦便赤,上冲作呃,此积热内冲之症也。或乍发乍止,或连续不已,此痰火攻冲呃逆之症也。

  【外感呃逆之因】外受风邪,邪传半表半里,里不受邪,抑遏少阳生升之气,则上冲作呃。若【外感呃逆之脉】左脉弦大,少阳有邪。右脉沉数,胃热里实。右关虚涩,胃家虚热。

  右脉滑大,胃中痰饮。滑大而数,乃是痰热。

  【外感呃逆之治】若表邪入里,小柴胡汤和之。胃热失下者,承气汤下之;胃热便利者汤;胃热兼虚者,橘皮竹茹汤。若胃中兼痰饮者,橘皮半夏汤加枳、桔;兼热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

  小柴胡汤

  治寒热呕苦,呃逆不止。

  人参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

  承气汤

  见食积喘门。

  泻心汤

  治火逆上冲,呃逆不止。

  川黄连半夏生姜甘草

  橘皮竹茹汤

  消痰止呃方也。

  橘皮半夏竹茹人参生姜甘草

  橘皮半夏汤

  半夏橘皮有寒加生姜。有热加栀、连。

  栀连二陈汤

  家秘治痰火呃逆,加葛根、竹茹。

  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葛根山栀川连竹茹

  [卷二:呃逆论]内伤呃逆

  【内伤呃逆之症】外无表邪入里,身无寒头痛,惟见呃声发作,或三四声而即止,或呃数声之外,或连续而不已者,此内伤呃逆之症也。

  【内伤呃逆之因】或因中气不足,或因胃气损伤,水谷入胃,难以运化,或膏粱积热,胃火上冲,或胃寒冷冻饮料,水寒上逆;或脾胃不和,脏腑为病,或怒动肝火,肝气怫逆,或肝肾阴亏,阴火上冲,此皆内伤呃逆之症也。

  【内伤呃逆之脉】脉见微弱,中气不足,或见沉数,膏粱积热,或见促结,脏腑不和,或见弦数,肝胆有火,左尺数大,真阴不足。

  【内伤呃逆之治】若中气不足,六君子汤。痰火上冲,栀连二陈汤、半夏泻心汤。积热上攻,栀连平胃散,加葛根、竹茹。胃家受寒者,丁香柿蒂汤、理中汤。水停心下,二陈汤,苓桂术甘汤,食滞中宫者,枳术汤、枳桔、平胃散、苍朴二陈汤。怒动肝火者,加味柴胡汤。阴血不足,阴火上冲,知柏四物汤。阴精不足,相火上冲者,知柏地黄丸、家秘知柏天地煎加广皮。

  若肝肾之精血皆不足,肝肾之阴火合而上冲者,家秘肝肾丸。

  六君子汤

  见前章。

  栀连二陈汤

  见前章。

  半夏泻心汤

  治痰火冲逆。

  半夏川连甘草黄芩人参干姜

  栀连平胃散

  加葛根、竹茹,家秘治热积呃逆。

  山栀川黄连苍术浓朴陈皮甘草葛根竹茹

  丁香柿蒂汤

  治胃寒呃逆脉迟者。

  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二陈汤

  见湿痰门。

  苓桂术甘汤

  见痰饮门。

  枳术汤

  见食积门。

  枳术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枳实、桔梗。

  苍朴二陈汤

  即平胃散加苍术、浓朴。

  加味柴胡汤

  治肝胆之火上冲呃逆。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山栀丹皮

  知柏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知柏地黄丸

  见前。

  家秘天地煎

  黄柏知母天门冬地黄广皮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地黄当归白芍药黄柏知母

  [卷二:呃逆论]附诸贤论

  东垣云:呃是阴火上冲,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未尽病情。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乘之,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气弱也。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脾与胃,一阴一阳也,二者不谐则逆。右肾,阴中有阳也,在下相凌亦逆;左肾主水,性不上逆,必右肾相火炎上,挟其冲任,如以火吸水,则水上腾,热天龙现,而水从地起,不可尽谓之寒也。肝木之风,从少阳之火冲克,亦必从火为治。

  刘宗浓曰:呃逆一症,有寒有火,有实有虚,有热痰、有水饮,不可专作寒。若平人饮食太速,或饮水喜笑,或膏粱积热,或痰火水饮,或动五志厥阳之火,皆能致呃,皆是实症。夫火性炎上,今其症乃自下冲上者,非火而何?《准绳》云:治此症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此虚中之寒也,当温补之,理中汤、丁香柿蒂汤;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此虚中之热也,当以清补之,参术汤下大补丸;若夫伤寒失下,痰饮停蓄,暴怒气逆,膏粱积热,皆实症也,皆当随其邪之所在,涌泄清利可也;若胃中虚而有热,橘皮竹茹汤、人参竹茹汤。戴人曰:呃逆因痰与热,胃火者极多,火呃大急,乍呃乍已,脉数有力;寒者连绵不已,脉沉而逆,外无热候,二便清利;痰者,呼吸时有痰声,六脉滑大;虚者呃而无力,呃声不急,连呃绵绵,虚症外现。张三锡曰:有痰火,有气虚,有郁气,有阴火,有死血,有食滞。痰火者,脉洪滑有力,症兼恶心口干,栀连二陈汤;气虚者,脉见虚软,右寸口虚无力,四肢倦怠,或久病过服寒滑克削,六君子汤加减治之;郁气者,脉多沉结,胸次气胀,四七汤、香砂二陈汤、越鞠丸煎服;阴火者,两尺洪大而数,或沉细而数,呃逆面赤,此阴虚伏火,四物坎离丸煎服;死血者,脉见芤涩,至晚则呃,食物则呃,此饱后用力,血入气分,桃仁红花汤、桃仁承气汤;食滞者,脉多沉滑有力,外症嗳气饱闷,此食滞中脘,寒凉停积不化,宜销化丸煎服。

  [卷二]呕吐论

  秦子曰: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

  皆阳明胃家所主。有外感,有内伤。

  [卷二:呕吐论]外感呕吐

  【风气呕吐之症】偶遇风冷,即发呕吐,头额疼痛,面赤面热,风入阳明,胃家呕吐症【风气呕吐之因】或当风取凉,风冷入胃;或胃中饥饿,风邪乘虚而入,如此者皆令呕吐也。

  【风气呕吐之脉】脉多见浮。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滑风痰,浮濡风湿。

  【风气呕吐之治】散风清胃,防葛平胃散,兼痰者,防葛二陈汤。

  防葛平胃散

  防风葛根苍术浓朴广皮甘草风寒加生姜,风热加山栀、黄连、竹茹。

  防葛二陈汤

  防风干葛半夏白茯苓甘草广皮风寒加生姜,风热加山栀、黄连、竹茹。

  [卷二:呕吐论]外感呕吐

  【寒气呕吐之症】偶遇寒冷,顿发呕吐,胸前绵绵而来,身无内热,小便清白,大便通【寒气呕吐之因】胃气素寒,又值时令之寒,偶或感入,则寒气伤胃而为呕吐矣。

  【寒气呕吐之脉】多见弦紧,或见迟缓,或见沉细,甚则沉伏。

  【寒气呕吐之治】散寒温胃,理中汤、姜桂六君子汤,甚者四逆汤;若伤寒呕吐,另具

  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寒甚加附子。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青皮、广皮。

  姜桂六君子汤

  即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

  四逆汤

  甘草干姜熟附子

  [卷二:呕吐论]外感呕吐

  【暑气呕吐之症】暑热行令,头眩目暗,呕吐暴作,身热恶寒,烦渴引饮,齿干唇燥,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浊涩短,此暑热呕吐之症也。

  【暑气呕吐之因】夏秋之交,中气不足,暑热之气,入于肠胃,则令呕吐也。

  【暑气呕吐之脉】虚大而涩,或见沉细,或见沉数,或见躁疾,或见脉伏。

  【暑气呕吐之治】气怯脉虚大,家秘香薷饮。气热烦渴,脉沉数,人参石膏汤。小便赤,混浊涩短,土藿香汤,调益元散。烦热呕吐,栀连平胃散,口渴加干葛、竹茹;有痰涎,栀连二

  家秘香薷饮

  川连浓朴香薷甘草人参广皮口渴加干葛、竹茹,有痰加半夏、藿香。

  人参石膏汤

  见前噎隔。

  益元散即六一散。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连。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栀、连。

  [卷二:呕吐论]外感呕吐

  【湿气呕吐之症】胸前满闷,头重身重,面目浮肿,呕恶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此湿气呕吐之症也。

  【湿气呕吐之因】长夏时令,坐卧卑湿,湿气袭于胃土,胃气不能下降,而湿气呕吐作【湿气呕吐之脉】脉多濡软,或见浮缓,或见沉伏,脉迟者寒,脉数者热。

  【湿气呕吐之治】身热脉浮,宜散表安胃,佐以辛香温散,人参败毒散,加藿香、紫苏,或香苏平胃散。寒湿体虚者,香砂二陈汤,寒甚用术附汤;应分利小便者,平胃五苓散。湿热者,栀连二陈平胃散,加减治之。

  人参败毒散

  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川芎广皮甘草白茯苓

  香苏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藿香、紫苏。

  香砂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藿香、砂仁。

  理中汤

  见前寒吐。

  平胃五苓散

  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

  术附汤

  白术附子

  [卷二:呕吐论]外感呕吐

  【燥火呕吐之症】喘逆呕吐,吐则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此燥火呕吐【燥火呕吐之因】燥气行令,肺胃有热,以热伤热,以燥伤燥,而诸喘呕之症作矣。

  【燥火呕吐之脉】右寸浮数,燥邪伤肺,右关数大,燥邪伤胃。

  【燥火呕吐之治】清燥汤,加芦根汁。葛根石膏汤、门冬知母汤。

  清燥汤

  知母石膏麦冬枇杷叶干葛竹茹甘草冲芦根汁服。

  干葛石膏汤

  家秘治燥邪呕吐。

  干葛石膏知母甘草陈皮竹茹鲜藿香

  门冬知母汤

  二味同煎。

  [卷二:呕吐论]外感呕吐

  【湿热呕吐之症】内热烦躁,口臭身热,面目黄肿,满闷恶心,闻谷气即呕,此湿热呕【湿热呕吐之因】肠胃素有积热,又遇外感时行,则两热交蒸,攻冲清道,湿热呕吐之【湿热呕吐之脉】脉多数大,浮数在表,沉数在里;右关脉数,肠胃湿热。

  【湿热呕吐之治】口臭烦躁,素有积热,家秘清胃汤,面目黄肿,加防风、白芷;满闷恶心,平胃二陈汤,加竹茹、葛根,湿热甚,加山栀、黄连。

  家秘清胃汤

  治胃热呕吐。

  升麻干葛黄连山栀甘草竹茹

  平胃二陈汤

  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

  [卷二:呕吐论]内伤呕吐

  【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此胃火呕吐之症也。

  【胃火呕吐之因】或恼怒伤肝,肝火时动;或忧思郁结,火起于脾;或过食膏粱,火起于胃;或阴虚火旺,相火上冲,火气上炎,呕吐作矣。

  【胃火呕吐之脉】脉多洪数,左关洪数,肝胆之火;右关洪数,火在脾胃;阴火上冲,【胃火呕吐之治】胃火旺,家秘清胃汤,合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栀连正气散。肝火动者,栀连柴胡汤。心火旺者,导赤各半汤。阴虚火旺,四物汤加知柏。

  家秘清胃汤

  见前章。

  栀连平胃汤

  即平胃散加山栀、川连。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川连。

  栀连正气散

  山栀黄连藿香浓朴广皮半夏甘草苍术竹茹白茯苓以上四方,家秘加竹茹,治胃热呕吐。

  栀连柴胡汤

  治肝火呕吐。

  山栀黄连柴胡黄芩半夏广皮甘草

  导赤各半汤

  见心经咳嗽门。

  知柏四物汤

  四物加知母、黄柏。

  [卷二:呕吐论]内伤呕吐

  【胃寒呕吐之症】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此胃寒呕吐之症也。

  【胃寒呕吐之因】真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胃素寒,不能运化水谷,反而上逆,此胃寒【胃寒呕吐之脉】多见沉迟,两尺沉迟,真阳不足;左关沉迟,木不生火;右关沉迟,【胃寒呕吐之治】肾阳不足,宜补接真火,八味肾气丸。木不生火,逍遥散。脾胃素寒,理中汤,甚则四逆汤。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逍遥散

  即肝咳门。

  理中汤

  见后食积呕。

  四逆汤

  见寒呕门。

  [卷二:呕吐论]内伤呕吐

  【痰饮呕吐之症】呕而肠鸣,漉漉有声,眼黑眩晕,时时恶心,此痰饮呕吐之症也。

  【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

  【痰饮呕吐之脉】脉多弦滑。滑数热痰,弦紧寒饮,痰凝饮伏,脉反沉迟。

  【痰饮呕吐之治】宜分热痰寒饮治之。热痰脉沉数,栀连二陈汤;寒饮脉沉迟,桂苓半

  栀连二陈汤

  方见湿痰门。

  桂苍苓甘汤

  治寒饮呕吐。

  桂枝白茯苓白术甘草

  [卷二:呕吐论]内伤呕吐

  【食积呕吐之症】胸前满闷,嗳气作痛,痛则呕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此食积呕吐【食积呕吐之因】饮食不节,损伤中气,不能运化,停食成积,中脘痞塞,则发呕吐矣【食积呕吐之脉】脉见实大,或见沉滑。热积实数,寒积迟弦;滑大洪实,食积胸前。

  【食积呕吐之治】先用家秘消滞汤。后看热积,栀连平胃散;有下症者,三黄丸。寒积,草蔻大顺饮、理中汤;应下者,煮黄丸。

  家秘消滞汤

  治食滞神效。

  即平胃散加莱菔子、枳实、山楂、麦芽。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黄连、山栀。

  栀连枳术丸

  即枳术丸加山栀、黄连。

  三黄丸

  川黄连黄芩大黄

  草蔻大顺饮

  草蔻炮姜广皮半夏浓朴甘草

  理中汤

  炮姜白术人参炙甘草

  煮黄丸

  雄黄巴霜

  [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呕吐清水之症】恶寒发热,暴吐不止,呕出清液,不杂糟粕谷食,此吐清水之症也。

  【呕吐清水之因】或雨湿之年,流衍之纪,或太阴之复,湿气袭人伤于胃土,则成呕吐【呕吐清水之脉】多见浮濡,浮缓风湿,浮濡寒湿。浮濡散表,沉濡温里。

  【呕吐清水之治】脉浮身热者,荆防平胃散;脉沉小便涩者,平胃五苓散;脉迟者,理

  荆防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荆芥、防风。

  平胃五苓散

  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汤

  见前。

  术附汤

  见湿气呕吐门。

  [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呕吐清水之症】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则纯水,时作时止,并无杂合稠粘,此名呕【呕吐清水之因】水饮不节,停积胃中,湿气伤脾,不能上输下布,而呕吐清水之症作矣。

  【呕吐清水之脉】脉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饮,弦而带滑,痰饮之诊。

  【呕吐清水之治】痰饮,橘皮半夏汤;风湿,家秘神术汤;湿胜,一味苍术丸;胸前饱

  橘皮半夏汤

  陈皮(二钱)半夏(二钱)生姜(一钱)家秘神术汤治吐清水。

  熟苍术防风葛根广皮浓朴

  一味苍术丸

  苍术一味,蒸炒为细末,水法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白茯苓熟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呕吐苦水之症】潮热晡热,呕吐苦水,长太息,邪在胆,逆在胃;胆泄则口苦,胃逆则呕苦。此外感少阳之邪,乘于胃土症也。

  【呕吐苦水之因】邪热盛于少阳,胃土为肝胆乘克,胃中水谷不能运化,则呕吐苦水矣【呕吐苦水之脉】长大而洪,邪在阳明;弦而带数,邪在少阳。

  【呕吐苦水之治】邪在阳明,葛根清胃汤;邪在少阳,柴胡清胆汤;两经见症,两方合

  干葛清胃汤

  家秘治阳明呕吐。

  干葛竹茹黄连广皮甘草

  柴胡清胆汤

  家秘治少阳呕吐。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

  [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呕吐苦水之症】表无外邪,但呕苦水,或白睛黄绿,或胁肋胀痛,长太息,此胆胃两家内伤呕苦之症。

  【呕吐苦水之因】恼怒伤于肝胆,怫逆升生之令,贼乘中土,则胃家呕苦水;或饮食填满太仓,少阳升发之气不舒,则胃家亦呕苦水。

  【呕吐苦水之脉】多见弦数。左关弦数,肝胆之热;右关弦数,肠胃有结;弦而带滑,痰火合杂。

  【呕吐苦水之治】虚者,人参小柴胡汤。实者,家秘清胆汤。挟食者,干葛平胃散。夹痰者,合二陈汤。热甚者,加山栀、川连、竹茹。

  人参小柴胡汤

  人参柴胡半夏黄芩陈皮甘草

  家秘清胆汤

  治胆邪乘胃,呕苦吐酸。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竹茹甘草浓朴加生姜。

  家秘以干葛清胃汤,治阳明经呕吐;以柴胡清胆汤,治少阳经呕吐。今立此方,兼治胆

  干葛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干葛。

  有痰合二陈汤。

  [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呕吐酸水之症】身冒外寒,即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其心,不任苦楚,吐出酸水,令上下牙关酸涩不能合,此外邪吐酸水症也。

  【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甚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而吞酸吐酸之症作矣。

  【呕吐酸水之脉】脉多带弦,弦紧主寒,弦数主热,沉弦主里,弦涩郁结。

  【呕吐酸水之治】脉弦迟者,以大辛热之味治之,草蔻丸、姜桂大顺饮、连理汤,或用风药以宣扬之。此症本热标寒,不宜骤进苦寒,以酸水浸牙折齿,故用辛热辛散,若但呕而微有酸味,脉又见弦数者,只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术汤。热甚者,加栀、连。

  草蔻益智仁青皮神曲麦芽陈皮苍术浓朴甘草

  姜桂大顺饮

  干姜肉桂杏仁甘草

  连理汤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

  防葛平胃散

  家秘治胃风欲吐。

  防风葛根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家秘神术汤

  家秘治风湿呕吐。

  苍术防风石膏干葛浓朴广皮

  [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呕吐酸水之症】食入即吐,其味酸馊,或两肋刺痛,或火冲于面,此内伤呕吐之症也【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

  【呕吐酸水之脉】左关弦数,肝火为患。右关弦数,胃中有火。左关弦滑,胆涎沃胃。

  右关弦滑,痰饮食滞。脉若濡缓,寒湿气滞。

  【呕吐酸水之治】肝火乘胃者,柴葛平胃散。胃中有火,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痰饮食滞,平胃二陈汤。若酸水浸牙折齿,草蔻丸、大顺饮,不用苦寒之药。

  柴葛平胃散

  家秘治胆火入胃,呕苦吐酸。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柴胡干葛黄连山栀八味等分为末。

  栀连平胃散

  见内伤呃。

  栀连二陈汤

  见外感呃。

  平胃二陈汤

  即苍朴二陈汤,见湿痰门。

  草蔻丸

  见吐酸。

  大顺饮

  见前吐酸。

  胃有痰涎,则发吐呕,以上分别外感内伤,各立诸方治法,详且尽矣。然总其大纲,则家秘正气散,实为治呕正法。

  家秘正气散

  藿香浓朴广皮半夏干葛竹茹麦芽白茯苓水煎。胃火旺,加川连,冲芦根汁。胃寒,加生姜。胃燥,加天花粉,冲竹沥、萝卜汁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