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泄泻之症有五,而总不离于湿。初起只以平胃散加猪苓、泽泻治之,他方皆不逮也。又有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泻一二次,名曰脾肾泄,难治。盖以肾旺于亥子,今肾大虚,闭藏失职,故五更之时而特甚也。亦谓之脾者,以泄泻之时,一定不移,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四神丸加味主之。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宜利水,次补脾;久泻大泻,宜补肾,以胃关煎、八味丸之类为主,兼服补中益气汤,以升其下陷之气。盖以肾为胃关,二便开合,皆肾所主也。
卷七泄泻
脉息
宜沉细,忌浮大。
加味平胃散苍术(二钱,炒)炙草陈皮(各一钱)猪苓浓朴(姜汁炒)泽泻(各一钱五分)生姜(三片)
水煎服。
如头痛发热恶寒者,外感风寒也,加紫苏二钱,川芎、防风各一钱。
如伤食饱闷胀痛等症,加山楂、麦芽之类;大醉之后,更加干葛二钱。
如腹痛不休,脉细手足冷,中寒也,加干姜二钱,肉桂、吴萸各一钱。
如脉洪数有力,口中热,舌红,腹痛时作时止,小便短涩,火泻痛也,加木通一钱、干葛一钱五分;若兼肠垢里急后重,再加黄连一钱、白芍三钱。
如暑月水泻口渴,小便不利,加滑石三钱研末。
如泻而腹痛不止,为土伤木贼,加酒白芍三钱、防风一钱。
如服前药不能效者,是脾肾虚寒,宜加补骨脂、炒扁豆、白术各二钱、吴萸八分、干姜一钱以温之;如滑脱不止,再加诃子、肉豆蔻一钱五分,罂粟壳一钱以涩之。
四神丸(方见《时方》)
乡前辈林公讳祖成,加白术八两、罂粟壳二两、肉桂一两,醋调炒米粉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两、茯苓四两,名固肾启脾丸。自注云: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营卫运,斯分消之力旺,肾元足而开合神,斯固摄之权行。
温补脾肾元气主方(《林公传》)
杜仲(二钱)人参白术(各五分)茯苓肉豆蔻(去油,各一钱)补骨脂砂仁(各五分)五味(二分)
水煎,空心午前服。小腹隐痛,加肉桂五分;小便不利,加泽泻一钱。
胃关煎治大泻将脱,久泻不止。
熟地(三四五七钱)白术(二三钱)干姜(一二钱,炒)吴萸(五七分)炙草(一钱)扁豆(炒,研)山药(炒,各二钱)
水煎服。
按:以上为治泻之恒法。又有变通活法,不可不知。
如久泻服温补及固涩之药不止,或愈而复作,或既愈,次年又应期而作,俱是痼积未除,宜通因通用之法,《本事》温脾汤主之。
又有感秋金燥气,始则咳嗽,久则往来寒热,泄泻无度,服温补药更甚,或完谷不化,有似虚寒,而不知肺中之热,无处可宣,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传化而直出,食不入则肠中之垢,亦随气奔而出,是以泻利无休也。宜以黄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胶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矣。
又有泻久亡阴,过服香燥之品,发热口渴,微喘汗出,烦躁,阴气虚尽,阳气不能久留,宜急养其阴,以阿胶、地黄、门冬等类,熬膏三四斤,日服十余次。半月药尽遂效,另制补脾药末善后,痊愈。此喻嘉言之验案也。
温脾汤(《本事方》见《时方》)
主治痼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千金》温脾汤(方见《实在易》)
治积久热痢赤白。
生姜泻心汤治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甘草泻心汤下后痞益甚,日利数十行,谷不化,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便硬也。
半夏泻心汤呕而发热,心下满而不痛。
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者。
若呕者,加生姜一钱五分、半夏一钱,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
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以和表里。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下利,医复吐下之,食入口即吐。
此方治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昔张石顽先生借治脾胃虚寒、肠有积热之泄,甚效。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此仲景治汗后腹胀满之方也。张石顽借治泻后腹胀满,甚效。
石顽治总戎陈孟庸,泻利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剂痛止,胀减而泄利未已。
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剂泻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
葛根黄芩黄连汤(各见《伤寒》)
此汤仲景治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之症。今借治表邪未解,肠胃俱热之泻,甚效。
按:君气质轻清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缓,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锅粑莲肉散治老幼脾泻久不愈神方。
饭锅粑(四两,净末)莲肉(四两,去心,净末)白糖(四两)
上共和匀。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远服。
丹矾蜡榴丸治一切久泻,诸药不效,宜服止丸。
黄丹枯矾黄蜡(各一两)石榴皮(八钱,炒研)
将蜡溶化小铜勺内,再以丹、矾、榴皮三味细末,乘热为丸,如豆大,空心服五丸。兼治红痢,用清茶下,白痢用姜汤下。
锅粑松花散治白泻不止神效方。
饭锅粑(二两)松花(二两,炒)蜡肉骨头(五钱,烘脆)
共为末,砂糖调,不拘时服。
火腿红曲散(各见《种福堂》)
治脾泄。
陈火腿骨(存性研末)红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砂糖调陈酒送下。
卷七
风痹痿
风、痹、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为辨,而混同施治,误人不浅。兹特分别之。
风者,肢节走痛也。《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其中表里寒热虚实,宜因脉辨症而药之。至久痛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金银花、钩藤之类,最能通络,可随宜加入。久痛必挟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俱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多用桑枝、桑寄生者,盖以桑为箕星之精也;多用虎骨者,以风从虎,亦以骨治骨之义也。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脂麻、生、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滋养阳明,亦是柔润熄肝风之法。
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行痹属风,痛痹属寒,着痹属湿,而三气之合,自当以寒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重着而沉痛。是痹症不外寒湿,而寒湿亦必挟风。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内经》云:在阳命曰风,在阴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
至于治法,不外三痹汤及景岳三气饮之类为主,如黄五物汤、黄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类,皆古圣经方,当知择用。张景岳云:只宜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驱风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若胸痹、胞痹及脏腑之痹,当另立一门,方能分晓,《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熟玩之。
痿者,两足痿弱而不痛也。《内经》分为五脏:肺痿者,主皮毛痿也;心痿者,脉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肾痿者,骨痿也。而其要旨,在独取阳明。盖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藏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而痿作矣。医者不知,误投姜、独风药,则火得风而益炽;误投乌、附劫药,则阴被劫而速亡。要知此症无寒,当遵张子和为定论。若用痛风三痹蒸汤灸燔等法,立见其危。至于方治,以虎潜丸、加减四斤丸为主。痿久者,间服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竹沥、姜汁。黑瘦人血虚多燥,宜间服二妙地黄丸。肥白人气虚多痰,宜间服当归补血汤加竹沥、姜汁。定不可误服辛热之药,或问辛热既不可用,何张石顽云,老人痿厥用虎潜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热之力,以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也。
卷七风痹痿
脉息
宜浮数,忌虚弱。
四物汤(治风先治血)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血生于气,各见《时方》)桂枝汤麻黄汤(各见《伤寒》)防己黄汤(方见《金匮》)
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等症。后当如虫行皮中,腰以下冰凉,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心加桂枝,有陈气加细辛。(陈气久积之寒气也)
防己汤(《千金》)
治历节四肢痛如锥刺。
即前方去黄、大枣;本方防己、冬术、生姜各四钱,甘草三钱,加桂心、茯苓各四钱,乌头一枚,(去皮,熬),人参二钱。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服,以觉乃止。(忌醋物、桃李、生葱、猪肉、冷水)
黄桂枝五物汤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状如风痹。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温温欲吐。
此方为补药之妙。解见徐忠可《金匮论注》。
乌头汤(俱见《金匮》)
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独活寄生汤(《千金》)
治风寒湿痹,偏枯香港脚。
独活(二钱)桑寄生秦艽细辛归身生地芍药川芎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参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舒筋保安散(见痉症)
按:此方治痛行痹极效。
三痹汤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人参黄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杜仲续断防风桂心细辛秦艽白茯苓牛膝川独活甘草(各等分)生姜(三片)红枣(一枚)
水三盏,煎五分,不拘时服。
三气饮(《景岳》)
治气血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症。
当归枸杞杜仲(各二钱)熟地(三钱或五钱)牛膝茯苓芍药(酒炒)肉桂(各一钱)细辛(或代以独活)白芷炙草(各一钱)附子(随宜用一二钱)生姜(三片)
水二盅,煎服。气虚加参、术;风寒胜加麻黄一二钱,亦可浸酒饮之。
加减四斤丸(三因)
治肝肾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足不任地,惊恐战栗,潮热时作,饭食无味,不生气力。
肉苁蓉(酒浸淡)牛膝木瓜(俱酒浸)鹿茸(酥炙)熟地(或用生地)杜仲菟丝子(各等分)
共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饮下。
虎潜丸(《丹溪方》见《时方》)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不能步履。
徐灵胎曰:痿症皆属于热,经有明文。此方最为合度,后人以温补治痿,则相反矣。
痿有属痰湿风寒外邪者,此方又非所宜。
外治法(筋骨之病总在躯壳,古人多用外治。)
《灵枢》治之以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灵枢》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后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以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湿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归酒治风寒湿痹。
羌活桂枝秦艽防风续断附子(各一钱)当归身金毛狗脊虎骨(各一钱五分)
杜仲晚蚕砂(各二钱)川芎(八分)桑枝(三钱)生姜(切片,一钱)大枣(二枚)
陈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宝疗痹膏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当归红花独活羌活大黄桃仁(各四钱)山甲肉桂(各一两)白芷(五钱)陀僧(二两)硫黄(半斤)松香(一斤)生姜汁(一碗)麻油(一斤)竹汁(一碗)
上收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脑、细辛、牙皂末(各二钱)。若加商陆根、凤仙、闹羊花、鲜烟叶、鲜蒜、鲜等汁,更妙。
苍术黑豆饮治痹方。
茅山苍术五斤,洗净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层,拌苍术一层,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砂锅内熬浓汁。去渣,隔汤炖,滴水成珠为度,每膏一斤,和炼蜜一斤,白汤调服。
一老人专用此方,寿至八十余,身轻体健,甚于少年。
七制松香膏治湿气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第一次姜汁煮,第二次葱汁煮,第三次白凤仙汁煮,第四次烧酒煮,第五次闹羊花汁煮,第六次商陆根汁煮,第七次红醋煮。
桐油(三斤)川乌草乌苍术官桂干姜白芥子蓖麻(以上各四两)血余(八两)
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药枯发消,滴水成珠。滤去渣,入牛皮膏四两烊化。用前制过松香,渐渐收之,离火,加樟脑一两,好麝香三钱,浓纸摊之,贴患处。神效。
虎骨木通汤治一切麻木痹证,痛风历节。
虎骨木通(各等分)
煎汤频频多吃,即愈。
红花白芷防风饮治历节四肢疼痛。
红花白芷防风(各五钱)威灵仙(三钱)
酒煎服,取汁,三服痊愈。
山甲白薇泽兰饮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钱,炒研)白薇(二钱)泽兰(三钱)
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黄敷痛膏(俱见《种福堂》)
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
用醋磨硫黄敷之,或用葱杵烂,炒热熨之。
卷七
鹤膝风
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养其气血,使肌肉滋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症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知此,但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大防风汤治邪袭足三阴,腿膝疼痛,及痢后胫膝痛,鹤膝风、附骨疽症,但赤热肿者禁用。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肉桂、附子、黄、牛膝、杜仲、熟地、白芍、川芎、羌活、防风。
五积散(方见《附方》)
治少阴伤寒,及外感风寒,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香港脚冷秘,寒疝寒疟等症。
孙心典按:鹤膝风多是虚寒,香港脚多是湿热。一补一攻,治法各判。然香港脚有肾气素虚,气喘小腹痹者,肾气丸必不可缓。鹤膝赤热肿者,二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亦必所需,此活法也。
二妙散治湿热痿症。
黄柏苍术(去皮,盐水炒)
水煎服。
三气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俱见《金匮》)
见膏(《种福堂》)
专治风寒湿骨节痛,历节痛风,痿痹麻木不仁,鹤膝风,偏头风,漏肩风等症。并治跌扑闪挫等伤,阴证无名肿毒,已破烂者勿贴,小儿孕妇勿贴。
活短头发(晒干,二两,用壮年人剃下者)大黄灵仙雄鼠粪(各一两)川乌草乌刘寄奴(各八钱)土鳖(大者二十个)羌活独活红花当归蛇床子苍术生南星生半夏白芥子桃仁(各一两)
上十八味,俱切碎。
樟冰(一两)甘松山奈花椒猪牙皂山甲(炙,研)荜拔(以上各三钱,不必去油,同乳香炙热,同众药研细)乳香白芷(各五钱)
上十味,研极细末。
鲜烟叶汁(一斤,松香六两收,晒干)鲜商陆根汁(一斤,松香六两收)鲜闹羊花汁(半斤,松香三两收)鲜艾叶汁(半斤,松香三两收)白凤仙花汁(半斤,松香三两收)生姜汁(半斤,松香三两收)韭汁(半斤,松香三两收)葱汁(半斤,松香三两收)大蒜(四两,松香二两收)
用足秤,秤麻油三斤四两,先将头发入油,熬至半炷香,再将前药入油。熬至焦黄色,不可太枯,即滤去渣。入前松香熬化,再将丝绵滤去渣。再熬至油面起核桃花纹,先加入极细密陀僧四两再徐徐加入西硫黄末一斤。投此二味时,务须慢慢洒入,不可太多太骤。以滴水成珠,离火待温,然后掺入细药搅匀。瓷器收贮,熬时须用桑枝不住手搅,青布摊贴。每张净药重四钱,临时加肉桂末五厘、细辛末二厘。
卷七
脚气
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疾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有干湿不同。如两胫肿大,名湿香港脚,是为壅疾,不宜骤补,宜鸡鸣散疏通其下,不使其壅;若壅既成者,宜砭去恶血,然后服药,如两胫不肿,或顽痹、或挛急、或缓纵,名干香港脚,宜四物汤加牛膝、木瓜、苍术、黄柏、肉桂、泽泻之类主之。二症虽不宜骤补,而三阴受病,上气喘急,及上入少腹不仁,急宜八味丸补火以利水。外以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之。丹溪以白芥子、白芷等分末,姜汁调敷之。
香港脚症,小腹顽痹不仁,不过三五日,即令呕吐,名香港脚入心,死症。
治香港脚入心,仲景用肾气丸通膀胱之气,安其肾水,不使攻心。巢氏用风引汤,取石性易于下达,胜其湿热,不使攻心。二方皆为救危之神剂,一治肾气之虚,一治湿热之盛,宜凭症择用之。
卷七脚气
诊法
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卷七脚气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冷热不同,热者疗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卷七脚气
论肿不肿
凡有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他病发动,疗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初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拘定以肿为候。有肿者,亦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香港脚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卷七脚气
香港脚肿满
病源,此繇风湿毒瓦斯搏于肾经。肾主水,今为邪所搏,则肾气不能宣通,水液不传于小肠,致水气拥溢腑脏,浸渍皮肤,故肿满也。
千金翼温肾汤主腰脊膝脚浮肿不遂方。
茯苓干姜泽泻(各二两)桂心(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疗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肿骨疼者方。
乌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肿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结乃服之。
又方生猪肝一具细切,以淡蒜齑食之令尽。分再食之。
崔氏疗香港脚遍身肿方大豆(二大升)桑白皮(一握切)槟榔(十四枚)茯苓(二两)
上四味,和老酒二升煎服。
疗香港脚满小便少者方槟榔(四升)大豆(三升)桑白(一升)
水煎。
徐玉枳实散宜春秋服,消肿利小便,兼补疗风虚冷胀不能食方。
枳实(半斤,炙)桂心(一尺)茯苓白术(各五两)
上四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手脚酸痛兼微肿方乌麻(五升,微熬,研碎)
上一味,以酒一升,渍一宿,随多少饮之。
唐侍中疗苦香港脚攻心此方正散肿气极验。
槟榔(七枚)生姜(二两)橘皮吴萸紫苏木瓜(各一两)
水三升,煎服。
香港脚上气入腹肿方野椒根一升,酒二升,投安瓶中,泥头溏,火烧得一沸,然后温服。
常山甘草汤方常山(三两)甘草(一两)
若寒热,日三服。
寒甚阴伤者,肾气衰微者。
鹿茸淮山药红枣(各三两)地黄黄茯苓丹皮(各二两)川附(半斤)泽泻(一两)
水煎服。
千金风引汤疗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痈肿方。
麻黄(二两,去节)吴萸秦艽桂心人参细辛干姜防己川芎甘草附子(各一两)石膏(二两)杏仁(六十枚)白术(三两)茯苓(二两)生蒜桑枝(各一斤)凤仙(二两)
上诸味杵末,用麻油五斤,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渣,将油称准。每油一斤,封定黄丹六两,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用布摊贴。(随时贴此膏应用麝香一分敷在患处)
风引汤(方见《金匮》)
鸡鸣散(方见《时方》)
治香港脚第一品药,不问男女可服。如感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肿者,并宜服之。加鹿茸者,其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