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门
夫疟者。残虐之意也。从病从疟。故名曰疟。是病者。多发于秋。因夏伤于暑。故至秋而发也。有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单寒无热。单热无寒。大寒大热。微寒微热之异。分而言之。
先寒后热者。先得于寒。先热后寒者。先得于热。又云先热者为血虚。先寒者为气虚。单寒无热者内伤必重。单热无寒者内病必多。大寒大热者邪必深。微寒微热者邪必浅。又有久寒久热。经年累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气虚弱故也。合而言之不专于外伤客邪亦平日饮酒不节。及七情六欲所伤。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与内之饮食。外之暑气相结交固。
流聚于少阳之分。少阳位。人身之中为阴阳往来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里之间。阴血流过其处激而发热。或阴阳交会则寒热交作。久而不愈则结成疟母。藏于胁下。胁下者少阳之分也。
治此病者。以引经药。引至少阳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风调气之剂。量其轻重而投之。无不应矣。然同一疟也。有一日之发。间日一发。有三日一发者何也。盖病之所由来者。有远近也。冬伤于寒不即病。直至明年秋而后发者。则三日一发之疟也。三日一发者。受病或一年。
间日一发。受病或半年。一日一发。受病或三月。每以得病之远近。为所发之日期也。医者以心度之见其三日一发。则知其得于寒。当以辛温之药散之。见其间日一发。则知其得于暑。当以清暑之药治之。然又必见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浙西但初发疟疾者。皆言谓之胎疟。盖莫敢服药。若疟疾始初不去疏表。邪何能自散。而愈发愈盛矣。及至延之日久。气血两虚。肝邪日旺。脾经受克。以至四肢消瘦。饮食少进。面黄肤肿。才议用药。如体浓者还可救疗。体弱者竟无救矣。既然有胎疟。亦有胎伤寒。胎痢疾之说。何独疟疾有胎。而他疾无胎乎。此言大谬之甚。如此帮助。后人谅不再朦蔽。以至误人之性命者耳。然不拘初发再发。但有食则消食。有痰则化痰。有风则散风。有寒则攻寒。有热则驱热。有气则开气新病则去其病。久病则补其元。神而明之。则存乎人也。
疟疾门
脉云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死。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弦如刀刃者死。
弦小者生。
疟疾门
立方
清脾饮治脾疟脉来弦数。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茯苓(去皮)青皮(醋炒)浓朴(姜制)草果(去皮)半夏(各六分姜矾制)白术(土炒)黄芩(酒炒)柴胡(各一钱二分)甘草(四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桂枝芍药汤治疟大作战动。阳盛阴虚。此太阳阳明合病也。
桂枝(一钱五分)黄知母芍药石膏(各三分)水二钟。姜五片热服。
四兽饮治五脏气虚。阳明偏胜。结聚涎饮。与胃经相传者。
白术人参(各一钱)甘草茯苓半夏(各八分)陈皮(一钱二分)乌梅(二个)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空心服。
七宝饮治一切疟痰无论寒热多少。及山岚障气。
青皮陈皮浓朴甘草(各一钱二分)草果槟榔常山(各一钱)水酒各一钟。清晨服。
鳖甲饮子治疟久不愈。胁下痞满。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川芎黄白术鳖甲(各一钱五分)草果橘红甘草白芍槟榔浓朴(各八分)乌梅(二个)水二钟。枣二枚。食远服。
秘验方治疟疾久远不愈。一服止。
人参(二钱)知母白术柴胡藿香(各一钱六分)常山(一钱)乌梅(七个)何首乌(一钱四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露一宿空心服。
神妙丸治疟母积块。作痛发热。
真沉香(一两)阿魏槟榔穿山甲云术(各一两五钱)朱砂雄黄(各八钱)上共为细末。醋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姜汤下。
参苓养胃汤治疟多寒少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进。
茯苓人参(各一钱)苍术半夏陈皮草果藿香浓朴(各八分)甘草(四分)乌梅(一个)水二钟。枣二枚。煎七分。另以老姜三两取汁和匀。露一宿。空心服。
祛疟饮治疟经岁月不愈者。诸药不效。方可服之。
白术苍术青皮陈皮草果(各一钱二分)浓朴槟榔茯苓甘草良姜半夏(各一钱)人参(三钱)乌梅(三个)水二钟加姜五片空心服。
茯苓扶元汤治疟疾阴阳不和。元气虚弱。寒热渐盛。
柴胡黄芩人参(各一钱五分)猪苓泽泻白术青皮(各钱)何首乌(二钱)茯苓肉桂(各八分)水二钟。枣二枚。食远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平素不足。兼劳碌内伤。感寒受暑。以致疟疾。
黄白术黄芩人参柴胡(各一钱)半夏陈皮(各八分)升麻(三分)白芍当归(各一钱二分)甘草(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空心服。
七枣汤治疟疾但寒无热。
附子(一个以盐水浸泡七次去皮脐)分为二服。水二钟枣七枚。姜七片。煎七分。临发日空心服。
二陈汤以此汤为主。照各经病症。加药录后。
茯苓(一钱)甘草(六分)陈皮半夏(各二钱五分)太阳经疟。必腰背头项俱痛。加本。防风。羌活。少阳经疟。必口苦呕吐。恶心胁痛。加柴胡。黄芩。青皮。少阴经疟。发于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干口噪。呕吐欲闭户牖。加芎归。黄连。黄柏。或小柴胡。半夏厥阴经疟。发于寅申巳。夹四旁之日。小腹痛引入阴。
作淋。加桂枝。姜附重者四物加玄胡。金铃子。附子。
太阳经疟。发于辰戍丑未之日。腹满自利。善呕。呕已乃衰。加苍白术。柴胡。此三味疟家必用。以上三阴血分受病。发在处暑后者。俱谓之痰疟。寒重者理中汤。(方见伤寒门)
痢疾门
古无痢疾之名。惟曰滞下。今从病从利。故名之曰痢。然其为症。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盖因平素饮食不节。油腻生冷恣食无忌。或饥饱不时。或冷热不择。停蓄于中。久而不化。又或外感暑湿。内伤七情。行房于既醉之余。努力于过饱之后。所积之物。炼稠粘。有赤白相杂。与纯黄之异。不见其粪。而惟见其积者。盖籍气血而变成也。伤于血则变为赤。伤于气则变为白。气血俱伤。则赤白兼。黄则脾家亦伤。而纯于赤白者。亦未。必非伤脾之所致也。
使其无赤白。而其色纯黄。则专伤脾土。而气与血犹未甚动焉。至若下痢如黑尘之色。及屋漏水者。皆不治之症。而噤口者亦多死。以其无胃气。而邪热独结于上也。大法初起当先推荡。而后调理。病久则带补带收。切不可骤用涩药。初痢一涩。积蓄不去多致死亡。又不可因久利之人气血不摄。妄投黄升麻之类。下痢若服黄。即发膨胀。多服升麻则小便与积皆升至上焦。此速死之道也。但伤血则调血。伤气则调气。伤脾则养脾当寒而寒。当温而温。当燥而燥。当清而清。因病用药。其可以执一乎
痢疾门
脉云
下痢之脉宜微小。忌浮洪。宜滑大。忌弦急。所谓身凉脉细者生。身热脉大者死。叔和云。下痢微小却回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痢疾门
立方
导滞汤治初痢浓血。赤白混杂。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木香(各二钱)当归赤芍槟榔山楂(各一钱五分)大黄(三钱)水二钟。煎八分。热服。
术苓调中汤治过伤饮食。大便泄泻。下痢肚腹膨胀等症。
白芍猪苓茯苓泽泻浓朴(各一钱二分)陈皮甘草苍术白术(各八分)山楂香附麦芽神曲(各一钱)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仓廪汤治噤口痢。热毒盛极。水米不下。
前胡柴胡甘草浓朴川芎(各一钱)独活羌活茯苓桔梗人参枳壳(各八分)陈仓米(三钱)枣二枚。食前服。
乳香饮治久痢肠滑。
乳香人参肉豆蔻白术地榆当归防风甘草枣二枚不拘时服。
屡验方治疟疾兼之于痢。脉气虚弱。身痛。以此活血养胃。
人参(五分)白术苍术滑石(各一钱)白芍陈皮川芎甘草桃仁(各八分)水煎空心服。
加味香连丸治一切新久痢疾。
大川黄连(四两酒炒)广木香(五钱)真沉香(五钱同上忌火)吴茱萸(八钱水泡炒)肉豆蔻(五钱面包煨)上制为末。荷叶汤法为丸。每服大人二钱。小儿一钱。空心米饮汤下。
立效散治休息痢。
当归(一两)白芍(八钱)粟壳(七钱)石榴皮(一两一钱)地榆甘草(各四钱)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灯心汤下。
血痢汤专治血痢。
白术条芩(各一钱)苍术黄连(各一钱五分)干姜黄柏当归滑石(各八分)乌梅(二个)水煎食前服。
宝灵散(秘传)治一切痢疾神效。
当归(二两酒洗)黄连(四两用吴茱萸一两煎汤浸)白芍(二两炒)白术(一两土炒)山楂肉(一两)石莲子(一两)苍术(一两米泔水浸炒)枳壳(三钱炒)麦芽(一两炒)神曲(一两炒)肉豆蔻(一两面包煨)木香(一两忌见火)上制为末。每服大人二钱。小儿一钱。白痢姜汤下。赤痢白滚汤下。水泻米汤下。
点眼散治噤口并赤白痢。
以首胎粪(一钱炙干)雄黄(五分)黄连(八分)冰片(一分)上为细末点两眼大。
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瘀血。
肉桂(八分)赤茯苓人参苍术芍药(各一钱)川芎当归粟壳(各六分)水煎温服。
四味连香丸治诸痢神效。
黄连(十两酒炒)大黄(四两酒煨)木香(二两)槟榔(二两五钱)上为末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有积自行。无积自止。如下痢色黑。大黄汤下。色紫地榆汤下。色红黄芩汤下。色淡姜汤下。色白肉桂汤下。色黄山楂汤下。水泻粟壳汤下。痛甚木香汤下。
固肠汤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
木香陈皮白芍当归人参枳壳(各一钱)粟壳诃子肉茯苓干姜(各八分)水煎温服。
连薷汤治受暑下痢鲜血。
黄连(三钱吴茱萸炒)香薷(一两)乌梅(三个)水煎食前服。
升阳除湿汤治痢久脾阴下陷。里急后重。至圊不能便。
苍术白术茯苓白芍防风(各二钱)木通车前(各一钱)水煎食前服。
黄胆门
(附黄肿附黄汗)黄胆之症。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甚者也。然求其湿热之所由生。未有不由于大醉大饱。及醉饱后贪睡久卧。与努力行房。而得者。或醉饱后入水洗洛。寒气敛束。密其腠理。汗不得出。以致湿热相感。而成此病焉。外不得汗。内不得泻。熏蒸濡染流入皮肤。上达面目。下至足趺。中及手臂。前腹后背。皆如涂金。小便赤如姜黄。犹之罨盐罨酱。
因湿热而变其色也。大法上半身黄甚。则宜发汗。下半身黄甚。则宜利小便。以分消其湿而兼以退热之剂。然又必观其所伤之物。而消化之。非徒治其湿热而已。其疸有五。酒疸。黄疸。黄汗。谷疸。女劳疸。须有种之分。病源起之于湿热。欲知其不治之症。何以辨之。曰黄疸变黑如烟尘者死。小便如膏者死。腹胀者死。饮食太少死。若眼渐白。小便长者病将退也。
黄胆门
脉云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症属虚弱。
黄胆门
立方
茵陈清湿汤治湿热伤脾。四肢困倦。身体麻木。饮食不化。小便不利。
茯苓(去皮)茵陈(各一钱)麦芽山栀(炒黑)苍术(炒)白术(各二钱土炒)黄芩(酒炒)黄连(酒炒)枳实(炒)猪苓陈皮防己(各八分)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济生茵陈汤治黄汗染衣。内有积热。不能流通。小便不利。
茵陈(一两)大黄(七钱)山栀(五钱炒黑)水煎热服。
泻湿汤治酒疸作渴者。
黄柏(一钱五分)黄连猪苓泽泻(各八分)青皮茵陈山栀龙胆草(各一钱)水煎服。
参桂通湿汤治疸症脉虚便赤。
白术人参(各八分)猪苓茵陈泽泻木通(各一钱)山栀(一钱五分)桂枝(五灯心三十茎。空心服。
又方治诸疸。取小麦杵汁绞饮。昼夜饮三四次愈。
调元渗湿汤治肾疸。目与浑身金色。小便赤涩。
羌活白术防风独活(各八分)升麻(四分)苍术猪苓柴胡茯苓(各一钱)泽泻干葛甘草人参黄柏神曲(各六分)水煎空心服。
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心中懊。或作心痛。
淡豆豉(五钱)大黄(四钱)山栀枳实(各三钱)姜二片。煎八分。空心服。
清利汤治黄胆腹胀。小便不利。表和里实。以此下之。
大黄(六钱)芒硝(四钱)山栀仁黄柏(各二钱)水煎不拘时服。
黄连饮治疸症。大小便秘涩壅热。
大黄(五钱)黄连(四钱)芒硝(五钱)栀子(三钱)加灯心三十茎。不拘时服。
除湿汤治黄胆内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茯苓泽泻茵陈猪苓(各八分)黄芩黄连知母天花粉白术(各六分)防己陈皮青皮苍术(各三分)水煎空心服。
牛黄散治酒疸。谷疸。及水气蛊症。饮酒太过。宿食积久。面目甚黄。通身浮肿。肚腹如鼓。
黑牵牛(春八钱夏九钱秋七钱冬一两)大黄(春八钱夏九钱秋七钱冬一两)槟榔(春八钱夏九钱秋七钱冬一两)甘草(春八钱夏九钱秋七钱冬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五更时面东。以井花水调服。
服后不动。朝太阳吸气三口即愈。
秘方治伤食成疸。
山楂浓朴阿魏麦芽(各二钱)神曲青皮枳实(各一钱)茵陈萝卜子(各三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效验方治黄胆久久不愈。
茵陈(一两为末)红枣(每一岁一枚)水一碗半煎八分。空心食枣并汤。
神效丸治好食诸物。停积成黄胆者。
使君子肉(四两炒)胆南星(二两)槟榔(二两)共为末。如好吃生米。加麦芽一斤好吃茶叶。加茶叶一斤。好吃黄泥。加壁土一斤。好吃黑炭。加黑炭一斤。随其所好加入。炼密为丸。每五六十丸。空心砂糖汤下。
养荣丸治五疸。体弱血虚。口淡耳响。微寒发热。小便白浊。
黄当归桂心甘草陈皮(各八分)白术人参白芍生地(各一钱)五味子(九粒)茯苓远志(各二钱)水煎温服。
滑石散治女劳疸。并湿疸。
滑石(八钱)明矾(五钱枯过)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大麦汤调下。
秦艽饮子治黄胆。口淡咽干。恶寒发热。
白术茯苓秦艽(各二钱)薄桂橘红(各一钱)水煎服。
谷疸丸专治谷疸。
苦参(三两)龙胆草(一两)水牛胆(一个)上为末。入胆汁加蜜少许为丸。每服二钱。空心姜汤下。
又方治黄胆久不愈者。
桃树根向东行者一束。洗净切碎。煎二三碗空心服之。如人行二十里。即欲大便。下尽黄水。疸实时愈。不可谓全安。而不调理。须必服参桂通湿汤调补。庶不生他症。
又方治五疸。
老丝瓜连子烧存性为末。因面病者面汤下。酒病者酒下。
又方治湿疸。
万年青捣汁。加煮酒饮三四钟愈。如大便不实者忌之。
黄胆门
附黄肿
人有病黄肿者。不可误以为黄胆。盖黄胆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黄。而面无肿状。又呼曰黄之起由于湿热蒸染。而黄肿之症。则湿热未甚。而多因虫积食积之为害也。或偶吞硬食过多。碍其脾家道路。经久不消。脾胃失运化之权。浊气上腾。故面部黄而且浮。手足皆无血有虫者。又吐黄水。毛发直指肌肤不泽。且好食生米。茶叶之类者是也。若肿及四肢者难治。
肿及腹者不治。饮食减少者不治。以其无胃气也。
大温中丸专治黄胖。
香附(一斤童便浸)甘草(二两)针砂(一斤炒红醋三次)苦参(春夏二两秋冬一两)浓浸)白术茯苓(各三两)俱为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气实者米饮下。六十丸。面肥白与气虚羸弱者白术汤下四十丸。
调脾汤一妇年六十。面黄倦甚。足酸口苦。脉散而大此湿伤也。
白术陈皮苍术木通(各一钱)黄芩砂仁人参川芎(各一钱二分)黄柏甘草(各八分)水煎食前服。
神效丸治男妇大小黄病。
皂矾(八两加面一斤和作饼入火内煨焦为度)苍术(米泔浸)浓朴(姜汁炒)陈皮甘草(各六两)川椒(十两去目闭口者)上为末。用红枣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壳。同捣成膏。和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服。初服时觉此药甘美。服至病将愈。便觉药臭矣。
黄胆门
附黄汗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兼发热。汗出而渴。其汗沾衣。其色黄如柏汁染者。脉来沉细。此症因何而得之。人若以汗出时入水而浴。病从毛孔中入得也。
桂酒治黄汗。
黄白芍(各一两)桂枝(三钱)苦酒半碗。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
又方黄柏黄(各一钱)枣仁人参牡蛎黄连白术(各一钱五分)水煎不拘时服。
火门
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惨。何者。盖缘燔灼焚焰。飞走狂越。一动便伤元气偏寒遗害他经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刘河间推展五运。为病属肝者。
诸风之火。属脾胃者。诸湿痰火。属心肺者。诸实热火属肾者。诸虚之火。散于各经。浮游之火。入气分。无根之火。入血分。消阴伏火。故曰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症。要分内外虚实。外因邪郁经络。积热脏腑。此为有余火。内因饮食情欲。气盛似火。此为有余之中不足。阴虚火动。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于肝。则手掉目眩。醉饱之火起于胃。则痞塞肿满。悲哀之火。起于肺。则气郁喘息。房劳之火。起于肾。则骨蒸潮热。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热从脚下起至腹者。虚之极也。若壮实之人有此。是湿郁成热之候也。不可不辨。实火内外皆热。口渴日夜潮热。大小便闭。虚火潮热有间口燥不渴。虚火可补。实火可泻。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湿折。惟从其性而伏之。即如实火发狂。宜三黄汤治。虚火发狂。
先与姜汤。然后补阴。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凉药。必酒炒过。或兼温散。能缓急。火不妄动。动由于心。静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火门
脉云
经曰。脉来弦数无力为虚火。实大有力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肾与命门火。
火门
立方
黄连解毒汤治实火躁乱。烦渴蓄热内盛。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仁(各二钱)水煎服。加大黄。名栀子金花丸。
滋阴抑火汤治阴虚火动。火起于涌泉穴此补坎水降离火。
当归川芎知母白芍(各一钱二分)生地黄连人参熟地(各一钱)龟板(二钱)丹皮杜仲(各八分)枣二枚。煎服。
葆膈散治一切郁火。
连翘黄芩山栀薄荷(各一钱二分)大黄(三钱)甘草(五分)芒硝(二钱)加姜三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淡竹叶。咳而呕。加半衄血。加当归。赤芍。生地。小便淋沥。加滑石。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荆芥。赤芍。防风。天花粉。咳嗽。加桑皮。杏仁。桔梗。款冬花。谵语发狂。
加黄连。目生翳瘴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
益元散治火不流通。(方见伤寒门)碧雪治积热不行。口舌生疮。心烦喉闭。并痰火神效。
芒硝石膏青黛寒水石马牙硝(各二两研细末)甘草(六两)牛黄(三钱)上将甘草煎浓汤去渣。入诸药末。再以柳木条不住手搅令硝溶。入青黛和匀。倾砂盆内候冷。结成霜。研为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下。
清咽丸治肺火作嗽。咽喉痛甚。
薄荷叶(五两)犀角(一两五钱)川芎(八钱)防风(一两)桔梗(二两)真柿霜(一两五钱)上研细末。蜜为丸。如龙眼核大。噙化。
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咽喉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黄连(二两)黄芩大黄(各四两酒浸蒸晒)共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玄明粉治邪热所干。胸中气滞。一切痰火。咳嗽等症。
朴硝二十斤。入锅化开炒极燥。贮阳城罐内。上以园瓦盖之。盐泥封固。入火至里外通红为度。乘热倾入水研化。用竹篮上以布绵纸二层将水沥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结白如冰者。复照前法。滚汤化开。又露约数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晒收瓷罐内。每一斤加甘草生熟各一两为末。和匀每服一二钱不拘时服。
清火神秘汤治四肢发烧。郁火不散。心烦内热。口苦咽干。
丹皮地骨皮柴胡沙参(各一钱二分)人参(一钱)玄参天花粉生地当归(各二钱)白芍甘草知母(各六分)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祛火利痰丸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
大黄(锦纹者一斤切片好酒浸二日上下柳叶蒸黑色晒干为末)巴戟天(四两水泡去骨)萝卜子(炒)真苏子(炒)麦芽(炒)枳实(炒各二两)上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茶下。
凡大怒动火起于肝经。醉饱动火起于脾经。悲哀动火起于肺经。房劳动火起于肾经。思虑动火起于心经。见牙痛龈宣。腮颊颐肿。此胃火动也。见月黄口苦。坐卧不安。此胆火动也。见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火动也。见头眩体倦。手足心热。此三焦火动也。
泻各经之火药。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人中白泻肝火。知母黄柏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青黛泻五脏之郁火。玄参石膏泻胃经之游火。龙胆草泻肝胆之火。童便降诸经之火。山栀仁能去一身曲折之火。滑石能降三焦妄火。大黄泻大肠火。玄明粉能润十二经之燥火。此皆苦寒之剂。能泻有余之火也。
发热门
世间发热数种。治各不同。而外感内伤乃大关键。然外感之热与内伤之热。又有虚实之分。
医者不可不辨。如伤感发热是实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其脉紧而有力。此发于正冬之时也。类伤寒发热。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又有一种天行瘟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阁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疫气。时令不正。乍寒乍热之感也。病有发喘者。
热则息粗。而气不循序也。病有发呕者。胃中有热而火炎上也。有鼻窒者。热客阳明。而鼻胀也。又有一种冬瘟之病。治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而热也。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冬温之时。此亦天时不正。阴气返逆而热也。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大异盖寒伤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其脉虚迟而无力不足之症。又有因时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冷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夫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其热昼夜兼发。或昼重夜轻。口中无味。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于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内伤色欲发热午后发热至半夜止。口中有味。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阴阳两伤昼夜发热。烦渴不止。鼻干者有内伤饮食。类伤寒初症。但右手脉气口紧盛。身体不痛为异。有内伤思虑。神昏恍惚。眼烧而发热者。有内伤生冷。郁遏阳气而发热者。有因服金石炙爆夜卧火坑。或火烘衣服。久则蕴积热毒。脉浮大此属实热。有因销砾肾水。相火炎上。口燥烦渴。精神短少。脉细小。此属虚热。有气分实热。血分实热。血气俱实热。有气分虚热。血分虚热。血气俱虚热有骨蒸热。有心热。热在血脉。日中甚面赤心烦喜哭。疮疡自汗。掌中热口舌干是也。有肺热。热在皮毛。日西甚。上气喘急。咳嗽咽痛。肩背痛。鼻流血是也。有脾热。热在肌肉。遇夜犹甚。怠惰嗜卧。面黄腹胀。口甜流涎。易饥体重是也有肝热。热在肌肉之下。骨之上。寅卯尤甚。胁疼目痛泪出颊肿。头旋筋急。多怒是也。有肾热。热在骨间。夹子时甚。两足手心如火多睡。溺涩口干。足肿是也。有五心烦热。乃阴虚火盛也。有胸中烦热。头昏口燥。乃心内烦躁。无外热仍分虚实。若因汗吐下后。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属虚也。若不因汗吐下后而得者是实。
有潮热。若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症。其余当审其虚实。如前有面独热。是阳明经气盛有余。或风热上升也。然积病最能发热。多夜分腹肚热甚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风热。痰热。湿热。三者尤百病之根本。宜详审之。如风热头目肿痛。眩晕眼昏。目赤耳聋。鼻塞口燥舌干。斑疹之类。皆风热炎上之所为也。如痰热。咽痛喉闭。膈噎胸痞颠狂惊悸之类。皆痰火凝滞中焦之所为也。如湿热泄泻下痢。水肿鼓胀。黄胆遗精白浊。疝痛香港脚。腰膝痛皆湿热下流之所为也。治者于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收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内热者下之。外热者发之。虚者补之。庶无误矣。
发热门
脉云
六脉洪数而长。热病也。其寸口实者。热在脾肺其关上滑数者。热在胃中。至尺实者。
热在遍体。尺脉见数。热在脐下。
发热门
立方
柴苓清热汤治虚损手心足心发热。
茯苓柴胡知母人参(各一钱)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白芍黄芩(各一钱二分)加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清心汤治心血不足。发热无时。两颊忽赤。口苦作渴。
黄连(一钱二分)五味子(九粒)麦门冬当归生地犀角(各一钱)加龙眼肉七枚。煎服。
补元散热饮治元气虚弱。口干发热小便短赤。
人参黄白术(各五分)柴胡黄芩甘草白芍车前子当归(各一钱二分)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鳖甲饮治病后劳复。邪热未除。房劳虚损。一切骨蒸。
当归秦艽柴胡(各一钱)鳖甲(三钱羊酥炙)地骨皮枳实知母乌药(各八分)加灯心三十茎。煎七分空心服。
导赤散治心经发热。
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钱)淡竹叶(二十片)犀角薄荷连翘(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泻白散治肺经发热。
桑白皮(炒黄)地骨皮(各二钱)五味子(二十一个)甘草贝母(去心)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各一钱去心)水煎服。
泻黄散治脾经发热。
山栀藿香石膏甘草防风(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泻青丸治肝经发热。
羌活大黄川芎山栀龙胆草当归防风柴胡白芍(各等分)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淡竹叶煎汤调下。
滋肾丸治肾虚发热。
黄柏知母(各四两俱盐水炒)肉桂(四钱)山茱萸生地丹皮(各三两炒)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盐汤空心送下六十丸。
人中白散治五心烦热。
人中白(二两)黄柏知母青黛甘草(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滚白汤调下。
升犀汤治面独热。
升麻(五分)干葛白芷甘草芍药黄连黄芩(各一钱五分)玄参荆芥薄荷犀角(各八分)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地仙饮治潮热。
地骨皮(三钱)防风(一钱五分)薄荷甘草(各一钱)乌梅肉(八分)水煎服。
如柴胡泻肝热。须以片芩佐之。片芩泻肺热。须以桑皮佐之。黄芩又泻大肠之热。须以枳壳之。知母泻肾热。又泻膀胱之热。须以黄柏佐之。栀子泻三焦之热。须以泽泻佐之。人中白非独泻肝热。又能泻三焦及膀胱之热。
痰门
(附痰饮)痰本脾胃津液。周流运用。血气山之如道路。然不可无者。但内外感伤。则津液壅逆稠浊。
或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为病也种种不一。初起头疼发热。类是外感表症。久则咳嗽朝轻夜重。内伤阴火又有痰饮流注肢节。痰痛类乎风症。但痰症胸满食减。肌色如故。
脉滑不匀为异耳。又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痰也。要分久新。新而轻者。形色青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之难出。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其脉缓。肥人多有之。名曰湿痰。若挟食积瘀血。遂窠囊痞块。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呕吐吞酸嘈杂。上冲头面烘热。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多成臂胁痛。又名酒痰。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为老痰。郁痰。又七情郁滞咽膈。多胸胁痞满。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名曰气痰迷于心多怔忡颠狂。梦寐奇怪其脉洪。名曰热痰。动于肝。多眩运头风。眼目动昏涩。耳叶瘙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症。名曰风痰。聚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劳。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或背中常有一点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时痛。或四肢肿硬似痛非痛。或骨节刺痛无常处。或吐冷涎绿水黑汁。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以致痨瘵荏苒。妇人经闭。小儿惊搐。皆须先去败痰。然后调理。如斗殴胸骨扑伤刺痛不已。散血之剂罔功续以自己。饮之须臾吐痰。其痛立止。百病兼痰。如此治法。以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火。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
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若攻之太急。则胃气虚而痰愈盛矣。凡痰喘声脉散。汗出如油身冷如冰者必死也。
痰门
脉云
脉弦细滑。大小不匀痰之为病。偏弦为饮。双弦为癃饮。浮滑而洪。膈上有稠痰也。
痰门
立方
二陈汤此为治痰之主方。加减录后。
茯苓(一钱)甘草(五分)陈皮(去白)半夏(各二钱姜矾制)二陈橘半茯苓草。清气化痰为至宝。
膈上不宽加枳桔。火旺生痰黄芩好。
参术如名六君子。健脾和胃无如此。
中脘生痰去了参。舒中顺气香砂增。
饮食过餐不克消。曲麦山楂浓朴调。
再加枳实黄芩炒。何必拘愁体弱娇。
咳嗽生痰分冷热。热即芩连并枳桔。
寒痰枳宿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
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枳桔与前胡。
干葛桑杏能消去。东垣为此号参苏。
二陈半夏性本燥。血虚烦渴皆不要。
人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皂角星。
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
火郁胸中是痰结。滞住喉间咯不绝。
星蒌香附桔连翘。少佐玄胡痰自消。
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
脾胃有痰须枳实。胁间白芥永全除。
温胆汤加竹茹实。宁神豁痰为第一。
五六日来呕不休。心中胀闷手难揉。
多加枳朴芩连芍。便秘硝黄一服疗。
嘈杂嗳气一般看。胸中积热与停痰。
石膏香附并南星。二陈加减有何难。
闷胀吞酸与吐酸。本方加入炒茱萸。
此是二陈加减法。休将方与外人传。
玉枢丹(即紫金锭)此丹解诸毒疗诸疮。利关窍。治百病。开顽痰。功过于牛黄。居家出外。不可无此。
山茨菰(三两去皮净)红芽大戟(一两五钱洗焙为末)麝香(五钱)千金子(一两去油壳净)文蛤(即五倍子二两)上各为末。以糯米粉糊和匀。于木柏中杵千下。分作六十锭。每服半锭。重症一锭。姜汤。
或薄荷汤。磨下。修合日于端午。重阳。勿令妇人孝服及鸡犬要在净室中。处心焚香修制。
竹沥达痰丸此方清气化痰。不伤元气。痰自大便中出。
半夏(姜矾制)橘红(各四两)人参白术(各二两土炒)茯苓(去皮)沉香(各一两)大黄(三两蒸九次)黄芩(一两五钱酒炒)甘草(五钱)青礞石(一两二钱消)上为末。竹沥一大碗。姜汁二酒钟。为丸如绿豆大。每八十丸。白滚汤送下。
蠲痰饮治痰流注四肢。阻滞经络。疼痛之极。
羌活威灵仙苍术(各一钱)桂枝沉香乌药胆星(各一钱二分)木通牛膝(各八分)姜汁五茶匙。竹沥半杯。热服。
导痰汤治痰凝气滞。
半夏(二两)南星枳壳橘红赤茯苓(各五钱)甘草(一钱)姜五片煎服。
逐痰汤治痰壅塞上焦不行。
大黄(四钱)黄芩沉香枳实半夏(各二钱)南星(一钱)竹沥半杯。生姜五片。煎服。
消痰噙化丸治一切痰气凝结。痰嗽喘急。
苦丁茶孩儿茶(各五钱)牛黄(四钱)天花粉(三钱)川贝母硼砂真沉香(各二上为末。蜜丸如鸡豆大。噙口中润下。
加味滚痰丸治诸般痰症。失心丧志。癫狂痫病。效验如神。
大黄(六两蒸晒九次)黄芩(五两酒炒)胆南星青礞石()沉香橘红(各二两上为细末。竹沥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
舒中化痰汤治气不降升。痰涎壅盛。
橘红贝母枳实柴胡胆南星(各一钱二分)木通半夏蒌仁桔梗苏子(各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化痰汤治痰嗽。并气上逆。
黄连(一钱五分酒炒)桑白皮杏仁枳壳海石(各二钱研细)橘红苏子(炒研)茯苓黄芩(酒炒)半夏曲(各一钱二分)生姜三片煎服。
和中丸治湿痰症。
苍术(米泔浸炒)橘红(姜汁拌晒)黄芩(各四两酒炒)半夏(姜矾制)香附(各三两上为末。水法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牛黄丸治诸风缓纵。言语謇涩。心怔健忘。头目眩晕。胸中烦郁。痰涎壅塞。心经不足。神志不定。惊恐畏怖。虚损少睡。喜怒无时。癫狂痫症。并皆治之。
茯神远志(去骨)羚羊角麦门冬(各一两五钱去心)牛黄(一两二钱)犀角龙脑真阿胶(蛤粉炒)麝香沉香(各二两)川芎杏仁(去尖油)人参枳实(各八钱麸炒)金箔(三百片为衣)防风当归(酒洗)朱砂(研细)大附子(黄连甘草煮)桔梗(各一两炒)白芷(七钱)黄连(二两姜汁炒)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重一钱二分。朱砂金箔为衣。蜡封。姜汤调下。小儿惊风。薄四制丸化痰清热。并治阴虚咳嗽。
半夏(四斤泡去脐)分作四分。一分生姜黄连各四两。水二碗同煮干。一分知母贝母各四两上诸药拣出。只用制过半夏。切片晒干。为细末。水法为丸。每服二钱。空心姜汤送下
痰门
附饮
痰伏胞络。自肺窍嗽出。涎伏脾胃。自口角流出。饮生胃腑。从食脘吐出。饮症有六。
水停肠胃。腹响辘辘有声。名痰饮。水流在胁。咳吐则痛。名悬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名溢饮。水停膈上。饱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名支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四肢历节疼痛。
缺盆咳嗽转甚。名留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腰背痛泪出。名伏饮。六者不同。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而成。脉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炭黑。治法在皮里膜外。表分者汗之。在胸膈者吐之。在四肢经络胁肋者。分利之。在肠胃里分者下之。病患一臂痛。不一时复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矣。
痰门
附饮
挖涎卅治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
气脉不通。
大戟白芥子栝蒌曲(各二两)薄桂(三钱)全蝎(八个)雄黄朱砂(各一钱)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五饮汤治五饮神效。曰留饮。曰癖饮。曰痰饮。曰溢饮。曰流饮。
旋复花人参橘红枳实白术(各钱)茯苓浓朴半夏泽泻猎苓(各八分)前胡桂心白芍甘草(各六分)姜五片煎服。
降痰丸治三焦气闭。痰饮痞满。咳嗽吐痰。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三棱枳壳(麸炒)半夏(姜矾制)大黄黑牵牛(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为丸。每服三钱。姜汤食前服。
三消门
消者易消之谓也。邪火内铄。真阴枯竭。善渴善饥。不能滋养肌肤。饮食入胃。顷刺消尽。
消。曰消中。小便频数。曰消肾。乃心脾与肾三经之火症也。而心脾二经之热。又皆由于肾虚。盖肾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养乎脾。而上交于心。何至有干枯消渴之病乎。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症。而三消之患始剧矣。其根源非本于肾耶。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为病者。如心经既虚。邪火乘之。而又内拟心火。心火与邪火一时腾起。不能制抑。熏蒸上焦。以致口干舌燥。咽喉如烧。引饮虽多。而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短少。所谓消渴是也。
脾经既虚。邪火乘之。而内灸脾土。脾家为火所烁。胃火亦从而起。仓廪之官失职。中宫之位已空。令人消谷而易饥。饮食大倍于平日。肌肉渐瘦。小便如泔。虽甚烦渴。而饮不多。
所谓消中者是也。肾经既虚。邪火乘之。水本能胜火。而今反为火胜。一杯之水易干。车薪之火方炽。则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尽。由是骨髓皆枯。肢节瘦细。腿膝酸疼。唇烈火燥。
渴而引饮。饮虽不多。而便溺时下。不能收摄。所谓消肾者是也。三焦虽自为病。而其本总归肾经。真水一虚。而二病从之。医者可以求其原矣。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爱服丹砂金石之药。而成之。盖好酒则热易积。好色则火难制。喜食炙爆则津液耗亡。爱服丹砂金石肠胃燥烈。而火症起矣。能食者必生痈疽。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满鼓胀也。慎之
三消门
脉云
脉诀云。消渴脉数大者生。虚小病深厄难治。
三消门
立方
生津散治上焦之病。渴而饮水。
黄柏天花粉黄连山栀(各一钱)白扁豆生地麦门冬知母(各一钱五分)茯苓干葛(各八分)加灯心三十茎。空心服。
清心降火汤治消渴小便不利。
黄连天花粉麦门冬(去心)滑石(各二钱)五味子木通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三黄丸治男妇消渴。不生肌肉。饮水无度。口燥咽干。小便短涩。
春三月大黄(二两)黄连(四两)黄芩(四两)夏三月大黄(一两)黄连(一两)黄芩(六两)秋三月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六两)冬三月大黄(五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上三味。根据时加减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神效散治消渴。形容渐瘦。精神倦怠。
麦门冬黄天花粉白扁豆(各一钱五分)枇杷叶天门冬乌梅(各一钱)甘草水煎食前服。
茯兔丸治三消等症。并治白浊。
茯苓(四两)菟丝子(八两)北五味(五两)石莲子(肉三两)山药(五两)上为末。以山药为粉。作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滚汤下。
加味地黄丸治下消。
山药(炒)山茱萸北五味泽泻(去毛)黄柏(盐水炒)知母(各四两青盐水炒)怀生地(八两)牡丹皮(炒)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五钱)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抑火理脾汤治中消。
山栀白术扁豆寒水石(各二钱)山药黄连茯苓沙参加莲子七枚。煎服。
疹门
属少阳。三焦相火。有色痕而无头粒。重者红如锦纹。疹属少阴君火。浮小而有头粒。随一则下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阴症发斑。皆出背胸之间手足虽有。亦稀少而微红。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止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蚤虱形状。而非锦纹也。内伤发斑者。胃气极重。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轻如蚊迹。多在手足也。
疹虽属少阴君火。见于面多者。乃心火入肺而然。背上多者。足太阳膀胱火热而然。胸前多者。足阳明火热而然。四肢多者。脾与心火热而然也。又有所谓瘾疹者。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曰瘾疹。发则多痒不仁。有风热风湿之殊。又有所谓丹疹者。皆恶热毒血蓄于命门。遇相火合发。即发也。色有赤白。热有微甚耳。在小儿得之名曰赤瘤。自有治法。见哑
疹门
脉云
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于表。故阳浮而数。下焦实热。故阴实而大。
疹门
立方
消斑青黛饮治热传里。里实有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色黑者不治。
枣二枳。竹叶十五片。不拘时服。
玄参升麻汤治热毒发斑。咽痛烦躁谵语。
玄参升麻甘草(各二钱)石膏知母(各二钱五分)水煎服。
消毒犀角汤治及瘾疹。
牛蒡子(五钱)荆芥甘草防风(各二钱)水煎温服。
消风散治丹疹。属血风血热。
荆芥甘草陈皮浓朴(各五钱)白僵蚕人参蝉蜕茯苓防风(各二钱)川芎藿香羌活(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清茶调下。
通圣散治诸。身上热疹子。
防风川芎当归麻黄薄荷连翘芒硝大黄白芍(各二钱)黄芩石膏桔梗滑石荆芥山栀白术甘草(各一钱五分)水煎热服。
内外伤辨
(附内伤)凡伤寒。恶寒。猛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伤风。恶风。不耐一切风寒。
内伤。恶风。偏恶梦小贼风。外伤。恶热。无有休歇。日晡转剧。直待汗下方退。内伤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伤头疼非发散直待入里方罢。内伤元气不足。神思昏怠。语言倦懒。外伤邪气有余。神思猛壮语言强健。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伤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邪在血脉中而不渴。外伤邪气传里则大渴。又以手按心口不痛为劳役伤。痛为饮食伤。劳役伤发热兼恶寒。头骨节俱痛。饮食伤不恶寒但发热。头不甚痛。骨节不痛。但中脘饱闷。见食即恶。宜细辨之。
内外伤辨
脉云
凡内伤气口脉洪盛外伤人迎脉浮紧。然内伤劳役。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脉之有宿食也。
内外伤辨
立方
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劳倦。加减于后。
人参黄甘草当归白术(各一钱二分)升麻(五分)柴胡陈皮(各八分)如咳嗽去人参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不去节麻黄。春加款冬花。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能。加枳实浓朴。木香砂仁。天寒加干姜。腹痛加白芍。寒痛加桂。夏加黄芩。冬加益智。脐下痛加熟地。不已是寒也。加桂。脚软痛。加黄柏。不已加防己。身刺痛。倍当归。加枳壳。身体重痛。乃风湿相搏。去人参黄。加羌活苍术防风。宿食加山楂麦芽。食不知味。加神曲。饥饿日久。去柴胡。加干山药。食不下。胃中有寒。或气滞。加青皮木香。精神短少。倍参。加五味。犯房者。阳虚去升柴。加桂附。阴虚者。去升柴。加熟地山药茱萸。伤饮食。视其所伤何物。各以主药治之。如伤于鱼肉。用山楂陈皮。蓬术三棱。甚至有加阿魏砂仁巴豆霜。如伤于米食。用麦芽神曲。枳实槟榔草果。如伤于面食。用莱菔子为君。而佐以苍术浓朴陈皮。如伤于生冷。用官桂木香。干姜砂仁。
内外伤辨
附诸内伤
伤寒家以外感风寒为外伤。内伤饮食劳倦为内伤矣。然而曰。内非止于饮食劳倦也。凡伤于扑轻生。必伤于血。血之积于上。则胸膈疼。血积于中。则中脘痛。血积于下。则小腹痛。
伤重则行其血。伤不重则活其血。血既行则养其血而已矣。或忿恨冲心。暴怒顿发。争言斗舌叫。号骂詈。必伤于气。气之积不散。则两胁胀满。胸膈塞闷。甚至发为鼓症。饮食不进。而病斯剧矣。宜大剂伐肝化气之药治之。或自恃强壮不惜气力。纵情于女色。耗亡其真精。则小腹并其冷如冰。其竖如石痛连阴器。小便秘而不通。切不可以精虚之故。妄加补剂。
又不可以误为霍乱。妄投盐水。要当以活血为主。而调气次之。待其痛止。养和方可。渐加带补之剂。
内外伤辨
附诸内伤
补荣汤治五脏俱虚。思虑过度。伤精损血。头眩目昏。睡卧不宁。
天门冬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沙参枣仁远志(各一钱五分)地骨皮生地当归柏子仁茯神(各一钱)枣二枚煎服。
调元益本汤治劳神过度。元气虚弱。四肢倦怠。
白术人参黄山药茯苓(各二钱)紫河车(三钱)当归丹皮枣仁远志(各一钱五分)枣二枚。煎服。
秘授术宝真丹治一切内伤虚损。
云苓(去皮)白术(土炒)人参黄阿胶(各四两蛤粉炒)当归(酒浸)生地丹皮(各五两炒)紫河车(二具)海狗肾(一对酥炙)甘草(一两炙)杜仲(盐水炒)山茱萸骨碎补(各三两)上制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五钱空心盐汤送下。
和荣抑气汤治跌坠所伤。心腹作痛。
当归生地玄胡索木香沉香(各二钱)红花乌药郁金山楂苏木水煎服。
又方治血凝气滞。
桂枝附子(各一钱)乌药五灵脂陈皮(各三钱)丁香(八分)水酒各半煎服。
内伤于血。视其所伤者何处。分上下治之。如胸前痛。则用红花赤曲。降香丹皮。而以桔梗引经。枳壳开气如两胁痛。用当归苏木。红花桃仁。而以青皮柴胡引经。以木香调气。如中脘痛君。佐以当归红花蓬术。而以青皮官桂引经。槟榔破气。凡血并不行。加穿山甲麝香。
内伤于气。宜伐肝破气之药治之。用青皮为君。佐以芍药香附乌药官桂木香。
内伤于精宜养血调气之药治之。用红花为君。佐以桃仁。丹皮。当归。生地。牛膝。甘草。少调下三钱。此其大略而言。若夫斟酌损益。则非言之所能尽述也。
眼疾门
人之有两目者。犹天之有日月也。日月有明。照临万方。若烟雾障天。则明者暗矣。两目有乎。惟夫七情内攻。六气化感。加以酒色过度。当风眺望。或冒热奔走。宿水洗面。不知自惜。是以病其目也。分而言之。眼皮上下。皆属于脾。皮红湿烂。脾火上蒸也。两左右皆属于心。肉绽红。心火上炎也。四围白处皆属于肺。白有红筋。肺火上腾也。乌轮圆大皆属于肝。两轮肿痛。肝火上冲也。轮内之瞳皆属于肾。两瞳昏痛。肾火上升也。总而言之。
皆以肝为主。肝为相火。肝火一动。诸经之火从之而痛斯作矣然又有连眙多泪。痒不可忍者风也。风动肝木吹嘘鼓舞。故连眙不止。其所以泪多者。泪为肝之液。风行而水流故也。其所以痒不可忍者。纯乎风而无火。故但痒而不痛也。又有瞳子散大。而无光者肾虚也。肾水不足。无以滋养肝木。肝木无力。不能收敛英华。故散大而无光也。又有视物昏花者。气虚也。干枯少润者。血虚也。羞明喜暗者。虚极也。眩晕不定者。风痰壅也。眼眶胀痛者。肝气盛也。医者审而治之。有火则泻火。有风则散风。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虚极则补虚。
风痰壅。则消风去痰。肝气盛则抑肝顺气。而凡是目疾。又皆以养血为要。然古人云。五脏精血。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此养脾乃治目之上策。心之神发于目。宜静而安养。劳则挟动相火。妄行君令。而邪气并搏自失其明。此养心治目之根本也。凡医者。当以理脾胃。及养血安神。为夫治目之本。宜细审之。
眼疾门
起害诀
气主昏蒙不足。虚则热泪生花。热则赤脉涩痛。
风则肿痒更加。上下拳毛倒睫。脾胃风热堪嗟。
内障皆因色欲。食毒翳瘴来遮。肉攀睛突出。
酒浸心肝损伤。此般症候宜识。明师用药涩芦。
眼疾门
脉云
左寸洪数心火炎也。关弦而洪。肝火旺也。右关俱弦洪。肝木挟相火也。两尺浮洪。肾水竭而风热盛也。
眼疾门
立方
明目流气饮治男妇翳瘴。瘾涩难开。迎风冷泪。时气暴赤。视物不明。
大黄牛蒡子川芎甘菊白蒺藜细辛荆芥防风玄参山栀仁黄芩甘草(各一钱五分)蔓荆子木贼草草决明苍术(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扫云开光散点一切翳瘴。并时气热眼。
炉甘石(二两水漂净火童便浸五次)海螵蛸(去粗壳)明硼砂乳香没药(箬焙去油)麝香东丹(各六钱)血竭(三钱)朱砂(二钱)珍珠(二两)各制为极细末。以人乳点大小眼。
洗心汤治心经积热。邪气上攻。眼涩眼痛。
白术当归大黄赤芍荆芥甘草薄荷(各一钱五分)水煎空心服。
泻肝饮治目痛。坐卧不宁。
大黄(五钱)荆芥(一两)甘草(二钱)水煎温服。
补心丸治眼痛不已。日久无光。
当归(一两五钱)川芎(五钱)粉草(一两)生地(一两)远志(一两)枣仁(一两五钱)人参(一两五钱)柏子仁(一两五钱)辰砂(五钱)琥珀(五钱)茯神(八钱)南星(五钱)半夏(五钱)石菖蒲(一两)上为末。蒸粉为丸。如绿豆大。金箔朱砂为衣。每服八十丸。灯心汤送下。
泻心散治眼赤疼痛。
甘草(二钱)泽泻(五钱)黄连(五钱)草决明(一钱)共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调下。
洗肝饮治风毒上攻。赤肿流泪。昏暗羞明。突起高睛。
甘草大黄(煨)山栀(各一钱五分)防风薄荷羌活川芎当归(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泻肝饮治乌风瘴眼。蟹睛疼痛。
防风羚羊角远志桔梗黄芩甘草赤芍(各一钱)人参细辛(各二钱)水煎食后服。
补肝饮治乌睛陷者。
甘菊甘草山药熟地(各二钱)防风柏子仁茯苓枸杞子白芍柴胡(各一钱)水煎温服。
镇肝饮治黑风内瘴。
菊花旋复花石决明茺蔚子(各钱)车前子蔓荆子枸杞子(各一钱六分)灯心三十茎。食后服。
泻肺汤治浮翳白瘴。赤脉攀睛。
当归赤芍黄芩(各一钱二分)桔梗麻黄枳壳桑白皮葶苈(子各八分)玄参地骨皮旋复花尘地黄白芷(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清肺饮治冲风泪出。
粉草细辛(各一钱)川芎(五分)荆芥木贼草僵蚕旋复花黄芩(各八分)水煎温服。
补肺散治白瘴点珠。
人参(三钱)白蒺藜白石脂白术杏仁苍术(各一钱)蛤蚧车前子旋复花玉屑(各一钱五分)北五味(二十一粒)黑枣二枚。食后服。
平肾散治目中不清。视物不明。只可服五剂。
黑丑(一钱)泽泻当归枸杞(各二钱)白丑苦参(各八分)水煎食后服。
明目益水丸治一切患目。肾水枯竭。
北五味熟地肉苁蓉(酒浸)枸杞子杜仲(盐水拌炒)沉香(各一两)石斛(二两)青盐磁石(各四钱)菟丝子(三两)共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补肾丸治肾虚。眼目昏花。近视不明。
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牡丹皮枸杞子破故纸(各二两)沙苑蒺藜生地熟地(各四两)辰砂(六钱)上为末蜜丸。辰砂为衣。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羊肝丸专治内瘴眼疾。
羯羊肝(一副竹刀去膜瓦上焙)细辛熟地羌活独活北五味菊花草决明(各杏仁(去皮尖)枸杞子青葙子茺蔚子(各一两)当归(二两五钱)萎蕤仁(去壳)麦门冬(去心)地肤子(各一两二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二钱。日进三服。
椒红光明丸治瞳仁黄风内瘴。
川椒夜明砂海金沙菊花石决明川芎蝉蜕白蒺藜防风苍术熟地当归车前子川乌(各一两)玄精石(三钱)黄连珍珠(各五钱)人参(八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木香汤下。
润光丸治两红肿。赤灌瞳仁。
琥珀(一两)防风玄参当归蔓荆子牛蒡子草决明(各一两五钱)甘草苍术大黄菊花(各一两二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鼻散治拳毛倒睫。
木鳖子(一个去壳为末绵裹塞鼻左塞右右塞左其拳毛各分上下)上清拨云丸治风热昏花。迎风流泪。羞明怕日。
羚羊角犀角(各二两)牛黄(八钱)川黄连(酒炒)黄芩(酒炒)川芎白芷当归(各一两五钱)菊花大黄()防风草决明羌活生地滑石地肤子蝉蜕(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临卧服。
复明膏。点一切翳瘴。并时气等眼。
川黄连(五斤煎极浓去渣)秋梨(二十斤取汁)二汁同雪水熬成膏。入熟蜜一斤。人乳五碗。羊胆汁一碗。和匀晒微干成饼。用井花水眼皮红烂者。泻脾火为主。君以石膏。煨熟大黄。黄连。白芷。连翘。佐以生甘草。
两肉绽者。泻心火为主。君以黄连。佐以赤茯苓连翘。甘草。麦门冬。灯心。
白上红筋者泻肺火为主。君以黄连。桑白皮。佐以连翘。黄芩。升麻。山栀。甘菊。
两轮肿痛者。泻肝火为主。君以黄连。龙胆草。佐以柴胡。青皮。草决明。生甘草。
瞳子昏暗作痛者。泻肾火为主。君以泽泻。黄柏。佐以连翘。黄连。升麻。甘草。
连眙多泪作痛者。疏风为主。君以防风。荆芥。佐以薄荷。紫苏。黄连。甘草。
瞳子散大无光者。以补敛为主。君以当归。五味子。佐以黄柏。天麦门冬。
干枯少润者。补血为主。君以当归。生地。佐以天麦门冬。黄连。升麻。人参。甘草。
羞明喜暗者大补为主。君以人参。白术。当归。生地。白芍。佐以黄柏。知母。黄。大枣。
眼眶胀痛者。抑肝顺气为主。君以青皮。黄连。佐以柴胡。草决明。龙胆草。
目眩不定者。散风去痰为主。君以天麻。半夏。防风。佐以柴胡。黄芩。甘草。
喉痹门
(附失音附骨鲠)肺气通于咽。胃气通于喉。盖咽以出气。喉以纳食。乃一身之关隘也。闭塞而不通。则道路阻绝。饮食难下。死生安危。胥此系焉。此人之至急者也。使不早治。则不救矣。而喉痛之症惟喉风犹急。乳娥次之。若左右皆乳娥。是亦缠风也。缠风云者。喉中皆缠紧惟有一线之通。乳娥云者。肿处如蛾。形犹有可通之路。要其致病之由。皆因平日感受风热。积之既久。留于上焦。一时未发。乘机而动。醉后而重醉劳后而复劳。动其相火。相火一炽。而平日所积之风热。一齐而起。痰血腾涌。如潮之至。结于咽喉。外不得吐。内不得下。为肿为痛。苦楚呻吟。饥不能食。渴不能饮。煎剂卒难奏功。丸散安能施效。病势已逼。将立而视其死矣。必须用刀针以决之。庶可以泄其毒。而救其热。然后治之以药。乃可愈耳。
喉痹门
脉云
喉痹之脉。两寸洪溢。上盛下虚。脉忌微伏。
喉痹门
立方
祛火通关饮治喉痹不通。饮食不下。
黄连玄参山豆根桔梗牛蒡子枳实(各二钱)大黄玄明粉栝蒌仁(各三钱姜二片。水煎温服。
立消散白硼砂灯心灰(以灯心塞入罐内固济之罐红为度)风化硝黄柏青黛冰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芦管吹入喉中。
吐法青鱼胆(一具)胆矾(二钱)牛黄冰片(各五分)以三味放入鱼胆内。线扎其口。悬于当风处。阴干为末。以鸡羽蘸药点喉中。即大吐痰血立愈。
又方白矾(半斤巴豆肉十五枚同炒过去巴豆)以鹅毛蘸陈醋。矾。姜汁。皂角末。引吐立消。
又方土牛膝捣汁灌下吐痰即消。
熏法巴豆末一两。摊在粗草纸上。一头巴豆。一头无巴豆。紧紧卷作一巨。长可二寸余。将巴豆一头点火即吹灭。其无巴豆一头。令病患含口内。使人对火轻轻吹之。令烟透入喉中。立破脓血而宽。
屡验方治缠风并双乳蛾。
榆树上刺毛窝一个。剪病患指甲脚爪。如左边盛。剪左边手足。右边盛剪右边手足。若双蛾。左右皆剪。用食盐少许。同入锅内过为末。吹入患处。以手拍其后顶。如蛾在左。拍左。在右。拍右。双蛾。两边皆拍。实时破溃。痰血立出而愈。
神仙饮治阴经喉痹。服凉药反痛者。
黄人参白术知母附子(各一钱)当归柴胡玄参(各一钱五分)水煎温服。
针法(缠喉风水不能通死在项刺一刺即愈刺少商穴。在大指端内侧。去甲如韭叶许。白肉宛宛中是也。两手皆刺出血。其水米即通。盖此穴乃手太阴肺经之穴。直通咽喉。针式用三角柳叶匾薄者)
喉痹门
附失音
神水丹天花粉玄参(各三钱)青黛地骨皮(各二钱)冰片(四分)牛黄(一钱)知母川贝母(各六钱)上为末。以藕汁熬膏为丸。如弹子大。噙化润下。
清爽化痰汤治喉音不清。
玄参桔梗甘草(各一钱)生地(二钱)诃子肉(八分)麦门冬橘红百部(各一灯心三十茎。不拘时服。
喉痹门
附骨鲠
化骨神丹楮实子(一两为末)霜梅肉(三两)上共为丸弹子大噙化咽下。
又方宿砂威灵仙黑沙糖(各等分)酒煎时时呷之。其骨立消。
神秘方不拘诸骨立化。
千年矮(即平地本)不拘多少。捣碎酒煎。尽醉服之即愈。
又方单治鱼骨鲠。
橄榄核为末。以顺流水调服二钱。
齿痛门
齿与牙同类而异名。齿者内床也。牙者外版也。内床能嚼。而外版无为。能嚼则恒劳。
无为则恒逸。恒劳则易伤。而常逸则无恙。故痛多在内床。而罕于外版也。味之辛酸。气之浓薄。质之坚脆。性之冷暖。一咀嚼间。而饮食之毒流渗于齿缝。其有余物些少偶干于中。未能即脱者。又于当风处剔之。甚至有剔伤出血者。几何而不为致病之阶也。故齿痛之病。风痛居多。风入于内。实时肿痛连颊。咀嚼难合。此人之所最苦者也。而风症之外。又有火与虫之属焉。风从外得。火自内伤。而虫又火之所化也。何以言之。盖齿者骨之苗。肾之余也。而齿根之肉。当缝之深处。则属于足阳明胃之经。今之患齿者。岂真齿之痛也。齿之坚尤甚于骨。非血非筋。乃物之至顽而木者。何痛之有。痛之所在。则在于齿当缝之深处也。以阳明有火。热蒸于胃。胃经受热。上通于齿。故其痛也。必臭秽难近根肉深赤齿缝流水而味如盐名为牙宣。而多麋烂。此得之于胃火而成者也。其或痒。或痛。或大痛难忍之际又忽然痛止。而如无恙者。非属于风。非属于火。其虫之为蠹。是虫也。又何从而生之。必有些须食物。留于齿根。为火炼。籍血气而成也。啮其齿则齿碎。啮其肉则肉疼。其或不啮而微痛。则肉痒。此虫痛之。所以异于风与火也。或不痛而焦枯脱落者。非胃火也。乃肾气衰弱。不能固其根也。是以老人之齿多疏豁。而少壮者则无焉。观于此。则可以施治矣。
齿痛门
脉云
右关脉洪数。胃火上炎。浮洪乃是风热。尺脉洪大而虚者。肾经不足。主齿动摇。相火上升作痛。立方。
祛风抑火汤治齿缝胀肿作痛。
防风荆芥薄荷白芷(各一钱五分)升麻(八分)黄芩黄连(各二钱)甘草(五分)葱头二枚食后温服。
清胃汤治胃中积热。平昔喜酒者。
石膏(熟三钱)白芷升麻(各一钱)干葛黄柏(各二钱)甘草(五分)水煎食后服。
神妙饮治牙疼不可忍。牵引头面。发热发肿者。
生地当归细辛(各一钱五分)骨碎补防风赤芍川芎槐花(各二钱)升麻知母(各一钱)水煎温服。
蠲痛饮治牙齿疼痛。浮动出血。
甘菊(二钱)大黄石膏(各三钱)竹茹防风(各一钱)水煎温服。
又方治齿疼。并出血。
青盐四两误过。淬竹沥中取起炙干。又淬又炙。收尽竹沥四钟为度。朝朝擦之。
又方治齿缝出血不止。
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少少含之。其血即止。
定疼散治虫牙作痛。不可忍者。
细茶叶朴硝白芷细辛钟乳石花椒(各一两)冰片麝香(各八分)为末。每日早晚擦之。
三黄丸治一切火痛。(方见三消门)又方治牙根摇动欲落。
石膏(四两)青盐北细辛羊胫骨白芷(各一两)雄鼠骨(五钱)上为末。清晨擦。有涎水时。多噙多漱。如有摇动者。将牙咬定擦之。自然坚固。
乌须固齿神妙散(秘授)当归生地母丁香子丁香青盐旱莲草细辛没食子茯神(去皮为末以桑椹取汁浸晒九次各等分)上为细末。清晨擦牙。即用滚水多漱咽下,未白者永不白已。白者擦上半载须发皆黑。
齿牙坚牢。
珍珠散治走马牙疳。
人中白(二钱)铜青(五分)珍珠麝香牛黄(各三分)南枣(灰六分)上为极细末。吹于患处。
神秘丹治牙疼立止。
真川椒雄黄蟾酥麝香荜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枣肉拌药为丸。如黍米大。塞一丸于患处。其虫化为黄水。
口门
(附舌附唇)脾开窍于口。饮食浓味。则脾气凝滞。加之七情烦扰过度。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
大要有实热。有虚热。脉洪而数乃实热。脉洪而虚浮。中气不足。又口中味有觉苦甜酸辛咸淡涩不同。宜细辨之。口苦兼生疮者。心热也。若谋虑不决而苦者。胆热也。口甜者。脾热也。口酸者。肝热也。亦有饮食停滞而作酸者。口辛者。肺热也。口咸者。肾热也。口淡者。脾虚也。口麋者。膀胱移热小肠也。口臭者。积热蕴于胸膈。而冲于口也。又有飞丝入口。治各不同。
口门
立方
清膈汤治口疮作痛。上焦实热。
黄连黄柏枳壳石膏玄参大黄(各三钱)甘草(一钱)水煎不拘时服。
千金衔化丸治上焦实热。口内溃烂。饮食难进。
玄明粉石膏(红黄连煎汁淬如此九次)玄参(各二两)白硼砂薄荷叶黄柏(各四钱)冰片(五分)上为末。生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衔化。外用珍宝散掺上即愈。
甘露汤治中焦虚火。服凉药反盛者。
人参白术升麻附子黄丹皮(各二钱)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紫金丹治下焦阴火炎上。日晡潮热。口内起泡。
黄柏知母当归生地天门冬麦门冬玄参白芍(各等分)上为细末。如弹子大。衔化润下。
珍宝散珍珠(二钱)硼砂青黛(各一钱)冰片(五分)黄连人中白(各二钱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
济急饮治飞丝入口。令人口舌生泡。
紫苏叶细嚼。白汤咽下。如此数次。即愈。
清火育心汤治口苦。
黄连远志茯神人参(各一钱五分)麦门冬枣仁地骨皮(各八分)水煎温服。
清脾抑火汤治口甜。
黄连青皮黄芩黄柏(各二钱)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清金饮治口辛。
百部黄芩桑皮(各一钱)桔梗枳壳麦门冬石膏(各二钱)水煎温服。
苓术饮治口淡。
白茯苓云术人参(各二钱)白芍山药芡实甘草(各一钱)黑枣二枚。食远服。
调肝饮。治口酸。
小柴胡甘草当归青皮龙胆草枳壳(各二钱)水煎温服。
滋肾丸治口咸。
当归生地人参(各一两)杜仲石斛枸杞子山茱萸破故纸(各二两)五味子(八钱)何首乌龟板胶(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效验汤治口麋。
陈皮麦门冬桔梗(各一钱)玄明粉木通黄柏山栀连翘生地(各二钱)水煎温服。
清气丸治口臭。
青皮黄连黄芩甘草(各五钱)石膏檀香(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滚汤下。
口门
附舌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脉络系于舌两傍。肝脉循阴气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
分布。则舌强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内因七情气郁。有舌强壅肿或短者。痰热肺胀也。有舌上出血如泉者。肝热也。有舌上生疮破裂者。心热也。有舌苔干涩如雪者。脾热也。舌上有一二黑点者。肾虚也。又有木舌。舌肿满口不能转动者是也。有重舌。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口不能言。饮食不进。又有舌出过寸者。各有治法。
口门
附舌
清顺汤治舌强拥肿。
黄芩麦门冬黄连连翘山栀仁生地(各二钱)大黄(四钱)姜三片。不拘时服。
又方治舌上出血。
蒲黄生地麦门冬当归人参甘草(各二钱)临服加藕汁一钟。
又方治舌血不止。
槐花(炒过为极细末掺上即止)又方治舌苔。
生姜蘸水揩擦。再煎黄连水漱之。
犀黄饮治木舌。肿胀满口。
玄参犀角升麻甘草(各二钱)大黄(五钱)水煎不拘时服。
立消散治重舌。
皂角刺朴硝黄连冰片(各等分)上为末。掺患处再煎黄连汤。时时呷之。
缩舌散治舌长过寸。
冰片(二钱)朱砂(三钱)上为细末。猪胆汁调敷即收。
又方鸡冠刺血。盛盏内浸舌。即缩上。
口门
附唇
唇皆属于脾。脾受邪则唇为之病。若风胜则唇为之动。寒胜则唇为之揭。热胜则唇烈。
燥胜则唇干。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惨而无色。上唇内有白点。虫食上部。下唇内有白点。虫食下部。兰唇紧小不能开合。饮食不得。不急治即死。毋忽。毋忽。
口门
附唇
泻胃汤治唇肿干烈便秘烦渴。
葛根桔梗桔壳(各二钱)大黄(三钱)前胡杏仁(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又方治唇不润。
生地当归天门冬麦门冬黄(各二钱)升麻(六分)水煎食后服。
又方治唇生白点。
芜荑(炒)干漆(炒烟尽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分滚汤调下。
又方治兰唇。
青皮(灰)橄榄(灰各等分)上共和匀猪脂调搽。
又方补缺唇舌。
鲜蟹(灰五钱)乳香(五分)没药(四分)上为极细末。搽上即生肉。
诸血门
(吐血便血尿血血汗血潜鼻血五窍出血)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肾。善调摄者不妄作劳。则血之运于身者。无一息之停。自然肌肤润泽筋脉和畅何病之有。后生少年辈恃其壮盛。恣情酒色。而贫穷劳苦之人。又不暇自惜。涉远负重奔走于衣食。而无日夜之安宁。其能不伤于血乎。伤于上部则胸臆痛。伤于中部。则两胁中脘痛。伤于下部。则小腹痛。由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夫吐血。与衄血无异。但所由之经不同而要之皆裹于脾也。脾能裹血。
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则血从口出。肺火上腾。则血从鼻出。然有轻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于吐血无异。不甚不足为虑也。至于吐血虽不甚。而实为可畏。用药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甚于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则亦自有轻重。如一咯一块者。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近。痰中见血色如玛瑙而成块者。亦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亦近。二者势若可畏。
而犹可调理。法当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鲜者。旧血也。勿以药止之。其色鲜者。新血也。所积者必不甚多。宜以药止之。盖旧血终不归经。不任其自出。及于增剧。新血终当归经。若所出者多。则损人矣。故宜药止之。以引血归经。此皆可以调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见血。或一点之小。或一丝之细。语其势若无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从肺脏中来。肺为虚火所逼。血从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盖肺脏以气为主。
本多气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脏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则肺以枯。而无以领一身之气矣。所害不亦大乎至于五窍出血者。势如潮涌。耳目口鼻一齐逆流。药不及煎针不及下。死在顷刻间。此犹血症之至极者也。医者岂可无急治之法。若夫渗入肠间。从下部而出。则为肠风。为脏毒。为溺血其病易治。
非若上焦之血也。又有从汗孔出者。为肌衄从舌出者。为舌衄。从委中穴出。为血。皆有治法。诸血见若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热甚也。身凉脉净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治法未见血。则宜消宜和。既见血。则宜凉宜止。旧血未尽。则化其血。新血未尽。则补其血。因其势之轻重。而为缓急之施。则无不中矣若妇人崩漏。女子月信。则自见本科。而此不及载云。
诸血门
脉云
失血之症。脉皆见芤。芤在何经。血亦从何经。只宜微细。不宜浮大。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必倾危。
诸血门
立方
凉血抑火汤治吐血衄血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归经。
当归赤芍(各二钱)大黄(三钱)黄芩黄连丹皮生地川芎(各一钱五分)灯心三十茎。临服加藕汁半杯。
必胜饮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并皆效验。
生地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蒲黄(炒黑二钱)小蓟(取汁半酒杯)。
加乌梅五个。空心服。
茜根散治吐血衄血。错经妄行。并妇人月信不止。
茜草阿胶(各二钱蛤粉炒)侧柏叶(炒过一钱)生地甘草黄芩(各一钱五分)加童便半酒杯。温服。
犀角地黄汤治怒气伤肝。积热不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为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并各经宜加录后。
怀生地犀角丹皮赤芍(各二钱)加童便半杯空心服。心经血。加麦冬黄连。肝经血。加青皮黄芩。脾经血。加百合白芍。
肺经血。加百部天冬山栀。肾经血。加知母黄柏玄参青蒿。胆经血。加柴胡竹叶。胃经血。
加干葛大黄。心胞络血。加茅根丹皮。大肠经血加槐花地榆。小肠经血。加山栀侧柏木通。
膀胱经血。加茅根牛膝。三焦血。加地骨皮连翘。吐血不止。陈棕灰炒黑荆芥穗。蓄血不消。加桃仁大黄。
四生丸治血热妄行。吐咯不止。
生柏叶生荷叶生地黄生艾叶(各等分)四味共捣极烂。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白滚汤下。
保真神应丸治男妇吐血。咳嗽气喘。痰涎壅盛。骨蒸潮热。面色痿黄。日晡面炽。睡卧不宁。服之神效。
辽五味(拣净一斤)杜仲(姜汁炒)阿胶白术(各二两)贝母白茯苓花椒目荷叶(灰存性)怀生地(各四两用柏子仁三钱砂仁三钱绢袋盛之入生地同煮拣去柏子仁砂仁)上为末。以黑枣肉。同地黄汁捣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急济饮治吐血如泉之甚一服立止。
小蓟(捣汁)童便磨墨汁藕汁(各半钟)沉香(磨一钱)作二次缓缓呷下。
神宝饮治风邪入于胃经。下血鲜紫。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
苍术白术人参(各五钱)茯苓当归白芍川芎槐角(炒黑各一钱五分)升麻水煎食前服。
槐花散治肠风脏毒下血。
扁柏叶(炒黑)槐花枳壳(麸炒)荆芥穗(炒黑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对金饮治大肠下血。
黄连槐花苍术(各一钱二分)甘草白术浓朴枳壳陈皮藿香当归(各一钱)升麻(八分)水煎食前服。
柏灰散治脏毒下血。诸药不效。
侧柏叶(取发春东夏南秋西冬北灰存性)每服二钱空心滚汤调下。
仙露饮治小便出血。
生地蒲黄黄连(各二钱)升麻(八分)小蓟旱莲草川芎(各一钱)水煎空心服又方当归川芎(各一钱五分)益母草阿胶人参刘寄奴龙胆草荆芥穗(各二钱)水煎温服。
固元汤治血从毛孔中出。名曰血汗。此元气不足。
人参五味子(各五钱)黄甘草枣仁(各二钱)水煎温服。
又方治血汗初起。
人中白(二钱)人参(一两)麝香(半分临服加入)水煎温服。
灵秘散治偶然抓伤血络。血出不止。名曰血潜。若不急救。血尽即危。
粪桶箍(灰三钱)胎发(灰一钱)煮酒饼上纸(二钱)上为末。和匀掺上即止。再服犀角地黄汤(方见前)。
寸金散治鼻衄不止。
黄药子(五钱)土马(五钱有足者生古墙上多有之)生甘草(一钱)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水调服。
又方伏龙肝半升。以井花水大碗。淘取汁和顿服。
又方韭汁饮之立止。吐血亦妙。
又方头发烧灰。吹入鼻中即止。
五窍出血。以井花水当面连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草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其血即止。
诸虚门
诸虚先要辨阴阳血阴而气阳也。有暴虚而无伤损者易复。有虚而亏损者亦可补益。惟久虚。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虚症必食少神昏。遗精潮汗。
痰嗽腰背胸胁筋骨痛。但见一二症。便是阳损。自上而下。一损于肺。则皮聚而毛落。二损于心。则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于胃。则饮食不能消克。不为肌肤治。宜辛甘。若淡于胃。则不可治矣。阴损自下而上。一损于肾。则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于肝。则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于脾则饮食不能消克。不为肌肤治宜酸苦。若咸过脾则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损而色惫。汗多者为阳虚。肝肾损而形瘁。汗多者为阴虚。经云。损其肺者。
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古庵云肺。脾主气。肺恶寒。而脾恶湿。则温寒燥湿之药。是补肺脾。而泻心肾也。心肾主血。心恶热而肾恶燥。则清热润燥之药。是补心肾。而泻肺脾也。要之阴阳损伤。皆水火不济。火降则血脉和畅。水升则精神充满。或心肾俱虚。或心脾俱虚。或肺肾俱虚。或五脏俱虚。但以补和心肾为主。兼养脾胃。则饮食进。而精神气血生矣。
诸虚门
脉云
虚人脉多弦。弦濡大而无力者。为气虚。沉微无力。为气虚甚。多在右手上见。脉弦数而无力。为血虚。脉涩而微。为血虚甚。此多在右手上见。或寸微尺大而紧者血虚有火。
诸虚门
立方
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两虚。并病后虚极者。
人参黄茯苓白术(各二钱)芍药当归川芎熟地(各一钱五分)甘草肉桂(各一钱)枣二枚。姜三片。煎服。
八珍汤治气虚血少。四肢无力。
生地当归川芎芍药(各二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一钱)枣二枚。煎服。
黄汤治五脏虚寒。四肢消瘦皮毛枯涩。津液不通脉气微弱。
黄白术人参(各三钱)生姜(五钱)附子肉桂(各二钱)枣十枚。煎服。
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不足。劳倦伤脾四肢乏力。饮食少进。久泄不止。
当归黄人参(各二钱)白术陈皮柴胡(各一钱二分)升麻甘草(各八分)枣姜煎服。
滋阴抑火汤治血虚火盛朝凉晚热。精神减少睡卧不稳。
当归(三钱)知母麦门冬天门冬地骨皮丹皮(各二钱)枣仁柴胡天花粉人参(各一钱)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六味地黄丸治肾气虚弱。脾经不和一切损伤。虚烦骨蒸。
山茱萸山药(各四两)熟地(八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空心服。
生脉散治虚损之人。口苦咽干。脉息微弱。不时可以当茶饮之。
人参辽五味麦门冬(去心各二钱)水煎温服。
古庵心肾丸治水火不济。心神恍惚。血虚气弱寒热往来。
生地熟地山药(炒)茯苓石斛枸杞龟板(羊酥炙)牛膝丹皮(各二两炒)黄连(酒炒)鹿茸(各一两酥炙)当归泽泻黄柏(盐水炒)甘草(各一两五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虎潜丸治真元不足。荣卫不调。气血亏损。阳事痿弱。
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各三两)虎胫骨(一对)锁阳(四两)当归陈皮白芍牛膝(各二两)上为末。以羊肉为丸。每服四钱。空心滚汤送下。
固本保元丸治诸虚百损。精血不固。元神不足。四肢乏力。肌肉消瘦。朝凉暮热。梦寐遗精。阳事不举。
人参茯苓(各三两)紫河车(二具)枸杞五味子知母锁阳仙茅当归(各二两)生地(四两)黄杜仲(各一两)天雄(一枚)甘草(八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补天膏治肾气不足。下元虚乏。脐腹疼痛。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痿黄。腰疼背胀。
龙眼肉(各四两)紫河车(二具)黍米金丹(一粒即小儿出世口内大血珠)上为咀片。以桑树柴文武火。煎熬成膏。不时可服。
天王补心丹治心经血少。神思倦怠。恍惚易忘并读书人灯窗刻苦至瘵。久服之亦令人白茯苓人参玄参远志肉丹参桔梗(各一两)当归辽五味麦门冬天门冬生地柏子仁酸枣仁(各二两)上为末蜜丸。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盗汗。自汗骨蒸潮热)痨者劳也。犹妄作劳以成病也。从病从劳。故名曰痨。劳力负重则伤血。而气亦重伤。
然精犹未伤也。劳力以行房则伤精。而血气其能以独不伤乎。或劳力以负重。而复劳力以行房。
更失于检束而不避风寒侍其强壮而纵欲曲。则精神与血俱伤。而真元所削。风寒曲交次。而虚火易炽病根日深。病已不可拔。犹不知戒。而肆情逞欲。则心肝肺肾损矣。心损则精神不守恍惚。肝损则失血少睡。面白无色。肺损则声音低小。言语不续。肾损则腰膝软弱。
小便短数。而虚损之症成矣。虚损者痨瘵之始。痨瘵者。虚损之终。由劳伤而成虚损。由虚损痰中见血。一咳血即出者有面常颊热忽洒淅而似寒者。有胸前如火。而两足冰冷者。有腰疼背痛。而筋骸无力者。总属于虚。至于梦遗鬼交。盗汗自汗。骨蒸潮热。又属非虚之所致耶。究而言之。梦遗鬼交。虚不暇言矣。然何以有是梦有是交。而又有是精耶。盖梦者心之神也。鬼者肝之魂也。精者肾之液也。心之火。君火也。肝肾之火相火也。相从君之令者也。君火一动。相火从之。而梦遗鬼交之病起矣。盗汗自汗虚不暇言矣。然均之为汗也。何为而有盗与自之异耶。盖盗汗者。睡去即出。醒来即收。盗之偷窃乘其虚而惟恐人知。故有盗汗之名焉。而求其所属之经。则犹于心气之不足。汗者心之液也。心气不足则神不守舍。
而液无所摄。故睡中出汗。一惊觉之间。则心神渐定。故汗亦收也。自汗者。无睡无醒。自然濡湿。故有自汗之名焉。较而论之。则自汗为甚是何也。盖盗汗本于心虚。而其真元犹未尽虚也。自汗则真元耗散。腠理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窍疏豁。汗流不禁。岂不大可畏哉。若汗出如膏。凝而不流者。乃真元尽泄于外。而生气以绝。死期至矣。骨蒸潮热。虚不暇言矣。然何以使热之蒸于骨耶。盖骨之所属者。肾也。肾实则寒。肾虚则热。骨热龙火大旺。煎熬真阴。真阴既竭。热无所容。流入于骨。故成骨蒸。骨蒸既久。上蒸于颧。颧赤而热则不救矣。盖颧者骨之本也。骨本一枯。则肾经已绝。死期至矣。又有喉哑一症者。百无一生。传尸一症者。九死一活。相思一症者。无药可治。或平素有漏疮及下部忽生肿毒。与夫脾虚发肿泄泻者。皆难治之症也。
痨瘵门
脉云
凡男子尺脉虚数。而寸沉微者为痨。女子寸脉虚数。而尺沉微者为痨。要之痨瘵脉数或涩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痨瘵门
立方
滋阴抑火汤治阴虚火动。盗汗发热。咳嗽吐血身热脉数。肌肉消瘦。酒色过伤。已成知母人参黄柏天冬麦冬(各一钱)贝母生地当归白芍白术(各一钱五分)煨姜灰(八分)加灯心三十茎。温服。
保真饮治劳思虚损。妄泄真元。阴虚火动。痰喘气急。咳嗽吐红。
辽五味当归白术酸枣仁紫河车石斛玄参沙参(各一钱)紫菀山栀(炒黑各二钱)人参(三钱)加童便一杯。煎服。
鳖甲地黄汤治虚痨手足烦热。心下怔忡。及妇人血室有干身体羸瘦。饮食减少。
天冬麦冬鳖甲白术人参白茯苓柴胡甘草(各一钱五分)肉桂熟地石斛秦艽(各一钱)水煎温服。
河车回天丸治咽喉干嗽。洒淅似寒。腰膝酸疼。日晡颊赤。头眩眼花。吐血喘逆。饮食少进。肢体羸。
人参(一两)紫河车(一具)附子(八钱)当归白术菟丝子杜仲知母黄柏(各二两)秋石丹参贝母阿胶白芍辽五味(各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参附接命膏治痨弱。喉音哑者。饮食不进。肚腹疼痛。
人参(八两)大附子(八两)上为粗末。将天鹅油二斤浸半月。慢火熬至焦黑绞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再入东丹一。慢熬成膏。待温加入麝香五钱。摊丝上贴在丹田处连脐。内服河车回天丸。痨瘵将危贴此回生。
噙化紫金丹治肺热咯血。痨嗽不止。
川贝母天花粉紫参玄参款冬花密蒙花紫菀茸(各五钱)牛黄(八分)青礞石海粉黄芩甘草桔梗(各三钱)上为极细末炼蜜六两为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噙化润。
济阴丹治酒色过度。怒气伤肝。阴虚火动。咳嗽吐痰。咯血盗汗。并皆治之。
紫菀麦冬辽五味(各四两)人参(二两)知母青蒿(各三两)紫河车(二具)上为细末。以陈荷叶煎汤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痨虫治法盖因初起病痨之人。先为痨虫所食五脏而死既死之后。五脏皆冷。虫不能居。从。
亦以臭秽而不用。其外无治法矣。
抽胎换骨丹治虚痨。补元气。固精壮肾梦寐遗精并虚寒等症。久久服之。功效通神。
真川椒(二斤拣去合口者并子新瓦上焙干)牛膝(一斤八两酒浸焙干)怀生地怀熟地上为末不犯铁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送下三十丸。服至五十丸止。不可过服。
歌曰其椒备五行。其神通六义。欲知先有功。
夜间且不起。服至半载余。脚心汗如雨。
骨蒸及烦劳。五脏无风气。明目腰不疼。
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
颜貌若婴童。精爽更少睡。但服此神妙。
一生无疟痢。若能志心服。三尸自然弃。
更有九般虫。各各自回避。傥逢此色人。
第一须传意。虽未遇神仙。初缘已得地。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梦属心。鬼属肝。精属肾。君火动则相火随。故有此症。治此症者。不独涩其精。又必清心火。不独清心火。又必补其虚。惟虚故火易动。惟火动故精易泄矣。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梦遗遗精。当验于尺微涩精伤。洪数火逼。亦有心虚。左寸短小。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九龙丹治梦遗鬼交。精虚火旺。久久不愈。
当归身(酒洗)枸杞子金樱子石莲肉(炒)莲花蕊(各二两)怀熟地(四两)芡实(炒)白茯苓(去皮)山楂肉(各三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清离固精丸治梦遗日久。精神倦怠。面色痿黄饮食减少。腰酸背胀。久不育子。服之黄连(酒炒)萆人参(各一两)鹿角霜(三两)知母(青盐水炒)秋石牡蛎(过)茯神(去心)远志(去心)石莲肉(炒)白术(各一两五钱上炒)上为末以荷叶煎汤法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盗汗属心。自汗属肺。心神不守故盗汗。肺气不收故自汗。久久不愈令人丧魄。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自汗在寸。盗汗在尺。凡人脉带虚弱微细者。必有盗汗。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敛汗育心汤治盗汗养心血。
枣仁茯神知母白芍当归(各二钱)牡蛎麦门冬沙参甘草生地(各一钱五分)枣五枚。煎八分。温服。
镇元饮治自汗。固肺经。
人参当归白术黄五味子(各一钱)山茱萸肉苁蓉麦门冬黄柏生地(各一钱二分)莲肉十枚。灯心三十茎。煎八分。临卧服。
当归六黄汤治盗汗自汗。
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莲黄柏(各一钱五分)黄(三钱)枣五枚。煎八分。
护命散治汗如神。
枯矾(一钱)五倍子(五钱)龙骨(过一钱五分)上为细末。以津唾调。塞满脐中。外用绢条扎定。过夜即止。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微有不同。骨蒸则无时而不热。潮热则如潮信之来。必有定期热者。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调荣清热饮治骨蒸屡验。
丹皮(炒)地骨皮当归鳖甲(酥炙)白术(各一钱五分)黄(蜜炒)青蒿知母(盐水炒)人参柴胡(各一钱)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灵应饮专治潮热。
茯神小柴胡人参生地银柴胡黄芩(各二钱)知母麦门冬(各一钱)枣五枚。临服加童便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