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丹台玉案
卷之二
作者:明·孙文胤  |  字数:23608  |  更新时间:2022-12-22 18:04:23

  伤寒门

  大伤寒者。冬月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弱之人。触犯之者。中则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而发者名曰热病。虽曰伤寒。实为热病。凡治伤寒。必先辨明六经。

  而后。而诊之则尺寸俱浮。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而太阳经症可辨矣。太阳病已。

  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胃。发于一三日之间。便觉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乃太阳阳明胃经受病也。而诊之则尺寸俱长。长而微洪者脏病。长而沉数者腑病。而阳明症可辨矣。阳明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胆。发于三四日之间。便觉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为之苦。乃足少阳胆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病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阳经病可辨矣。少阳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脾。发四五日间。便觉腹满或痛。而咽喉干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起无头疼发热。但恶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经。乃是太阴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

  沉实有力为里实热。沉迟无力为里虚寒。而太阴经症可辨矣。太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肾。发于五六日间。便觉口燥舌干而渴。手足乍温乍冷。便秘谵语者为热。或泄泻清谷不渴。手指甲而青者为寒。乃足少阴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知其热。沉迟无力别其寒。而少阴经症可辨矣。少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肝。发于六七日间。便觉烦懑而囊缩。谵语而渴者为热。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为寒。乃足厥阴肝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是其热。沉迟无力定知寒浮缓者病自愈而厥阴经症可辨矣。

  又有两感伤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疼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烦满为少阴邪盛于里。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若水浆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脏一腑同受其邪。此两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间亦有轻重之不同。表重于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后及于里。里重于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后及于表。此又求于一生于万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者。至七八日间。其本经之邪渐遏。至十二日则精神清爽而自愈。然伤寒传经种种不同。未可执为一定之序。有始于太阳。以次而传入阴经。而不传少阴者。或太阳不传阳明少阳。而即传少阴者。或不由阳经而直入阴经者。或始终即在一经。而不传者。或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者。或太阳阳明先后受而为并病者。种种不一详。审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气。或口得寒物直中阴经。六脉沉弱无力。身倦手足厥冷。口噤不语。非若伤寒之邪。循经渐深也。然真正伤寒。与感冒伤寒。及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何以辨之。盖寒者。冬月严凝。肃杀之气也。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皆属冬。此时感冒而即发者。乃为真正伤寒也。若冬伤于寒不即病。至春分后而发者。名曰温病。其症发热咳嗽。身痛口渴不恶寒。其脉弦数不紧。右手反盛于左手。盖怫然在内故也。冬伤于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后而发者。名曰热病其脉洪数。其症热渴。比春更甚。温热二症俱不恶寒而渴。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热自内达于表间。有恶寒者。乃冒非时暴寒。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伤于寒。而春自伤于风。夏自伤于暑者。则自有伤风伤暑之别。而又不可以温热并论矣。或有感于天行时气。而病相同者。谓之温疫。其症头疼身痛。发寒发热。一家一方长幼传染者是也。或足膝等处忽然红肿。或软弱发热头疼。谓之香港脚伤寒。或心腹饱闷。呕逆头疼。发热恶寒。右手关脉紧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伤食也若头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紧盛。谓之夹食伤寒。左手脉来紧盛。

  右手洪滑。或寸脉沉伏。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是夹痰伤寒。头痛发热恶寒。但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是劳力伤寒。左手脉来紧涩。右手脉沉芤。心胸胁下小腹有痛处。汗至胫而回。是蓄血伤寒。太阳症则如狂。阳明症则善忘。少阳症则寒热似疟。此皆类伤寒。而非伤寒也。其余伤寒中杂症颇多。不能枚举。皆诸病门中所有者。但杂症一兼伤寒。即所谓伤寒杂症。医者以意求之。则不言而自喻矣。

  伤寒门

  立方

  神仙粥治身热作饱。不思饮食。头疼。冒雨受寒。一时无觅医处。此法取汗。

  用带皮老姜。三两捣烂。将热酒泡饮。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

  麻黄汤太阳症。头顶痛腰脊强。发热无汗。宜此汤主治而汗之。

  麻黄(一两五钱)桂枝(一两)甘草(五钱)杏仁(五十枚)作一剂。每服用五钱。水煎温服汗出为度。无汗再服。春分后忌之。用此药发汗不出。

  脉弱者无阳。及不至足者。为难治。身热不退。脉愈燥者。难治。

  葛根汤阳明症。目痛鼻干不得眠。身热无汗者。以此汤治之。

  葛根(三钱)芍药(钱半)桂枝(一钱)姜三枣二。加黄芩。名葛根解肌汤白虎汤治渴而有汗不解者。

  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甘草(六钱)粳米(小半合)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无汗大忌。

  小柴胡汤少阳症。胸肋痛而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半表半里。此汤为主治。

  柴胡(二两)半夏(八钱)黄芩甘草人参(各七钱半)作五服。每服加姜三枣二。但人参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气未退。不可轻用。

  大柴胡汤治身热谵语。不大便。恶寒。

  柴胡(二两)黄芩(七钱半)芍药(三钱)半夏(六钱)枳实(五钱)大黄(五钱)作三服加姜枣。

  桂枝大黄汤太阴症。肚腹硬满。燥渴咽干。或腹痛。

  大便实者为里热。以此汤主之。

  桂枝大黄甘草枳实浓朴人参芍药槟榔甚者加芒硝附子理中汤腹满自利。不渴者。属里寒。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四逆汤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干姜(五钱)附子(二钱半)甘草(一两)水煎炖冷大承气汤少阴症。口燥咽干。谵语。五六日不大便手足心并腋下。痞满。燥实俱全者。用此汤主之。

  大黄浓朴枳实芒硝(各二钱半)小承气汤治伤寒传里。有痞满。实而无燥坚者以此汤主之。

  大黄(五钱)浓朴枳实(各二钱)调胃承气汤无痞满。而有燥实坚者。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草(二钱)枳实(二钱)浓朴(二钱)若初起手指甲青。兼之腹痛。呕吐身如彼杖。脉细沉无力。谓之阴毒。急用四逆汤温之外灸关元。气海。复其阳气麻附细辛汤本经身发热。四肢冷。指甲青。腹痛脉虽沉。亦有可汗者。此汤主治。

  麻黄(二钱)附子(三钱)细辛(一钱五分)甘草(五分)人参(二钱)黄连(一钱)芍药(一钱五分)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似太阳。假若身不发热。岂敢轻汗之。

  桂附汤厥阴症烦满囊拳谵语而渴者当下之三承气汤选用。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者。

  当此汤主之。

  桂枝(一两)附子(三钱)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钱)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冲和汤两感伤寒。虽不治之症。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若胎元禀得浓者而所感得浅。间亦可生。如两感阴阳未分。或阳先受病者。以此汤服之。

  柴胡干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羌活甘草黄芩羌活汤治两感。阴阳已分。

  羌活(一钱五分)独活防风防己黄芩黄连苍术(各八分)白术甘草细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钱)煎服未解。再服三四剂。病愈则止。

  又方。阴阳两感。表里未分。用后方主治。

  麻黄升麻干葛芍药(各二钱)甘草(五分)苏叶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陈皮(各等分)每服三钱加姜葱煎服。痞满加枳壳。大抵两感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

  九味羌活汤春分后感冒伤寒。宜此汤主之。

  羌活苍术防风(各一钱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黄芩(各一钱)细辛(四分)姜三细辛。加黄。再不止。加桂枝。芍药。不作汗。加苏叶。渴加知母。石膏。呕逆加姜汁。有痰去生地。加半夏。肌热。加柴胡。葛根。喘。加杏仁。虚烦。加知母。麦门冬。竹茹。胸膈饱闷。去生地。加枳壳。桔梗。便秘。加大黄。中寒于经络。加附子。湿土司天。倍苍术久雨。加木瓜。苍术。太阳症。倍羌活。加本。阳明症。加升麻。葛根。少阳症。

  加柴胡。半夏。太阴症。加浓朴。枳实。少阴症。加桔梗。知母。黄柏。厥阴症。加柴胡。

  倍川芎。此方通治六经伤寒。无有不验。乃四时伤寒之圣药也。

  回阳急救汤治直中阴经。无热恶寒面惨。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虽于转侧。不渴卧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青白。脉细沉微。

  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白术肉桂陈皮呕吐。加半夏。(姜汁拌炒)腹痛甚。加芍药。木香老姜汁。利不止。加陈壁土炒升麻少许。口吐涎沫。加吴茱萸盐炒。无脉。加五味子。猪胆汁。战栗。加附子。麻黄。小腹绞痛加青皮。吴茱萸。水一钟半。枣二。生姜自然汁半盏煎。临服入泥浆水澄清。一匙温服。

  伤寒门

  合病

  或二阳同病。或三阳同病。不传者。太阳合阳明。升麻葛根汤。阳明合少阳。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汤。或通用九味羌活汤。

  伤寒门

  并病

  始初二阳合病。后二阳气盛。一阳气衰。并归一经独重者。阳明并太阳。麻黄汤合升麻葛根或通用九味羌活汤。

  加味理中汤治中寒。即冬时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

  甚则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脉迟无力。

  干姜人参白术肉桂甘草半夏陈皮细辛茯苓煨姜五片煎熟。再入姜汁半盏服。其腹内外。仍用姜炒热。时时熨之。轻则根据本方。重则加熟附子。身甚寒者。加麻黄。

  挟气。加木香。呕吐涎沫。加丁香。腹痛。加木香。砂仁。挟食。加草果。枳壳。泻不止。

  加升麻。苍术。外灸关元气海。再用葱熨法。

  伤寒门

  温病

  此病发于春间。经曰。发热不恶寒。反渴者温病也。分表里治之。表症如天温。升麻葛根汤。如天寒柴胡桂枝汤。太阳合少阳。败毒散合小柴胡汤。

  太阳合阳明。败毒散合升麻葛根汤。阳明合少阳。升麻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半表半里小柴胡汤。里症大柴汤。重者。一时表里俱发。防风通圣散。表里俱热。大便自利者。柴胡黄芩汤加木通山栀。

  竹叶石膏汤治虚烦变杂症。表症已解。邪毒未除热结在内心胸烦满渴甚饮水无度石膏(五分)人参(二钱)甘草(七分)麦门冬(一钱半)淡竹叶(十四片)糯米(一撮)水煎入姜汁二匙。

  升麻葛根汤葛根升麻芍药甘草表热加柴胡。内热加黄芩。有吐衄血。加生姜。牡丹皮。热甚加山栀。黄连。或加连翘。天花粉。大便硬。加枳实。大黄。头痛加川芎。身痛。加羌活。痞闷。加枳壳。桔梗。咳嗽。

  加枣仁。痰。加半夏发斑加玄参。如老人去芍药。加柴胡。人参人参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参甘草皮肤疮痒。加蝉蜕。口干舌燥。加黄芩。去人参。加防风。荆芥。名荆防败毒散。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加姜枣陶氏加陈皮芍药。头疼。加川芎。胸中烦而不呕。去参夏。加栝蒌仁。渴去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闷加牡蛎。枳实去枣。胁痛。加青皮。心胸闷。加枳壳桔梗。不效。加枳实。黄连。栝蒌仁。去甘草。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炮干姜。呕。加姜汁竹茹。虚烦。加竹叶。粳米。鼻衄。加生地。茅花。痰盛加栝蒌仁桔梗。枳实。喘。加桑白皮。乌梅。热盛错语不眠加山栀。黄连。黄柏。少阳阳明合病。口燥目疼。加芍药干葛。坏症。加鳖甲。自汗恶热。谵语烦渴。去半夏。合白虎汤。自汗恶风腹痛。或寒多热少。脉弱去黄芩。合桂枝汤。血虚发夜热。合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知母。黄柏。脉弦。小腹痛。昼明夜昏。妄见。或寒热不定似疟。合四物汤。加牡丹皮。男子加生地。妇人加当归红花。瘥后发热。本方和之。脉浮。加苍术苏叶。脉实。加大黄枳实。寒热似疟。而里未实者。加桂以温血。表热而里又燥渴。粪硬者。加大黄以清血。如无耳聋胁痛。

  只则身热发渴谵语。大便实者。加大黄。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枳壳半夏大黄姜枣昏乱谵语。加黄连。山栀。痞满。加枳壳。桔梗。浓朴口燥渴。舌苔黄。加栝蒌仁。夏月热病烦躁。脉洪大。加知母。麦门冬。石膏。发斑。加生地。玄参。牡丹皮。发黄。加茵陈。

  黄柏。鼻衄。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

  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麻黄薄荷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山栀加姜三片凡杂症。耳目口臭。唇舌咽喉。风热风痰等疾。外科痈疽疮疖。小儿惊疳积热诸风。无所不治。如自利。去芒硝。自汗。去麻黄。

  清热解毒汤热病发于夏。脉细小无力。足冷。如得汗。而燥盛者死。如下痢腹痛者。

  黄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钱)石膏人参白芍(各一钱半)羌活(二钱)黄连(酒制三分)生地(酒制五分)生甘草(七分)姜三片胸痞闷。加枳实。半夏。各一钱。姜汁四五匙。去生地。脾胃不实。加白术。表症在太九味羌活汤汗后烦渴。脉洪大。背恶寒者。白虎加参汤。益元散。里症。大柴胡汤。重者。一时盛发双解散。或防风通圣散。

  白虎加参汤(即化斑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山栀麦门冬人参五味子天花粉黄连姜枣乌梅心烦。加竹叶。竹茹。小便短少。加滑石。背恶寒渴。加茯苓。去山栀。呕。加姜汁炒半夏。头微疼。眼眶疼。加葛根。去山栀。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入蜜少许。沸汤调服。热者。冷水调服。伤寒热不解。加苍术末三钱。葱豉汤。连进数服。汗出为度。汗吐下后余热。以此解之。虚烦不眠。加辰砂少许。一切风热上壅。咽喉不利。加青黛。薄荷少许。蜜丸噙化。产后腹痛自痢。用补脾。补血药下。或加五灵脂。能行血。止痢泻甚。加肉豆蔻少许。一切痰热吐逆。及胃热惊痫颠狂加黄连少许。

  姜汁蒸饼为丸。

  伤寒门

  瘟疫

  有瘟疫。寒疫。此天地不正之气。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从口鼻而入。当随时令参运气而施治。不可大汗大下。当从乎中。而用阳明少阳二经药。初看未见端的。先以其败毒散加薄荷治之。看归何经。再随经施治。见阳明经者。用升麻葛根汤。见少阳症者。用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少阳阳明兼见者柴葛二汤合服。寒热往来而大便泄者。小柴胡合五苓。寒多去芩。留桂。大便秘。小柴胡加大黄。小便秘。小柴胡。合四苓。发黄。再加茵陈。作渴。小柴加石膏。知母。发狂不识人。大柴胡。加当归。如大便泄者。三黄石膏汤。若入太阴经无热症见者。用理中汤。此症必腹痛而泻。痛止仍用小柴胡。若入少阴厥阴经。用阴症伤寒。传经治之。如春夏染者参看温热病二条。秋时染者多身热咳嗽。金沸草散。若渴白虎汤加苍术。若热蓄发疸。茵陈五苓散。若痢疾。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炒。倘燥太过。用润燥散。冬时染者。多身热头疼咽干。人参败毒散。或甘桔汤。加玄参。发斑者。阳毒升麻汤通用。加减调中汤。预防四时疫气。用藿香正气散。四时外感发热恶寒。用香苏散。四时感冒风寒。鼻塞头疼。痰涎呕逆。用参苏饮。又有大头伤寒。天行时。病初觉寒热身痛。次则头面红肿疙瘩。

  甚则咽喉堵塞害人最速。多发于冬温之后。脉浮在表。用普济消毒散。或荆防败毒散。脉沉在里。羌活。黄连。黄芩。俱酒炒。大黄酒蒸。鼠粘为主。连两目鼻面肿者。阳明也。加干葛。升麻。石膏。赤芍药。发耳前并头角。少阳也。加柴胡。栝蒌仁。发脑后颈下肿起。太阳也。加防风。荆芥。水煎时时呷。邪气甚者。通大便。加芒硝。遇凶荒劳役。宜普济消毒散。(即普济散)普济消毒散专治大头伤寒。

  黄芩黄连(各一钱)鼠相子蓝板根连翘马屁勃(各一钱)陈皮生甘草桔梗玄参柴胡(各一钱)升麻僵蚕(各五分)人参(三钱)为末。白汤调服。时时呷之。留一半蜜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当归川芎。水煎服。大便硬。加大黄。若非便秘。忌用降下之剂。肿不消者。砭去血。可用通关散。倍羊踯躅。及藜芦少许搐鼻以泄其毒久不愈。欲作脓者。内服托里消毒散。

  疏风清热饮治虾蟆瘟遍身如虾蟆之皮皆属于风热。

  羌活防风荆芥黄芩甘草(各二三钱)煎服。

  又方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泥敷之。

  又方丁香尖。南星醋磨敷之。

  三黄石膏汤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各二钱)麻黄(钱半自汗者去之)石膏(五钱)香豉(三钱)水煎加辰砂服。

  又方治时疫寒热。将黑豆二合炒香。甘草二寸炙黄。切碎。用水煎时时呷之。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大便涩者。用散。利者用丸。寒甚腹痛。四肢冷。加附子脐下动气。欲作奔豚。去术。加肉桂。吐多。去术。加半夏。姜汁制。下多。还用术。悸。加茯苓。渴。倍白术。腹痛里虚。倍人参。寒。倍干姜。

  吐不止。去甘草。加姜汁。吐蛔。去甘草。加乌梅。饥逆。加丁香柿蒂。哕逆。加木香。霍乱转筋。加石膏。寒湿发黄。加茵陈。脾弱泻不止。溺不利。

  倍参术。合五苓散。内虚腹痛。合小建中汤。陶氏加肉桂。陈皮茯苓姜枣临服入陈壁土炒一匙。自利肚腹痛。加木香磨。姜汁。腹痛甚。去白术。或阴结症。本方加大黄利金沸草散金沸草荆芥麻黄甘草赤芍半夏前胡姜枣润燥汤生地山栀升麻柴胡石膏生姜自汗加桂枝。无汗。加苏叶。干葛。虚烦。加麦门冬。渴。加天花粉。咳嗽。加杏仁阳毒升麻汤升麻犀角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加减调中汤芍药茯苓白术麦门冬生地陈皮桔梗乌梅痰。加贝母。热甚。加黄芩。

  藿香正气散此方治内伤脾胃。外感风寒。若病在太阳。头疼发热。骨节痛。不可用。

  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浓朴白术陈皮桔梗半夏曲甘草姜枣一方去白术加香附米。

  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葱姜头目痛。加川芎白芷。热甚。加柴胡。

  参苏饮人参半夏茯苓陈皮枳壳桔梗前胡干葛甘草紫苏后人去人参。以川芎代人参。柴胡代前胡。芎苏饮。

  若寒天气促。咳嗽。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若温天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如有热痰。

  加黄芩。栝蒌仁。周身骨节疼。加羌活。妇人胎前产后。加川芎。当归。芍药。

  又秘方人中黄五钱。苍术。羌活。各三钱。煎服立愈。

  小陷胸汤胸膈迷闷。乃邪热结于上焦。而生痰也。

  半夏(六钱)黄连(三钱)栝蒌(一个)连皮肉取四分之一作一服水二钟。先煮栝蒌至一钟半。下余药煎至一钟温服。如未效再服。口出黄涎即愈。

  大陷胸汤胸前胀闷烦满。不进饮食。及渴多饮水。有停饮在上。行早之故。名曰结胸大黄(五钱)芒硝(一两八钱五分)甘遂(二钱五分)为末。作二服。水二钟。煎大黄至一钟去渣。入硝煎一沸。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

  伤寒门

  香港脚

  恶寒发热。全类伤寒。但新起脚膝软弱赤肿为异耳。此湿热之所聚在肌肤流注于脚膝。

  祛温汤治热气留于肌肉之中。宜急治之。少缓其气上行。至心即死。

  苍术黄柏赤茯苓牛膝木瓜木通槟榔甘草黄连乌药防己(各三钱)量轻重治之。水煎空心服。

  又方敷红肿处。朴硝大黄。寒水石牙皂。为末。以鸡子清调敷。甚效。

  又方人中黄为末。芭蕉水调敷甚妙。

  伤寒门

  食积

  外症头疼发热恶寒。全类伤寒。惟身不痛。心腹饱闷。嗳噎呕逆。为异耳。甚者。用滚盐汤调皂荚末五分探吐。复用加味平胃散。头痛身亦痛者。谓之夹食伤寒。加味治中汤。如表症多。藿香正气散。里症多。小承气汤。

  加味平胃散苍术浓朴陈皮(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八分)干姜(一钱)山楂神曲草果(各三钱)黄连(二钱)枳实(一钱半)姜临服入木香磨汁调下。如腹痛。加桃仁。便实。去渣。曲。果。姜。加大黄。

  加味治中汤陈皮枳实青皮浓朴(各一钱)白术(八分)甘草(五分)苍术(一钱五分)干姜(五分)草果砂仁(各一钱二分)热甚。去白术。加柴胡。呕吐。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甘草。白术。加枳实。腹痛甚者。加芍药。大黄。去干姜。白术。

  伤寒门

  夹痰症

  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膈满闷。气上攻冲。头不昏疼。项不强者。是也。自热者。芎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加味导痰汤。有痰结胸者。鹤顶丹。枳桔二陈汤。有痰上隐隐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加味二陈汤甘草(八分)半夏(一钱)茯苓(一钱)陈皮(一钱五分)南星枳实黄芩白术黄连去痰。后服此药。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各五钱)为末盐汤调服。服后宜卧片时。欲吐且耐之。良久用指探之。

  伤寒门

  虚烦

  外亦发热。有类伤寒初症但头身不痛。不恶寒。脉不紧数。但浮而无力。慎不可攻热。

  去则寒生。

  人参竹叶汤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七分)麦门冬(一钱五分)淡竹叶(四片)粳米(一撮)水煎入姜汁二匙服。

  如气弱大渴。加倍人参。汗多加黄。痰。加贝母。泄。加白术。泽泻。阴虚夜烦。加知母。黄柏。生地。芍药。呕吐。去石膏。加陈皮。茯苓。

  加减补中益气汤劳力伤寒。头疼发热恶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软无力。此内伤气血。外感风寒故也。

  人参黄当归生地川芎柴胡陈皮甘草细辛羌活防风白术姜枣葱。水煎温服。

  如元气不足。加升麻少许。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细辛。加芍药。胸中烦热。加山栀。竹茹。干呕。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生地。甘草。黄。白术。加枳壳。桔梗。痰盛。去防风。细辛。加栝蒌仁。贝母。腹痛。去术。加芍药。干姜。

  伤寒门

  蓄血症

  外症寒热往来。但脉芤涩。日轻夜重。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胁腹皆满痛。谵语昏愦。谓之血结胸中。用犀角地黄汤。蓄于中焦。则头汗。发渴。发黄。用桃仁承气汤。蓄于下焦。则如狂。便黑小腹急胀。按之则痛。用抵当汤丸。或用犀角地黄丸。加青皮。大黄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症药。此皆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下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伤损症。亦类伤寒。

  犀角地黄汤犀角牡丹皮(各一钱)白芍(一钱五分)生地(三钱)一方有当归钱半。如表热。加柴胡黄芩。鼻衄。加山栀。内热甚。加黄连。腹胀。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大黄。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陈皮。红花。当归。姜三片。临服入藕节汁三匙。调下。

  紫雪治发斑。谵语。蓄血。三阳症。烦躁。作狂。气喘。

  赤金(十两)升麻(六钱)寒水石石膏(各四两八钱)犀角羚羊角(各一两)玄参(一两六钱)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钱)甘草(八钱)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诸药再煎至一升滤去滓。投朴硝三两二钱。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桃仁承气汤大黄(四钱)桃仁(三钱)桂枝芒硝(各二钱)甘草(一钱)上水煎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陶氏加枳壳。青皮。当归。芍药。柴胡。姜三片临服入苏木一钱。煎二沸热服。

  如伤寒犯内伤。食积蓄血。大便硬胀。不能言语神思尽脱。两目直视。手足僵仆。难以下药者。将紫苏煎汤。用手巾泡热。绞干拥肚腹。及小腹上。轻轻探运。手巾渐冷即换热者。连连探运。待宿粪硬块。或积血下。才可用药。如粪门结用蜜导法。

  伤寒门

  江南溪毒

  江东江西诸源涧有虫。名曰短狐溪毒。又名射公。其虫有翅能飞。有一长角横在口前。

  如弩檐。临其角端如上弓。以气为矢。无目。有耳能听。在山源水中。闻人声使以气毒射人。故谓之射公。此虫畏鹅。鹅能食之。此症似乎伤寒。寒热往来。身不喜冷。筋急体强。目疼头痛。张口呻吟。咳嗽。呼吸闷乱。始终更不能言朝轻暮重。非其土人中之。便谓之伤寒。今说其状。以明其症。与伤寒别矣。

  螺蛳疔恶寒发热。胸膈作闷。身发红点。如蚊迹者。类乎伤寒。此点起之于手。沿至于心前其人发狂闷乱而毙。不知者。但以伤寒发斑治之。百无一生也。

  伤寒门

  治法

  以三角针刺其红点之首尾处出血。外用锈铁钉。磨水敷之。内服犀角地黄汤立愈。(方

  伤寒门

  水渍法

  (阳毒渐深六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换热稍退。再进阳毒药。

  验舌形症。三十六种。

  里黑舌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盛。坚结大肠。金受火制。

  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白胎舌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

  小柴胡汤(方见前)栀子豆豉汤(方见后)将瘟舌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宜用透顶清神散。

  透顶清神散当归白芷北细辛猪牙皂角上为末。等分和匀。令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入鼻内。吐去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药再吹。

  中焙舌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服凉隔散。大大柴胡汤(方见前)凉隔散(方见后)生舌舌见红色。而有小黑色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矣。宜用升麻葛根汤。加玄参化汤解之升麻葛根汤(方见前)化汤(方见前)红星舌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胜者。假火热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茵陈五苓散(方见后)黑尖舌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竹叶石膏汤治之。

  竹叶石膏汤(方见前)里圈舌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承气汤(方见前)人裂舌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服凉隔散。

  凉隔散(方见后)虫碎舌舌见红色。更有深红色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小承气汤(下之)。

  小承气汤(方见前)厥阴舌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宜理中汤。四逆汤理中汤四逆汤(方俱见前)死现舌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生。治者审之。

  黄胎舌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也。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用凉隔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白滚汤调服。

  凉隔散五苓散(方俱见前)黑心舌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芒也。速进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十五舌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症也。

  白虎汤(方见前)解毒汤(方见后)十六舌舌见白苔。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之虽恶。宜凉隔散。微表之即退。速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十七舌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

  解毒汤(方见后)十八舌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者。由于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双解散解毒汤(方俱见后)十九舌舌中见白苔。外则微黄者。必作泻。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解毒汤五苓散(方俱见后)二十舌舌见微黄色者。乃表症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时当审用之。

  大柴胡汤(方俱见前)二十一舌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苔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症为亢害。鬼邪气深也。宜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二十二舌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白虎汤(方见前)二十三舌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方见前)二十四舌舌左见白苔滑。此脏结之症。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益元散(方见前)五苓散(方见后)二十六舌舌见黄色。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和解散本桔梗甘草(炙各五钱)苍术(三钱)陈皮浓朴(姜制各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解毒汤。

  黄连(一两)黄柏(五钱)黄芩(五钱)山栀(六钱)上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热服。

  五苓散(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泽泻(二钱五分)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肉桂(五钱)上每服六钱。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

  凉隔散生甘草(二钱)连翘(四钱)山栀仁(八钱)大黄(二钱)黄芩薄荷朴硝(各一钱上作一剂。水二钟。加淡竹叶二十片。煎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栀子豆豉汤栀子(二钱)淡豆豉(五钱)上水二钟。煎七分。去渣服。

  双解散(加解毒汤)防风川芎当归白芍药大黄麻黄连翘芒硝(各五钱)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各五钱)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陈汤茵陈(五钱)大黄(三钱)山栀仁(二钱)上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渣服。

  抵当汤大黄(三钱)水蛭(糯米炒七枚)虻虫(炒去翅。足七枚)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服。

  十枣汤莞花(醋浸炒)大戟甘遂(煨各等分)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水二钟。枣十枚。煎八分去渣服。

  二十七舌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隔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散(方见前)二十八舌舌见黄。而色有膈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入陷胸汤。

  大承气汤茵陈汤抵当汤十枣汤大陷胸汤(五方俱见前)二十九舌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下三四次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大承气汤(方见前)三十舌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实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三十一舌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人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三十二舌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尽。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方见前)三十三舌舌见灰色。尖黄而不恶寒者。脉浮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方见前)三十四舌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以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隔散。

  大承气汤凉隔散(方见前)三十五舌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

  若下利用解毒汤。十救七八也。

  双解散解毒汤(方俱见前)三十六舌舌根灰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以凉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大承气汤。

  凉隔散(方俱见前)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要。临症时当细心治之百无一失耳。

  灸少阴(少阴吐痢手反不冷反食饮水脉不至者)少阴即太溪穴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灸关元穴(脏结死症不可攻宜此)关元穴。在脐下一寸是也。乃少阴任脉之会。

  灸期门穴(妇人热入血室咳逆打呃)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指为率。陷中有动脉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五七壮妇人热入血室刺之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起针。

  伤寒门

  附伤风

  伤风之症乃风邪客于腠里。洒淅恶寒。喷嚏呵欠。头疼发热类于伤寒。但见风寒即怕。

  亦不太甚者是也。

  伤寒门

  脉云

  阳浮阴弱。大盖肺部见浮者。多以此为辨。

  伤寒门

  立方

  加味香苏饮川芎紫苏羌活防风苍术香附甘草荆芥白芷(各三钱)葛根前胡(各一钱)上加葱头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若以为小疾而不治。日久则风入于肺。必成咳嗽。即费调理矣。凡感风邪。初起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干渗泄。有表症服之则引邪入于阴经也。如当用补。或消痰。或消食。以香苏饮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得一一细赘矣。

  中风门

  (附痫症)夫人似乎无恙而卒然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盖内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夫物且然而况于人乎。

  经曰。邪之所辏。其气必虚风岂能以自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风耳。使其内气充足。精神完固。则荣卫调和。腠理缄密。虽有风将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不暇于食。或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身。或当风而沐浴。或大汗而行房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以致真元耗亡气血消尽。大经细络。积虚弥年。平时无甚痛苦。而不知荣卫皆空。徒存躯壳。正犹无心之木。将折未折。无基之墙。欲颓未颓。其势已不可支。而方且自谓无恙。遂迷而不知戒。一旦为贼风所袭。如剧冠操刃。直入无人之境。势若破竹。不移时而皆溃。则杯酒谈笑之间。举步转移之顷。卒然颠仆顿为废人。不亦重可快哉。由是观之。虽由外风之中。实因内气之虚也。然人之一身。表里上下未必皆虚。惟积虚之处。气多不贯而势有偏重。故一为风所入。而肢体是乎废矣。若以脏腑言之。则又各有形症焉。中脏者。多滞九窍。故有唇缓矢音。鼻塞耳聋。目瞀便秘之症。中腑者。多着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随。左瘫右痪之形。又有中血脉者。则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涩。惟口眼歪斜。或左或右而已。而手足动静起居。食息故无恙也。其或股不能举。口不能言。更无别症。乃中经也。比中脏腑则为轻。比之中血脉犹为重耳。然因其病而药之。则中脏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经者。宜补血以养筋。中血脉者。宜养血以通气。此皆可治之症也。而又有难易于其间。中脏为难而。中腑次之。中经又次之。其或国中于血脉。药之而愈。苟不守禁忌。必复中而中必在于脏。中一次则虚一次。虚一次。

  则重一次。故中腑虽可治也。由先中血脉与经。而后及于腑。则难治矣。中脏本难治也。由先中腑而后及于脏。则不治矣。若中腑而兼中脏与伤寒两感者何异。其又可生耶。凡中风口开者。为心绝。手撒者。为脾绝。眼合者。为肝绝。遗尿者。为肾绝。声如鼾睡者。为肺绝。汗出如油者。为元气内绝。筋痛者。为无血。发直指而为头上窜面赤如妆。而汗缀如珠。

  皆所不治之症也。其有一中即死者。何为而如此之急耶。盖人之五脏。以心为君。心也者。

  所以主宰乎一身者也。五脏之中。惟心最难死。故人死气绝一身尽冷。而心头独热者。以其难死故也中脏之人。不即死者。以四脏之气虽绝。而心犹未绝也。一中其心则杯酒未干。片言未尽。而魂魄先亡矣。纵有起死回生之药。亦何所施乎。大法中风诸症。总属风痰。国中之时。不论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待其苏醒。然后审其经络。分其气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内气之虚。而骤用补剂。盖一中之间。道路以为痰阻绝。虽欲补之。孰从而补之。若其病的系太虚口眼不斜。手足不偏废。便溺不阻涩。但汗出不休。眩运不定。四肢软弱。气息短促。方可用独参汤。而犹必佐之以橘红。加以姜汁。竹沥。始可服也。若无监制一时或可全愈。而痰邪不泄。当为患他日。或发痈疽必无救药者矣。

  中风门

  脉云

  风之中人。六脉沉伏者多。但以人迎为主。诀云。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

  举要云。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浮大者带虚。浮缓者带湿浮紧者带寒。其有微而数者。虚弱热极也。

  中风门

  立方

  通关利窍散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汤水难进。

  麝香(一钱)半夏(三钱)青黛(八分)猪牙皂角(五钱)上为细末。用少许吹鼻。有嚏者生。无嚏不治。

  仙授立刻回生丹牛黄(真西者一两)胆星(制过九次者一两二钱)铅霜(二钱)橘红(广皮去白一两五钱)蛇舍石(醋七次五钱)麝香(三钱)枳实(用小者麸炒一两)沉香(一两忌火)真金箔(三十片)朱砂(研极细三钱)取铅霜法用出山铅十斤。打寸许方牌。以线穿悬之于大磁内下以烧酒六斤。好醋二斤。上另以一覆之。外用盐泥封固。炖在锅内热水中。五日取开。扫下即成铅霜矣。

  上各为极细末。以竹沥加老姜汁为丸。分作七十二丸。朱砂金箔为衣。外加蜡封之。每服一丸去蜡。姜汤调下。此丹乃异人秘授。效验通神。真万金不易之方。予以济众心切。不敢自私。故尔录之。

  治一切中风不拘脏腑中痰中气不省人事垂危等症。灌下一丸立醒。并治一切急慢惊风。

  辛未措眼合先贤有言。遗便者必不能治。投下一丸。少顷即醒。至今甚健。功效广大。救人甚溥。

  不能一一概录。

  小续命汤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颤摇。言语謇涩。身体麻痹。神昏目眩。筋脉拘挛。四肢不能屈伸者。并疗之。

  川芎附子(童便制过各八分)防风官桂黄芩杏仁(去皮尖)甘草防己(各一钱二分)人参白芍麻黄(去节各一钱)水二钟。煎八分。临服加姜汁五茶匙。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风攻四肢。骨节疼痛。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腹胀痛。吐泻肠鸣。乌药陈皮川芎(各二钱)僵蚕白芷麻黄(去节)枳壳桔梗(各一钱)甘草干姜(炒黑各五分)水二钟。加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热服。

  排风汤治风邪中入于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手足不仁。痰气上逆。

  茯苓独活川芎当归杏仁白芍防风甘草(各八分)肉桂(四分)白术麻黄白藓皮(各七分)水二钟。姜三片。临服加竹沥半酒钟。热服。

  愈风汤治言语难。肝肾虚。筋骨弱。及风热体重。四肢偏枯。半身不遂。一切中独活羌活蝉壳半夏(姜矾制)川芎黄芩(酒炒各一钱二分)黄连(姜汁炒)白芍(一钱五分)胆星(八分)水二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稀涎散治中风痰涎隔壅。服此下痰。

  明矾(一两)肥皂角(四条)上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温水调下。

  清神解语汤治中风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舌强不能言语。四肢不能举动。口眼斜。半身不遂。

  石菖蒲南星(姜汁炒)黄连(姜汁炒)茯苓麦门冬(去心)防风陈皮当归(各一钱)白芍生地川芎远志(去骨)半夏(姜矾制)乌药枳实羌活甘草(各六分)水二钟。生姜三片。竹茹三分煎熟。加童便。竹沥。同服。

  保命金丹治中风口眼斜。手足拽。言语謇涩。四肢不举。晨昏痰多。

  贯仲(七钱)生地大黄(各五钱)青黛板蓝根(各三钱)朱砂蒲黄薄荷(各二钱)珍珠龙脑(各一钱五分)麝香(一钱)牛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鸡豆大。每日晨昏以清茶调化一丸。

  解语丸治中风语言不正。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各一两)全蝎(三钱)羌活明天麻僵蚕(各五钱)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正舌汤治中风舌强难言。

  明雄黄荆芥(各等分)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以豆酒调下。

  稀丸中风或国中。或中过者。并体胖之人。宜久服甚妙。

  稀草。又名火草。五月五日。或六月六。九月九采者。甚效。去其花实。只留叶。

  刷去叶上毛。以酒蜜拌。入甑蒸晒九次。焙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以温酒。或米汤下六十丸。服过千服。须发变黑。筋骨强健。饮食倍进。步履如飞。

  中风门

  类中风证

  忽卒倒不语。但风必有斜歪。搐搦之症为异。有因受气而中者。脉沉身冷。无痰故也。

  用姜汤调苏合香丸灌之。至醒随其寒热虚实调之。轻者用乌药顺气散。或曰。此气暴逆而然。气复即已。虽不药而愈。然闭口脉绝者。亦不治。

  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满闷。

  有夏月卒倒。为暑风。此类中风。而实中暑者。

  有因火者。内火外火合而炎铄。刘守真作将息失宜。一水不胜二火也。

  有因痰者。火气激搏。痰塞碍心窍也。以上四者皆用盐汤吐之。防风至宝汤。

  南星防风天麻陈皮当归半夏(各一钱)僵蚕(一钱二分)白芍川芎甘草青皮栀仁乌药羌活黄芩黄连麻黄白芷牛膝(各八分)水二钟。加姜五片煎服。忌食蒜。

  中风门

  附痫症

  痫证一发即颠仆。眼直口吐痰沫。其声类畜。不省人事。少顷即苏。此因惊风食而得之。

  其症有五。而似五畜。以应五脏。原因或七情之郁结。六淫之所感或曰大惊。神不守舍。亦有幼小受惊。以至痰迷于心窍故也。

  中风门

  附痫症

  虚弦为惊。浮洪为阳痫。沉为阴痫。浮散为风痫。

  中风门

  附痫症

  育神镇心丸(秘传)治五种痫症。并颠狂惊恐。痰迷心窍等证。

  羚羊角犀角(各四钱)胆星(制过九次者)远志(去心)茯神(去木)百子仁(去油)石菖蒲橘红(各八钱)礞石(过六钱)大黄(五钱)天麻(煨过七钱)牛黄(二钱)栝蒌曲(五钱)麝香(一钱二分)朱砂(二钱)真金箔(三十张)上为细末。竹沥同胆星打糊为丸。朱砂金箔为衣。每服空心姜汤送下。一钱。

  清心豁痰汤石菖蒲(去毛)麦门冬(去心)茯苓(去皮)枳实(炒各一钱二分)远志(去心)天花粉贝母(去心)酸枣仁(去油)玄参黄连(姜汁炒)橘红(各一钱)甘草梢(四分)水二钟。加姜五片。竹茹八分。煎一钟。温服。

  疠风门

  夫疠风者。即大麻风也。又名曰癞。盖缘感受天地肃杀之气。古人谓之疠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尔。人得之。须分上下治之。看其疙瘩先见上体多者。病在上也。先见下体多者。病在下也。人之一身总不外乎气血。血随气以为之运化。气所伤则为凝滞。气滞则血必聚矣。血聚不行。则肉烂生虫。鼻崩眉堕。此固理之必然者。然风之入人。又有气血之分。气受之上身多。血受之下体多。上下俱多。气血俱病也。凡治此症。必当审其从上从下治之。然所主。

  不外乎阳明一经。盖阳明主胃。无物不受。病之所感如此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于死焉。按法治之。惟宜绝浓味。断酒色。戒劳碌。若不守此。虽或少愈。必至再举。则无救药矣。

  疠风门

  脉云

  浮洪者属风热。浮滑者属风痰。沉迟无力。气血俱虚。难治。

  疠风门

  立方

  换肌散治大麻风。年深不愈。眉毛堕落。鼻梁坍坏。额颅肿破。此方神效。

  白花蛇(三两)乌稍蛇(三两酒浸一宿)地龙(去土三两)当归(酒制)北细辛白芷(各一两)天麻蔓荆子威灵仙荆芥穗甘菊苦参紫参沙参木贼不灰木川芎甘草(炙)沙苑蒺藜天门冬赤芍何首乌石菖蒲(九节佳)胡麻(炒)草乌头苍术(米泔浸)木鳖子(去壳)定风草(各三两)上同为细末。每服五钱。食后酒调服。

  通天再造散治大麻风初起。

  郁金(一钱五分)大黄(一两炮)白牵牛(六钱九分半生半炒)皂角刺(一两黑大者去尖)上为末。每服五钱。日初出面东。以无灰酒调下。

  祛疠神效丸丢子肉(十五斤)防风(二斤半去芦)白蒺藜(二斤半)荆芥(二斤半)银柴胡(六两)胡黄连(六两)草胡麻(二斤半)当归(二斤半酒浸)芜荑(二斤半)木鳖子(十五两去壳)薄荷(一斤)诸品药味。切要精制为末。以酒为丸。每服五钱。日服三次。轻者五六升。重者一斗即愈。

  若脾经受病。加白术五两。肺经受病。加黄芩五两。胃经受病。加浓朴五两。肝经受病加连翘五两。

  心经受病。加山栀仁。胡黄连各八两。

  肾经受病。加破故纸五两。五脏受病加苍术四两。甘草二两。六腑受病。加威灵仙四两。续断四两。何首乌八两。春则气暖融和。加连翘一斤。夏则大旺烦躁。加胡黄连八两。薄荷八两。秋则乍寒乍暖。多生雾露。加苍术八两。白术八两。冬则严寒水冻。加乌药一斤。面生浮肿。加白芷五两。续断八两。遍身浮肿。加苍术八两。脚底肿。加牛膝八两。手蜷挛。加威灵仙八两。骨节疼痛。加虎骨一斤。凡遇是病。根据前法加减。其验如神。

  消肿泻毒汤治面肿痛。十日可泻一次。

  苦参(三钱)白蒺藜草胡麻连翘大黄芒硝(各二钱)防风丢子肉羌活独活(各五分)牛膝白芷苍术木瓜(各一钱)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泻三次。以温粥补之。午后再服丸药。

  搽药方治遍身发斑。

  川椒(一两五钱炒黑)枯矾(一两五钱)水银(三钱)松香(一两)蛇床子(一两五钱)大枫子肉(一两)苦参(一两五钱)硫黄(一两)防风(三钱)上为细末。菜油调搽。

  冰熊散治脚底心烂。

  辰砂(一两)冰片(二钱)熊胆(二钱)上为细末。鸡子白调搽。每日洗三次。搽三次。百日全愈。

  HT症门

  (附)者逆也。阴阳气不相接则厥。手足逆冷是也。其症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姑撮大概。

  色白也。然阳厥伏热深而振栗。及见身冷脉微。欲绝而死者。阳极似阴。服热药即死。阴厥虚寒。甚而发燥。欲坐于泥水之中。此阴极似阳。服寒药即死。不可不辨。外此又有暑厥。

  中暑耗气发厥。脉虚自汗。有气厥。因暴怒而得。即气中也。与中风相似。风中身热。气中身冷。有痰厥。其脉洪滑。或咽中如拽锯声。有蛔厥。胃中冷。吐出长虫者是。有气虚厥。

  脉细者是。有血虚厥。脉大如葱管者是。有惊厥。因劳后后。饮水被惊而发者是。有尸厥。

  凡吊死问疾。或入庙登冢。卒中外邪。与脏气相忤。气遏不行。忽手足冷。头面青黑。牙关紧急。昏晕卒倒。或错言妄语。决不可作风治。

  HT症门

  脉云

  逆之脉。多于沉伏者。但沉迟散为之寒。沉伏而数为之热。浮而无力者是气虚。洪滑有力属顽痰。沉滑身冷者难治。

  HT症门

  立方

  苏合丸凡厥症。先以姜汁。调服灌醒然后议脉辨症用药。

  白术(土炒)青木香朱砂(研水飞)犀角沉香麝香诃梨勒(煨取皮)安息香(酒熬膏)丁香白檀香荜茇香附(以上各二两)龙脑(五钱)薰陆香酥合油(各一两)上为细末研匀。和安息香膏。加炼蜜丸如龙眼核大。每服一丸。

  大承气汤治阳厥。与阳极似阴。(方见伤寒门)四君子汤治气虚厥。

  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人参(二钱)甘草(五分)水二钟。加黑枣二枚。热服。

  四物汤治血虚厥。

  当归白芍川芎怀生地(各二钱)水二钟。加龙眼肉七枚。不拘时服。

  加味理中汤治蛔厥。

  大附子(童便制一钱)干姜(炒黑)甘草槟榔白术(生炒)人参(各八分)肉桂川椒(各六分)水一钟。乌梅三个煎服。

  逐痰汤治寒痰发厥。

  广橘红(二钱)半夏甘草(各一钱二分)大附子川贝母(各一钱)水二钟。加竹沥姜汁煎服。

  四逆汤治阴厥。与阴极似阳。(方见伤寒门)祛暑汤治暑厥。气升不省人事。

  香薷浓朴(姜汁炒)白扁豆(各一钱炒)沉香(二钱)川黄连(酒炒)陈皮桔梗(各一钱二分)水二钟。加灯心三十茎。煎七分服。

  乌药顺气散治气逆厥。(方见中风门)镇邪饮治尸厥如神。先以酥合丸灌醒。再服此方。

  紫朴胆星苍术广木香橘红(各一钱)甘草辰砂(各三分)水二钟。加姜汁半盏。酒一盏同煎服。

  HT症门

  门

  活人云。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大抵之为病。因风湿二气袭于太阳之经。亦有轻重之分。其风胜气者为刚。风性刚急故也。湿气胜者为柔。湿性柔和故也。外有诸虚之候。

  表虚不能任风寒。亦能成。是以或产后。或金疮。或跌仆扑伤。痈疽溃脓之后。一切去血过多之证。皆能成此疾也。是乃虚为本。而风为标耳。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侯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丹溪云。此症甚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恐反燥其余。血而致不可救也。宜补药兼降痰火。如参芎归竹沥之类。然而刚柔之。不可不辨也。如太阳发热无汗恶寒。脉弦长。头急胸满。口噤手足挛急切牙。甚则搐搦筋头强直。

  角弓反张。此为刚。太阳微热多汗。不恶寒。脉迟涩弦纫。四肢不收。时之搐搦。开目含口。此为柔也。

  HT症门

  门

  太阳病发其脉沉而细者为。

  HT症门

  门

  葛根汤治刚。

  干葛(四钱)麻黄(三钱)桂枝甘草羌活(各二钱)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桂附汤治柔。

  官桂大附子防风黄芩川芎防己甘草玄参(各一钱)生姜三片。煎熟热服。

  八味顺气散治七情。

  陈皮青皮(炒)白茯苓(去皮)乌药(各一钱五分)人参白术(土炒)白芷(各一钱)甘草(三分)水二钟。加黑枣二枚。煎熟热服。

  益元汤治去血过多。

  当归生地人参黄(各一钱)川芎白术丹皮(各一钱五分)水二钟枣二枚煎服。

  祛风逐痰汤治痰挟风。

  半夏曲枳实(炒)橘红(各一钱五分)桔梗(炒)胆南星明天麻(湿纸包煨)防风薄荷(各一钱)全蝎(七枚洗净)水二钟。加竹沥半酒杯。姜汁十茶匙。

  抑火汤治火。

  川黄连(酒炒)当归(酒洗)白芍(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炒各一钱五分)知母(盐水炒)枳壳(麸炒)甘草玄明粉(各一钱)水二钟。加灯心三十茎。童便半酒杯。

  麻木门

  (附脱阳)人皆以麻木为一病而不知麻与木固自有不同也。所谓麻者。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杂沸。按之不止。搔之愈甚者是也。所谓木者。非痒非痛。自己之肌肉。如他人之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觉者是也。麻如木之乱。故名曰麻木。如木之浓。故名曰木。麻犹知痛痒。而木则全无觉矣。然求其痛之所属将何以断之。盖麻有久暂。木有久暂。临时之麻者。或因坐卧不得其所四体相压阻节。荣卫血行既迟。而气亦未至故也。然麻或太甚。亦有似于木焉。临时之木者。亦因坐卧不得其所。四体重压又着寒气一时不曾护持。而荣卫不相联属。血已不行。而气久不至。故也。然木或还醒。亦有似于麻焉。此其临时之麻木。虽因气血不足。而有未足为病惟久麻久木者。斯为病耳。

  盖经年累月无一日而不麻者。麻之久者也。麻之久者。非坐卧不稳所致。必其内气虚甚。风痰辏为患。不能作麻。以其挟于风邪。痰为风之所嘘。如风吹波浪。自腾沸而去。肌肉之中已为风痰所处。阴阳二气失其营运之柄。安得而不麻乎。

  经年累月无一日而不木者。木之久者也。亦非坐卧不稳所致。乃是死血凝滞于内。外挟风寒又因阳气虚败。不能运动而肉已死。若与我不相干。此其所以木也。人之一身。皆气血所养。气血行迟。即能成病。况其不行乎。此久麻久木所以可畏也。然麻木之处。小犹可治之。

  若半体一肢。甚难救疗。医者知此。则人之死生。病之轻重。了然于胸中。而用药之妙。尤在善处。其可以执法乎。使暂麻暂木而用重剂。则损其真元。久麻久木而用轻剂。则不能取效。审而治之可也。

  麻木门

  脉云

  脉浮而濡属气血虚。脉浮而缓属湿。脉浮而紧属寒。脉涩而芤属死血。脉紧而滑属湿痰

  麻木门

  立方

  人参调元汤治一身麻木。四肢倦忌。

  人参沙参黄(各二钱)甘草(五分)肉苁蓉白芍川芎(各一钱)北五味(二十七粒)水煎温服。

  舒气活络丸治男妇七情所感。气血不行。手足顽麻。

  当归(酒洗)白芍(酒炒)沉香(忌见火)香附(醋制各二两)桂枝(八钱)川芎牛膝乌药苍术(炒)薏苡仁(炒)生地(忌铁器)柴胡丹皮(炒)桑寄生(各二两五钱)甘草防己茯神(各一两)大附子(一个童便黄连制)上为末。老姜四两捣汁。加水法为丸。每服空心服三钱。白滚汤下。

  大法麻木之属。虽有风痰死血之分。然治疗之药。皆当以热药为引导。如生姜。附子。

  官桂川乌之类。以引经药引至各经。如手臂用桑条。股足用牛膝。威灵仙之类。以行气药通其气。如乌药。木香。枳壳。青皮之类。以通窍药开其经络。如木通。穿山甲。牙皂之类。有痰则去痰。有风则去风。有血则行血。此其总纲也。

  久麻者。皆气虚。为风痰所辏也。然系气虚。亦不暇补其气。先补其气。则风无能而自散。

  痰无能而自去矣。宜以生姜为引导。枳壳以开气。半夏南星以逐痰。防风羌活荆芥以散风。

  牙皂木通以通经络。手臂用桑条。股足用牛膝以引经。待其病减。然后用参。白术。茯苓。

  甘草之类可也。

  久木者。皆阳气不运。死血滞凝。外挟风寒所致也。宜以附子官桂之类。以为引导。木香之类。以开其气。穿山甲木通牙皂之类。以通经络。当归桃仁蓬术红花阿魏之类。以消其血。

  因其病之所在。以引经药引之。加桑条牛膝之类。待其病减。以八物汤补其血可也。背上麻木。以羌活为引经。胸前麻木。以桔梗为引经。风用风药。痰用痰药。皆以开气为主。而此三处惟以生姜为引导。而附子之类不必用也。

  遍身肌肤大麻痒。淫淫然如虫行者风也。宜以僵蚕为君。羌活防风为佐。乌药以匀气。

  木通以开经。生姜为引导。益木通能行十二经络。乌药能匀一身之气。生姜能开一身之腠理。羌活防风能去一身之风。而僵蚕一味专治如虫行者。之圣药也。至于加减轻重之间。则存乎其人耳。而岂吾之所能备述者乎。

  麻木门

  附脱阳

  大吐大泻。或房欲过度。大耗真元。阳气既去。阴血不能固守。亦随而脱去也。如丈夫交媾过度。脱在妇人身上须妇人紧紧抱住。用气嘘入口内。少顷自省。若就放开必死。

  回阳汤大附子(三钱)人参(二钱)白术干姜(各一钱)广木香(一钱五分)水煎热服。

  蒸脐法葱叶一大把。以线扎紧。两面切平。半寸浓。内用麝香三分掺入葱内。外加艾圆灸之以蒸热气入腹神妙。

  熨气海穴(在脐下)食盐一斤炒热。先慰气海。再服回阳汤。

  中暑门

  (附注夏)暑者夏月炎蒸之气也。丙丁当权。祝融用事。炎威酷烈。铄石流金。柔脆之躯。不堪燔灸。

  而中暑之病有不免矣。病之初起。身热自汗。口渴面垢而已。其余杂症皆后传变。然昔人有中热。中暑之分。岂暑之外别有所谓热耶。盖暑与热本无所异。而人感之则有异耳。富贵之人。避暑于凉亭水阁之中。修竹绕栏而成荫。清泉漱玉而生寒。偃簟以取凉。挥羽扇以祛热。浮瓜沉李以消渴。鲜菱脆藕以解烦。自谓可以无暑矣。不知富贵必生骄奢。骄奢必生淫欲元气日消。肌里必疏。坐谈之顷。卒然为暑风所伤。邪气直入。霎时昏迷不知人。此所谓静而得之为中暑是也。贫穷劳苦之人。竭力于亩亩而汗血成浆。驱驰于道途。而咽喉似炙。

  赤日方为魃。而清风不来。热地已成炉。而寒泉难觅。精神疲而欲绝。筋力困而不知。卒然倾仆不省人事。此所谓动而得之为中热是也。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颊达于心胞络。以火从火。故古法当暑取冷水灌溉勿咽。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入肾则消渴。中暑归心。神昏卒倒。此症之重者。缓则为伤浅。急则为冒深。又为伏暑又何以辨之。盖伤暑在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冒暑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症。但暑气病多不身痛。间有痛者。或为热浴水湿相搏耳。又有暑风厥。手足搐搦为风。手足逆冷为厥。治此病者。当视其所处贫富。所为劳逸。所禀虚实。所感轻重。而斟酌用药。斯得之矣。

  中暑门

  脉云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举要曰。热伤于气。所以脉虚弦洪芤迟体状无余。

  中暑门

  立方

  祛暑神秘丹治夏月中暑。率倒不省人事。一丸立愈。

  青蒿(净末一斤)白梅乌梅生姜(各四两)生姜皮(一两)沙糖(十两)上为末。共捣为丸。如龙眼肉大。每服一丸。井水调下。

  解急方法中热在络。昏迷不知人事。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凉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于脐上拨开作窍。令人尿于其中。急求生姜。或蒜嚼烂。以热汤或童便灌下。外用布蘸热汤慰气海立醒。醒后切勿饮冷水。饮之即死。

  香薷饮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元气久亏。好食生冷。或卧湿地。当风取凉。中暑等症。

  香薷(五钱)浓朴(二钱姜汁炒)白扁豆(一钱五分炒)上为一剂。水煎候冷。不拘时服。中暑后伤风。搐搦不省人事。加黄连。羌活。伏暑头痛。小便涩浊加茵陈。车前子。霍乱吐利。加藿香。木瓜。生姜。

  脏腑积热便血。加枳壳。黄连。赤芍。乌梅。小便有血。加麦。小蓟。车前子。壮热大渴。或五心烦热。加麦门冬。淡竹叶。茅根。灯草。香港脚作痛。行步艰难。加木瓜。羌活。陈皮。苍术。枳壳。半夏。中风。加防风。羌活。手足搐搦。加羌活。白芷。挟痰。加南星。

  半夏。腹痛小便赤。加枳壳。木通。甘草。单只腹痛。加黄连。枳壳。赤芍。莪术。

  清暑益气汤治夏月暑热蒸入。不思饮食。四肢乏力。神思困。小便赤涩。大便作泻。时时作渴。胸膈饱闷。

  人参白术(土炒)黄(各一钱蜜炙)北五味(二十一粒)当归麦门冬(去心)甘草干葛青皮(炒)神曲(炒)泽泻(各一钱二分)黄柏(酒炒)陈皮苍术升麻(各八分)水二钟。煎七分。温服。

  生脉散夏月以此代茶。能生津液。益气和中。

  人参(一钱)麦门冬(二钱去心)北五味(二十一粒)水煎当茶饮之。

  清暑十全汤治伤暑。头目昏重。潮热烦闷。多渴呕吐。身体倦怠。并一切伏暑。暑疟神效。香薷木瓜苏叶浓朴(各一钱二分)人参甘草白茯苓白术白扁豆半夏白芍(各一钱)水二钟。煎七分。不拘时服。

  清暑六和汤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往来。痰喘咳嗽。肢体浮肿。嗜卧昏倦。

  小便赤色。并冒暑。中酒。

  人参杏仁(去皮心)浓朴(姜汁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钱)香薷白扁豆(炒)砂仁(炒)半夏(姜矾制)藿香(各一钱五分)甘草木瓜(各八分)加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桂苓甘露饮治伏暑饮水过多。肚腹膨胀霍乱吐泻。

  泽泻猪苓(各一钱二分)寒水石(二钱)桂枝(八分)苍术滑石甘草(各一钱)水煎温服。

  消毒饮治暑毒入内。心中烦躁。睡卧不宁。精神恍惚。

  香薷川黄连远志肉(各一钱)石膏麦门冬(各一钱二分)北五味(二十一粒)生甘草茯神(各八分)水二钟。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辰砂益元散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睡不安稳。此药清心火。除胃脘热。

  滑石(六两飞净)甘草(一两去皮静)辰砂(一两研极细)上共为细末。每二钱。灯心汤调下。

  冷香饮子治虚人中暑。烦渴身倦燥甚服凉药不效者。

  大附子(二钱)橘红(一钱五分)甘草草果(各一钱)水三钟。加姜五片。煎八分。热服。

  辰砂五苓散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疼。霍乱吐泻。小便短少。心神恍惚。

  白茯苓(去皮)泽泻(去毛)猪苓(各二钱)白术(一钱二分土炒)官桂(一钱)辰砂(八分研极细)水二钟。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中暑门

  附注夏

  每遇春末夏初。便觉头疼脚酸。神思困倦。饮食减少。四肢消瘦。软弱乏力。

  补中固元汤治注夏一切等症。

  人参黄白术甘草(各一钱)生地(二钱)当归陈皮(各八分)枣二枚。煎八分。临卧服。

  又方治汗不时出。发热恶寒。四肢无力作渴。

  石膏(二钱熟)知母(盐水炒)人参甘草陈皮玄参(各一钱五分)加浮小麦八分。煎服。

  中湿门

  (附痿症)湿者天地郁蒸之气也。方其升腾于上。气犹笼结而未开。虽寒天值之。亦觉其温暖。此湿气之热者也。及其布护于下。气将流演而舒散。虽暑月值之。亦觉其清凉。此湿气之寒者也。湿气之热者。多中于气虚之人。则发而为湿热之症。头面如裹而四肢浮肿身体沉重。而转侧不便者是也。湿气之寒者多中于血虚之人。则发而为寒湿之症。四肢酸疼而关节不利。筋脉拘挛而行履重滞者是也。其有不因郁蒸之气而得者。必其冒雨而行。涉水而走。或露卧以取凉。或汗衣而不解。渐渍于肌肉之中。渗入于骨髓之内。流溢于脾胃之间。牢缠于腰肾之处。则肌内冷而骨髓痛。脾胃薄而腰肾疼。挟于风痰。则麻而不仁。兼乎死血。则木而不觉。动乎火邪。则肿痛而难忍。随其所感而病斯痼焉。其有不因冒雨涉水等而得者。必其内伤生冷酒面之类。多肚腹肿胀。医者审其湿之或寒或热。或虚或壮。病之在上在下。感之在外在内。因其病而药之。庶乎其得之矣。

  中湿门

  脉云

  中湿之脉。沉缓微细。兼风者浮。兼寒者涩。兼热者滑数。兼痛者洪而浮缓。湿在表浮而缓。湿在里沉而微。

  中湿门

  立方

  渗湿汤治湿伤脾胃。下部虚肿。大便泄泻。小便不利。

  丁香苍术白术姜黄茯苓甘草陈皮(各等分)枣二枚。姜三片。煎八分服。

  清燥汤治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致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腰下痿软。瘫痪不能举动。行步不正。此方主之。

  茯苓(去皮)苍术(米泔浸炒)泽泻猪苓人参(各一钱)神曲(炒)当归黄(蜜炙)橘红(各八分)升麻黄柏(酒炒)柴胡白术(土炒)甘草生地麦门冬(各七分去心)北五味(九粒)枣二枚。煎八分服。

  肾着汤治肾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云术茯苓(各二钱)干姜(一钱五分)甘草(五分)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防己黄汤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

  防己(二钱五分)白术黄(各二钱)甘草(八分)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服。

  独活寄生汤治肾气虚弱。坐卧湿地。或当风取凉。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行步艰难。并治白虎历节风。

  白芍(酒炒)独活当归(各一两)桑寄生(二两)熟地(酒煮)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杜仲(盐水炒)秦艽(各五钱)防风牛膝细辛桂心(各四钱)甘草(一钱炒)上锉一剂。加生姜煎熟。作数次服。

  柏术四制丸滋阴抑火。开胃进食。能除周身之湿。

  川黄柏(去皮四斤酥炙一斤人乳浸一斤童便浸一斤盐水浸一斤)茅山苍术(括去皮二斤川椒炒八两破故纸炒八两五味子炒八两当归炒八两)拣去同炒之药只用苍术黄柏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生附汤治湿溜下部。两足无力。步履艰难。腰膝疼痛等症。

  大附子苍术香附白术(各一钱)甘草(三分)干姜(五分)杜仲牛膝茯苓浓朴(各八分)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服。

  当归拈痛散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流注足胫。痛不可忍者。口干壮热。

  两足湿毒疮痛痒。

  当归防风黄(各一钱)甘草(五分)黄柏玄参人参茯苓白术苍术(各八分)干葛升麻知母茵陈羌活(各六分)水二钟。煎八分服。

  清热泻湿汤治湿攻注四肢。周身发肿。面色痿黄。小便不利。

  茯苓黄连车前子(各一钱二分)木通猪苓滑石苍术(各一钱)石苇山药黄柏(各八分)灯心三十茎煎八分空心服。

  中湿门

  附痿症

  四肢软弱。身体重滞。经年不能起床。而饮食如故不痛不酸。有似乎湿而实非湿。乃肺经受热。其叶焦垂。不能统摄一身之气。故成痿疾。

  中湿门

  附痿症

  举要曰。尺脉虚弱缓涩而紧。洪大者不治。

  中湿门

  附痿症

  润肺扶气汤治痿症。肺枯气弱。

  茯苓人参白术甘草麦门冬黄芩(各一钱)桔梗百合薏苡仁(各八分)北五味(九粒)当归生地(各一钱二分)水煎加藕汁半钟。食后服。

  又方治火炙肺枯。不能统摄。

  山栀仁(炒黑)栝蒌仁(去油)当归(酒洗)生地百部(各一钱五分)紫河车(二钱)天门冬(去心)陈皮桔梗(蜜炒)人参沙参(各一钱)枣二枚。灯心三十茎。食后服。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作品相关共1章·本卷共1462
正文共6章·本卷共137666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