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长沙药解
卷四
作者:清·黄元御  |  字数:17065  |  更新时间:2022-12-22 16:14:38

  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黄芪。治虚劳里急,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缘土湿木郁,两气壅塞,而生痞满,茯苓泻湿,满自消也。

  《伤寒》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二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又复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吐下泻其脏中之阳,风木动于脏,而气上冲胸膈,复汗以泻其经中之阳,风木动于经,则身体振摇,缘水泛土湿,而木气郁动也。桂枝疏木而达郁,术、甘、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真武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芍药二1两,生姜三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2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以水泛土湿,风木郁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贼土,脾陷胃逆,故腹痛呕利。营血寒涩,不能行经络而充肢节,故四肢沉重疼痛。

  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泻湿也。治太阳中风,服大青龙汤,汗后亡阳,手足厥逆,筋惕肉瞤者,以阳亡土败,寒水大发,风木失温,郁动不宁,故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动。芍药敛风木之摇荡,苓、术、附子,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

  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发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以汗后亡阳,水寒土湿,风木郁动,身体战摇。芍药清风木之振撼,苓、术、附子,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

  苓桂甘枣3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治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风木郁动,是生振悸。心下悸者,枝叶之不宁,脐下悸者,根本之不安,脐下振悸,根本撼摇,则奔豚作矣。因于水旺土崩,而根本失培也。甘、枣补脾精以滋风木,桂枝达木郁而安动摇,茯苓泻水而燥土也。

  《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水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悸者,加茯苓二两。《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盖悸者,木也,所以致木之悸者,水也。缓则悸于心下,急则悸于脐间。脐下之悸,用桂枝以疏木,心下之悸,用茯苓以泻水,缓急之不同故也。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干姜一两,附子一两。治汗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以汗下亡阳,土败水发,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参、甘、姜、附,温补火土,茯苓泻其水邪也。

  火位于上,水位于下,水寒而下润,火热而上炎。人之生也,火水必交,交则火胎于坎而水不寒,水孕于离而火不炎。水火相交,爰生湿气,土位在中,是以性湿。火燥水湿,自然之性。土生于火,而土之湿气,实化于水。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己土左旋,坎阳东升而化火,戊土右转,离阴西降而化水。水火互根,寒热交济,则胃不偏燥而脾不偏湿,阴阳和平,是以无病。

  1二,伤寒论上为三两。

  2腹,原作肠",形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伤寒悬解卷十一》、《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下文故腹痛吐利"改。

  3枣,原作草",诸本均同,音近之误,据《伤寒悬解卷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长沙药解卷四猪苓

  物不能有盛而无衰,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水不胜火,则湿不胜燥,然丁癸同宫,丁火不能敌癸水之寒,戊己并列,而戊土何能敌己土之湿。人之衰也,火消而水长,燥减而湿增,其大凡也。

  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自此以往,阳火渐亏,阴水渐盛。火复而土生则人存,水盛而土崩则人亡,是以仲景垂教,以少阴之负趺阳者为顺。土胜为顺,水胜为逆,古之圣人,燥土而制水,后之庸工,滋水而伐土,上智之与下愚,何其相远也。

  土燥之病,伤寒惟阳明有之,而湿居其半,他经已不少睹1,内伤杂病之中,那复有此!

  后世庸工,开滋阴补水之门,而医如萧斧2,人若朝菌3矣。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利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中风颠狂,惊悸遗精,反胃噎膈,泄秽吞酸,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痛,伤风齁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究其根原,悉缘土湿。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之功,信非过也。

  庸工用乳制,最缪不通。

  猪苓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开汗孔而泻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

  《伤寒》猪苓汤,猪苓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阿胶一两。治阳明伤寒,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阳明之证,有燥有湿,阳明旺而太阴虚,则燥胜其湿,太阴旺而阳明虚,则湿胜其燥。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则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肺津伤

  耗,则渴欲饮水。风气飘扬,而表寒未解,则脉浮发热。猪、茯、滑、泽,燥己土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清风也。治少阳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以水旺土湿,风木郁陷,下克己土,疏泄不藏则为利,风燥亡津则为渴。乙木陷而甲木逆,上克戊土,浊气逆冲,则为咳呕,相火上炎,则心烦不得眠睡。猪、茯、泽、滑,渗癸水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清风也。

  《金匮》猪苓散,猪苓,泽泻、白术等分。为散。治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者。痰饮内阻,多见渴证,而投以新水,益复难容,故随饮而即吐。呕伤津液,应当作渴,而水停心下,则反不渴,,是以先渴而即呕者,必有支饮。若饮在膈上,吐后而思饮者,是饮去而津伤,为欲解也。此当急与之水,以救其渴。但其平日阳衰土湿,而后饮停膈上,宿水方去,又得新水,而土湿如前,不能蒸水化气,则新水又停矣,是当泻湿而生津。泽、苓泻水而去湿,白术燥土而生津也。

  1不少睹,不,反语词,不少睹,言很少见也。

  2萧斧,《说文解字系传》:萧斧,芟艾之斧也。"引申为消划之斧。

  3朝菌,菌类植物,朝生暮死。借喻生命极短。《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泽泻长沙药解卷四

  猪苓渗利泻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之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去皮用。

  泽泻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膈噎反胃俱效。

  《金匮》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

  泽泻咸寒渗利,走水府而开闭癃,较之二苓淡渗,更为迅速。五苓、八味、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诸方皆用之,取其下达之速,善决水窦,以泻土湿也。

  葵子

  味甘,微寒,性滑,入足太阳膀胱经。滑窍而开癃闭,利水而泻膀胱。

  《金匮》葵子茯苓散,葵子一升,茯苓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以阳衰土湿,乙木下郁,不能行水,故身重而小便不利。木郁阳陷,是以恶寒。停水瘀阻,阳气浮荡,不能下根,故起则头眩。葵子滑窍而利水,茯苓泻满

  而渗湿。

  妊娠胎气胀满,脾胃不运,积水郁遏,破难疏决。葵子寒滑通利,善于开窍而行水,以茯苓泻其满,葵子滑其窍,满消而窍利,然后奔注而下。长于滑胎通乳。消散初起奶痈,以其泻湿燥土,滑利经脉之壅塞也。

  瞿麦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泻热而清膀胱。

  《金匮》栝蒌瞿麦丸方在栝蒌。用之,治内有水气,渴而小便不利者,以其通水道而利小便也。又能行血。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以清湿热而破血积也。

  瞿麦渗利疏通,善行血梗而达木郁,木达而疏泄之令畅,故长于利水。其诸主治,清血淋,通经闭,决痈脓,落胎妊,破血块,消骨鲠,出竹刺,拔箭镞,皆其疏决开宕1之力也。

  蒲灰

  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开膀胱之闭,泻皮肤之水。

  《金匮》蒲灰散,蒲灰半斤,滑石二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治小便不利。以水泛土湿,木郁生热,不能行水。热传己土,而入膀胱,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蒲灰咸寒而开闭涩,滑石淡渗而泻湿热也。

  蒲灰咸寒,直走膀胱,而清热涩,利水至捷。

  通草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伤寒》当归四逆汤方在当归。用之,治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以其通经络而开结涩也。

  通草疏利壅塞,开通隧道,善下乳汁,而通月水。故能治经络结涩,性尤长于泻水。其诸主治,通经闭,下乳汁,疗黄疸,消水肿,开淋涩,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石韦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利水开癃。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泻水而消瘀也。

  石韦清肺除烦,利水泻湿,专治淋涩之证,并疗崩漏金疮,发背痈肿。

  茵陈蒿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伤寒》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治太阴病,身黄腹满,小便不利者。以己土湿陷,木郁热生,湿2热传于膀胱,水窍不开,淫溢经络,郁蒸而发黄色者。茵陈

  1宕,《正字通》:宕,与荡通。"荡",汤也。《释名释言语》:荡,排荡去秽垢也。"

  2湿,原作温",据蜀本、集成本、上文己土湿陷,木郁热生"改。

  连翘长沙药解卷四

  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泻热而消瘀也。

  《金匮》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治病黄疸,茵陈行经而泻泻湿,五苓利水而开癃也。

  茵陈通达经络,渗泄膀胱,性专去湿,故治发黄,并浴疮疥瘙痒之疾。

  连翘味苦,性凉,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清丁火而退热,利壬水而泻湿。

  《伤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斤,杏仁四十枚,连翘二两,赤小豆一升。治太阴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太阴湿旺,胃土贼于甲木,肺金刑于相火,木火郁遏,湿化为热,则发黄色。缘肺热则水道不利,湿无泄路,木主五色,入土而化黄也。甘、枣、生姜,补土和中,麻黄泻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小豆,泻湿热而利水也。

  连翘清心泻火,利水开癃,善除瘀热之证,尤能行血通经,凉营散结,疗痈疽瘿疬之病,擅消肿排脓之长。

  泽漆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专行水饮,善止咳嗽。

  《金匮》泽漆汤,泽漆三升,半夏半升,白前五两,紫参五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生姜五两。治咳而脉沉者。火浮水沉,自然之性,其脉见沉,是有里水。水邪阻格,肺气不降,金受火刑,是以作咳。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生姜、半夏,降逆而驱浊,紫参、白前,清金而破壅,桂枝、黄芩,疏木而泻火,泽漆行其水积也。

  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泻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

  入药用长流水煎。

  赤小豆

  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热,止血而消痈肿。

  《金匮》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当归十两。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狐惑脓成,脉数心烦,默默欲卧,目赤眦青,汗出能食。以湿旺木郁,郁而生热,湿热淫蒸,肉腐脓化。赤小豆利水而泻湿热,当归养血而排脓秽也。又治先血后便者。以土湿木遏,郁而生风,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先者,是缘肝血之陷漏,其来近也。赤小豆利水而泻湿热,当归养血而清风木也。

  《伤寒》瓜蒂散方在瓜蒂。用之,治胸有寒瘀,心中痞硬,气冲咽喉,以其涤胸中之湿淫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在连翘。用之,治太阴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其泻经络之湿邪也。

  赤小豆利水泻湿,行郁退热,安胎下乳,善治一切痈肿,及诸下血之病。

  浸令毛出,曝干用。

  防己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泻经络之湿邪,逐脏腑之水气。

  《金匮》防己黄芪汤1,防己一两,黄芪一两,甘草五钱,白术七钱五分,生姜四两,大枣三枚。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一下如冰,上下绕被,温令微汗,差。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以汗出当风,开其皮毛,汗液郁遏,不得外泄,浸淫经络,是谓风湿。病在经络,是以脉浮。湿性沉着,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术、甘燥土而补中,黄芪益卫以发表,防己泻腠理之湿邪也。

  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茯苓六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治皮水卫病,四肢肿者。水在皮肤,是谓皮水。四肢秉气于脾胃,缘土旺于四季也,水邪侮土,不能行气于四肢,故四肢做肿,聂聂动摇。甘草补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防己、茯苓,泻皮肤之水也。

  己椒苈黄丸,防己一两,椒目一两,葶苈一两,大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一丸,日三服2。治肠间有水气,腹满,口舌干燥者。水在肠间,阻遏中气,升降不行,是以腹满。防己、椒目,泻湿而行水,葶苈、大黄,浚流而决壅也。

  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3,人参四两,桂枝二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者。以土湿胃逆,不能行水,故饮食停于胸膈。胃逆而阻胆经之降路,故心下痞坚。胃逆而阻肺气之降路,故胸中喘满。人参、桂枝,补中而疏木,防己、石膏,泻

  水而清金也。

  汉防己泻经络之湿淫,木防己泻脏腑之水邪。凡痰饮内停,湿邪外郁,皮肤黑黄,膀胱热涩,手足挛急,关节肿痛之证,悉宜防己。

  1防己黄芪汤,原作黄芪防己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改。

  2服,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补。

  3如鸡子大,诸本均同,《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均作如鸡子大十二枚"。

  海藻长沙药解卷四

  海藻

  味咸,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痰,软坚而消痞。

  《伤寒》牡蛎泽泻散1方在牡蛎。用之,治大病差后,从腰一下有水气者,以其利水而清热涩也。

  海藻咸寒下行,走膀胱而通水道,善疗奔豚脚气,气鼓水胀之疾。而软坚化痞,尤为擅长,且凡瘿瘤瘰疬,溃疝癥瘕,一切痈肿坚顽之病皆医。

  商陆根味苦、辛、酸,入足太阳膀胱经。专泻水饮,善消肿胀。

  《伤寒》牡蛎泽泻散2,方在牡蛎。用之治大病差后,从腰一下有水气者,以其泻水而开闭癃也。

  商陆根酸苦涌泻,专于利水,功力迅急,与芫、遂、大戟相同,得水更烈。善治水气肿胀之病,神效非常,兼疗痈肿痃癖诸证。

  赤者大毒,用白者。鲜根捣汁,服后勿饮水。

  葶苈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破滞气而定喘,泻停水而宁嗽。

  《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治支饮,喘不得息。饮阻肺津下降之路,肺气壅碍,喘不得息。大枣补脾精而保中气,葶苈泻肺壅而决支饮也。又治肺痈,喘不得卧者。以土湿胃逆,浊气痞塞,腐败瘀蒸,化而为脓。肺气阻格,喘不得卧。大枣补脾精而保中气,葶苈破肺壅而排脓秽也。

  《伤寒》大陷胸丸方在大黄。用之,治太阳结胸,以其开痹塞而泻痰饮也。

  葶苈苦寒迅利,行气泻水,决壅塞而排痰饮,破凝瘀而通经脉。凡停痰宿水、嗽喘肿胀之病,甚奏奇功。月闭经阻,夜热毛蒸之疾,亦有捷效。

  1《伤寒》牡蛎泽泻散,原作《金匮》牡蛎泽泻散",诸本均同。此方《金匮要略》、《金匮悬解》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据改。

  2《伤寒》牡蛎泽泻散,原作《金匮》牡蛎泽泻散",诸本均同。此方《金匮要略》、《金匮悬解》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据改。

  长沙药解卷四芫花

  芫花

  味苦、辛,入足太阳膀胱经。性专泻水,力能止利。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水旺土湿则利作,芫花泻水而止利也。

  《金匮》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以其破壅塞而泻饮也。

  芫花破气泻水,逐饮涤痰,止喘嗽而化疝瘕,消痈肿而平疮疥,善杀虫鱼,妙枯瘤痔,牙痛、头秃之病,皆有奇功。

  甘遂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善泻积水,能驱宿物。

  《金匮》甘遂半夏汤,甘遂大者二枚,半夏十二枚,芍药五枚,甘草指大一枚。水二升,煮半升,入蜜半升,煎八合,顿服。治留饮欲去,心下坚满,脉伏,自利反快者。心下坚满,脉气沉伏,是有留饮。忽而自利反快,是水饮下行,渍于肠胃也。甘遂、半夏,泻水而涤饮,甘草、芍药,培土而泻木,蜂蜜滑大肠而行水也。

  《伤寒》大陷胸汤方在大黄。用之治结胸热实,烦躁懊憹者。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大黄甘遂汤方在大黄。用之治水与血结在血室者。皆以其破壅而泻痰饮也。

  甘遂苦寒迅利,专决积水,凡宿痰留饮、经腑停瘀、皮肤肿胀、便尿阻涩之证,一泻而下。其力甚捷,并下癥瘕积聚、一切陈郁之物。

  大戟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饮之停留,通经脉之瘀涩。

  《金匮》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以其破结而驱饮也。

  大戟破气泻水,兼化老血癥瘀,通经脉结闭,散颈腋痈肿,洗脚气肿痛之病,胥有捷效。

  滑石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

  《金匮》滑石白鱼散,滑石一斤,白鱼一斤,乱发一斤。为散,饮服方寸匕。治小便不利。以膀胱湿热,水道不通。滑石渗湿而泻热,白鱼、发灰,利水而开癃也。

  滑石代赭汤,滑石三两,代赭石如鸡子大,百合七枚。治百合病,下后者。下伤中气,湿动胃逆,肺郁生热。滑石利水而泻湿,百合、代赭,清金而降逆也。

  《伤寒》猪苓汤方在茯苓。用之治脉浮发热者,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以其渗膀胱而泻湿热也。《金匮》蒲灰散方在蒲灰。用之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满者,以其泻经络之水也。治小便不利者,以其泻膀胱之湿也。百合滑石散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病,变发热者,以其利水而泻湿也。

  滑石甘寒,渗泻水湿,滑窍隧而开凝郁,清膀胱而通淋涩,善治黄疸,水肿,前阴闭癃之证。

  戎盐

  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而泻热,开癃闭而利水。

  《金匮》茯苓戎盐汤,茯苓半斤,戎盐弹丸大,白术二两。治小便不利。以其土湿则水道不利,茯苓燥土而泻湿,戎盐利水而泻热也。

  戎盐咸寒之性,直走膀胱,而清痰热,长于利水。其诸主治,能止吐血尿血,齿舌诸血,以咸走血而清清降也。

  味咸而甘,入药殊胜,食盐之苦1,即青盐也。

  硝石

  味咸、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足太阴脾经。清己土而退热,利壬水而泻湿。

  《金匮》硝矾散,硝石、矾石等分。为散,大麦粥汁合服方寸匕。病从大小便去,大便黑,小便黄。治女劳黑疸,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足下热,膀胱急,少腹满,其腹如水状,身尽黄,额上黑,因作黑疸,大便黑,时溏。以女劳泻其肾阳,久而水寒土湿,乙木遏陷,郁生下热,攻逼己土,己土受之,湿亦化热,以其湿热传于膀胱,而木郁不能疏泄,故小便黄涩而不利。一感风邪,泻其卫气,卫气愈泻而愈敛,皮毛遂闭,膀胱瘀热,下不能泄而表不能达,因而淫溢经络,熏蒸肌肤,而发黄色。乙木陷于壬水,积郁莫散,则少腹胀满而膀胱迫急。日晡土旺

  1苦,即大咸。《尔雅释言》:苦,咸苦也。"

  长沙药解卷四芒硝

  之时,湿盛热发而木郁阳陷,故足下常热而身反恶寒。太阳膀胱之经,自目之内眦上额交颠,经气上逆,故额见黑色。久而土负水胜,黄化而黑,因成黑疸。谷渣不从土化,而从水化,因而大便亦黑。水从脾胃而侮土,则大便黑。土传膀胱而克水,则小便黄。总之,皆由于木邪,以肝主五色,入肾为黑,入脾为黄也。硝石咸苦,清热瘀而泻木,矾石酸涩,收湿淫而泻水也。

  水中土木之郁,泻于小便,故其色黄,土中水木之郁,泻于大便,故其色黑。黑疸水陆瘀涩,隧路梗阻,硝石咸寒之性,直达下脘,利水路而泻谷道,合之矾石涤荡郁陈,注于二便,腐败扫除,正气清通。继以补中养火之剂,垂尽之命,可以再延也。

  大黄硝石汤,方在大黄。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用之以清膀胱之湿热也。

  硝石,扫地霜熬成,在上者,锋芒细白,是谓芒硝,水底成块者,谓之硝石。其性重浊下行,善于利水泻热,消瘀化腐,故能医黄疸之疾。

  芒硝

  味咸、苦、辛,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泻火而退燔蒸,利水而通淋沥。

  《伤寒》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升降三两,芒硝六两。治少阳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伤寒之证,六日经尽当解,自能汗愈。迟者,十二日再经解矣。若十三日不解,已过再经之期,此非入脏,即是入腑,必不在经中也。其胸胁痞满,而作呕吐,是少阳经证。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是阳明腑证。以少阳之经,循胸胁而走足,经病而侵胃腑,胃腑被逼,逆而上行,阻格少阳下降之路,而其壅塞,故胸胁痞满。胃腑郁迫,故水谷莫容,而生呕利。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传于戊土,则胃腑生热。阳明以戊土而化燥金,日晡土金旺相1之时,故腑热应期,发如潮信。经腑双病,此本大柴胡证,外解其经而内下其腑,一定之法。乃已曾用丸药下过,缓不及事,而又遗其经证,是以犹见微利。宜先以小柴胡解其经病,后以柴胡而加芒硝,清其腑热。缘已服丸药,无须用大黄也。

  《金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三两,人参四两,桂枝二两,茯苓四两,芒硝三合。

  治支饮在胸,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脉沉,服木防己汤,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土湿木郁,而生下热,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泻湿,芒硝以清热也。

  《伤寒》大承气汤方在大黄。用之治阳明病,胃热便难,所以泻阳明之燥热也。大陷胸

  汤方在大黄。用之治太阳病结胸,所以泻胸膈之湿热也。《金匮》大黄牡丹皮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肠痈脓成,脉洪数者,所以泻肠中之瘀热也。

  芒硝咸苦大寒,下清血分,泻火救焚,软坚破积,利水道而通淋涩,利谷道而开结闭。

  结热瘀蒸,非此不退,宿痰老血,非此不消,寒泻之力,诸药不及。

  1旺相,得时也。《论衡命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

  赤硝长沙药解卷四

  赤硝

  味咸、苦,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软坚破积,化癖消癥.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久疟结为癥瘕,以其破瘀而消癥也。

  赤硝即朴硝之赤者,凡斥1卤之地,咸水之旁,咸气浸淫,土上生霜,有白、有赤、有黄。《本草》所谓清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性烈故也。其清热软坚,消块化积,亦同诸硝,而迅利过之。

  矾石

  味酸,涩,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善收湿淫,最化瘀浊,黑疸可消,白带能除。

  《金匮》矾石丸,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炼蜜丸,枣核大,内脏中。治妇人带下,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以干血结瘀,脏中癖硬,阻碍经脉下行之路,以致经水闭涩不利。血瘀因于木陷,木陷因于土湿,湿土遏抑,木气不达,故经水不利。木陷于水,愈郁而愈欲泄,癸水不能封蛰,精液溢流,故下白物。矾石化败血而消痞硬,收湿淫而敛精液,杏仁破其郁陷之滞气也。

  硝矾散,方在硝石。治女劳黑疸,以其燥湿而利水也。

  《千金》矾石汤2,矾石二两,浆水一斗五升,煎,浸脚气。治脚气冲心,以其燥湿也。

  矾石酸涩燥烈,最收湿气,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于上下窍隧之间,脏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实非吐下之物也。其善治痈疽者,以中气未败,痈疽外发,肉腐脓泄而新肌生长,自无余事。阳衰土湿,中气颓败,痈疽不能外发,内陷而伤腑脏,是以死也。矾石收脏腑之水湿,土燥而气达,是以愈也。

  煅枯,研细用。

  云母

  味甘,入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消痰除疟。

  《金匮》蜀漆散方在蜀漆。用之治牝疟多寒,以其泻湿而行痰也。

  疟以寒湿之邪,结于少阳之经,与淋沥之证,皆缘土湿而阳陷。云母泻湿行痰,故治牝疟而除沥。

  1斥,地咸卤曰斥。《书禹贡》:海滨广斥。"《释文》:斥谓地咸。

  2汤,原作丸",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方后语煎、浸脚气"改。

  长沙药解卷四白鱼

  白鱼

  味甘,入足太阳膀胱经。善行水道,最通淋涩。

  《金匮》滑石白鱼散方在滑石。用之治小便不利,以其利水也。

  文蛤

  味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除烦,利水泻湿。

  《伤寒》文蛤散,文蛤。为散,沸汤和服方寸匕。治太阳中风,应以汗解,反以冷水噀嚾,经热被却而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起粟,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表病不以汗解,反以冷水闭其皮毛,经热莫泻,烦躁弥增。卫郁欲发,升于汗孔,冲突皮肤,凝起如粟。烦热郁隆,意欲饮水,而热在经络,非在脏腑,则反不觉渴,湿气己土必当湿旺,若使非湿,表郁燥动,未有不渴者。文蛤除烦而泻湿也。《金匮》治渴欲饮水不止者。以湿土堙郁,乙木不得升泄,则膀胱热壅,辛金不得降敛,则胸膈烦渴,文蛤清金而泻水也。

  文蛤汤,文蛤五两,石膏五两,生姜三两,杏仁五十枚,麻黄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以水饮即吐,胃气上逆。肺金格,刑于相火,是以渴而贪饮。甘草、大枣,补土而益精。石膏、文蛤,清金而泻湿,杏、姜,破壅而降逆,麻黄发表而达郁也。

  文蛤咸寒,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是其所长。兼医痔疮鼠瘘,胸痹腰疼,鼻口疳蚀,便溺血脱之证。

  煅粉,研细用。

  鸡屎白

  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达木而舒筋。

  《金匮》鸡屎白散,鸡屎白。为散,水服方寸匕。治转筋为病,臂1脚2直,脉上下,微弦,转筋入腹。筋司于肝,水寒土湿,肝木不舒,筋脉挛缩,则病转筋。鸡屎白利水道而泻湿寒,则木达而筋舒也。

  《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1臂,原作背",诸本均同,形近音近之误,据《金匮悬解卷十八》、《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改。

  2脚,腿也。《说文》:脚,胫也。"

  猪膏长沙药解卷四

  其性神于泻水,一切淋沥黄疸之证皆医。兼能化瘀破结,善磨癥瘕而消痈肿,敷瘰疬而涂鼠瘘。

  白鸡者良,腊月收之。

  猪膏

  味甘,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滑窍行瘀。

  《金匮》猪膏发煎,猪膏半斤,乱发鸡子大三枚。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并从小便去。治诸黄。以土湿木陷,郁生下热,传于膀胱。膀胱闭癃,湿热熏蒸,随经逆上,侵于皮肤,则病黄疸。猪膏利水而清热,发灰泻湿而消瘀也。又治妇人妇人阴吹,以土湿木陷,谷道郁塞,胃中浊气,不得后泄,故自前窍,喧吹而下。猪膏利水而滑大肠,发灰泻湿而通膀胱也。

  猪膏利水滑肠,善通大小二便,治水肿带下之证。

  乱发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利水通淋,泻湿行瘀。

  《金匮》猪膏发煎。方在猪膏。用之治诸黄疸,及女子阴吹,以其泻湿而行滞也。滑石白鱼散方在滑石。用之治小便不利,以其利水而通淋也。

  发灰长于利水而善行血瘀,能止上下七窍之血,消一切痈肿,通女子经闭。童女发灰,治梦遗最神。

  烧灰存性,研细用。

  人尿

  味咸,气臊,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泻火,退热除烦。

  《伤寒》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在猪胆汁。用之治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以手足少阴,水火同居,少阴经病,水火不交,癸水下旺,丁火上炎,是以烦生。猪胆汁清相火而止呕,人尿清君火而除烦也。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1入膀胱,下从寒水化气,是以咸寒而清火,除烦而泻热。性能止血,而寒泻脾阳,不宜中虚家。

  用童子小便清白者。

  1水,据上下文义,疑为尿"字之讹。

  长沙药解卷四裈裆灰

  裈裆灰

  味苦,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泻壬水之湿寒,疗阴阳之交易。

  《伤寒》烧裈散,中裈近隐处剪烧灰,阴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男用女者,女用男者。治伤寒阴阳易病。身体重,少气,少腹满,里急,或阴中痉挛,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以伤寒之病,坎阳发泄,肌肤热蒸而阴精自寒。大病新愈,

  遽与人交,以其阴寒,传之于人。寒邪内入,直走1命门,水寒木枯,筋脉紧急。缘肝主筋,筋聚于前阴而属于关节,故阴器与膝胫皆挛。裈裆灰利水道而泻阴邪也。

  裈裆受前阴之熏染,同类相招,善引阴邪,而通小便,故治阴阳易病,兼医女劳黄疸之病。

  黄连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

  《伤寒》黄连汤,黄连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干姜2三两,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治太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以中气虚寒,木邪克土,脾陷而贼于乙木,故腹中痛,胃逆而贼于甲木,故欲呕吐。君火不降,故胸中有热。姜、甘、参、枣,

  温中而补土,桂枝达乙木而止疼,半夏降戊土而止呕,黄连清君火而泻热也。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水五升,煎二升,去滓,入胶,消化,内鸡子黄,搅,温分三服。治少阴病,心烦不得卧。少阴水火同经,水胜则火负,火胜则水负。火本不胜水,其所以胜者,火旺而土燥也。君火下蛰,则心清而善寐,君火上亢,则心烦而不得卧。缘坎水根于离阴,燥土克水,消耗心液,神宇不清,是以生烦。黄连清君火而除烦,芩、芍清相火而泻热,阿胶、鸡子黄,补脾精而滋燥土也。

  《金匮》黄连粉,黄连。研末,水调服。治浸淫疮。以土湿火升,郁生上热,湿热浸淫,结为毒疮。从口而走四肢则生,从四肢而入口则死。黄连泻湿热之浸淫也。

  《伤寒》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在大黄。治太阳伤寒,误下成痞。附子泻心汤,方在附子。治心下痞硬,恶寒汗出。甘草泻心汤,方在甘草。治心下痞硬,干呕心烦。生姜泻心汤,方在生姜。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半夏泻心汤,方在半夏。治少阳伤寒,心下痞满。葛根黄连黄芩汤,方在葛根。治中风下后,喘而汗出。干姜芩连人参汤,方在干姜。治厥阴吐下后,食入即吐。

  小陷胸汤,方在栝蒌。治小结胸,脉浮滑者。白头翁汤,方在白头翁。治厥阴下利,热渴饮水者。

  乌梅丸,方在乌梅。治厥阴蛔厥,心中疼热。皆用之,以其泻心君之火也。

  火蛰于土,土燥则火降而神清,土湿则火升而心烦。黄连苦寒,泻心火而除烦热,君火不降,湿热烦郁者宜之。土生于火火旺则土燥,火衰则土湿,凡太阴之湿,皆君火之虚也。

  1直走,原作走直",据闽本、蜀本、集成本乙转。

  2干姜,原作生姜",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改。

  朱砂长沙药解卷四

  虚而不降,则升炎而上盛。其上愈盛,其下愈虚,当其上盛之时,即其下虚之会1故仲景黄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此一定之法也。凡泻火清心之药,必用黄连,切当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寒生,上热愈甚。庸工不解,以为久服黄连,反从火化,真可笑也。

  朱砂

  味甘,微寒,入手少阴心经。善安神魂,能止惊悸。

  《金匮》赤丸,茯苓四两,半夏四两,乌头二两,洗心一两。研末,炼蜜丸,朱砂为衣,麻子大,酒下三丸。治寒气厥逆。以火虚土败,不能温水,寒水上凌,直犯心君。茯苓、乌头、泻水而逐寒邪,半夏、细辛,降逆而驱浊阴,朱砂镇心君而护宫城也。

  朱砂降摄心神,镇安浮荡,善医惊悸之证。赤丸用之,取其保护君主,以胜阴邪也。

  牡蛎

  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降胆气而消痞,敛心神而止惊。

  《伤寒》牡蛎泽泻散2,牡蛎、泽泻、海藻、蜀漆、葶苈、商陆根、栝蒌根等分。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服。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大病新瘥,汗下伤中,之3后脾阳未复,不能行水,从腰以下,渐有水气。牡蛎、栝蒌,清金而泻湿,蜀漆、海藻,排饮而消痰,泽泻、葶苈、商陆,决州都而泻积水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以其软坚而消痞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在干姜。用之治少阳伤寒,汗下后胸胁满结者,以其化结而消满也。《金匮》栝蒌牡蛎散方在栝蒌。用之治百合病,渴不差者,以其凉金而泻热也。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养妊娠胎气,以其消瘀而除烦也。

  《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4、《伤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诸方并在龙骨。皆用之,以其敛神而止惊也。

  1会,期也。《诗小毗笺》:会,犹期也。"

  2《伤寒》牡蛎泽泻散,原作《金匮》牡蛎泽泻散",诸本均同。此方《金匮要略》、《金匮悬解》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据改。

  3之,犹其也。《诗旌邱》:旌邱之葛兮,何诞之节兮。"王引之云:下之字训其,言旌邱之葛,何疏阙其节,而不相附?"

  4《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原作《伤寒》桂枝龙骨牡蛎汤",诸本均同,此方《伤寒论》、《伤寒悬解》均不载,载于《金匮悬解卷七》、《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据改。

  长沙药解卷四龙骨

  牡蛎咸寒降涩,秘精敛神,清金泻热,安神魂而保精液。凡心悸神惊、遗精盗汗之证皆医,崩中带下,便滑尿数之病俱疗。善消胸胁痞热,缘少阳之经,逆而不降,则胸胁硬满,而生瘀热,牡蛎降摄君相之火,甲木下行,经气松畅,硬满自消。一切痰血癥瘕、瘿瘤瘰疬之类,得之则化,软坚消痞,功力独绝,粉身止汗最良。

  煅粉,研细用。

  龙骨

  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二两,龙骨三两。治虚劳,失精血,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得芤动微紧虚迟者。凡芤动微紧虚迟之脉,是谓清谷亡血失精之诊,男子得之,则为失精,女子得之,则为梦交。以水寒土

  湿,风木疏泄,精血失藏故也。相火升泄,则目眩发落。风木郁陷,则少腹弦急。桂枝、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燥,甘、枣、生姜,补脾精而调中气,龙骨、牡蛎,敛精血之失亡也。

  《伤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二两。治太阳伤寒火逆,下后,因烧针烦躁者。火逆之证,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至烦躁不安。桂枝、甘草,疏木郁而培中宫,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也。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大枣二两,生姜三两,龙骨四两,蜀漆三两,牡蛎五两。治太阳伤寒,脉浮,火劫亡阳,惊狂,起卧不安者。以火逼汗多,因致阳亡。君火飞腾,神魂失根,是以惊生。浊阴上逆,迷失心宫,是以狂作。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

  加蜀漆以吐瘀浊,去芍药之泻阳气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半夏二合,人参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两半,牡蛎二两半,桂枝两半,茯苓两半,铅丹两半,大黄一两,龙骨两半。治少阳伤寒下后,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以下败里阳,胆气拔根,是以惊生。甲木逆冲,是以胸满。相火升炎,故心烦而语妄。水泛土湿,故身重而便癃。大枣、参、苓,补土而泻水,大黄、柴、桂,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1、铅丹,敛魂而镇逆也。

  龙骨蛰藏闭涩之性,保摄精神,安惊悸而敛疏泄,凡带浊遗泄,崩漏吐衄,一切失精亡血之证皆医。断鬼交,止盗汗,除多梦,敛疮口,涩肠滑,收肛脱。

  白者佳,煅,研细用。

  1牡蛎,原脱,诸本均同,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补。

  附子长沙药解卷四

  附子

  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同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伤寒》附子汤,附子二枚,茯苓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芍药二两。治少阴病,身体疼,骨节疼,手足寒,脉沉者。以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寒水侮土,脾胃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厥冷。水寒木陷,故脉沉细。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芍药清乙木之风,附子

  温癸水之寒也。《金匮》治妊娠六七月,子脏开,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以水寒木郁,陷而生风,故少腹如扇,子脏开张,阳气下陷,是以发热恶寒。脾土被克,气滞不通,是以腹痛胎胀。参、术、茯苓,培土泻湿,芍药清风木,附子温其水寒也。

  《伤寒》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焙焦,大枣十二枚。治太阳中风,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以表阳汗泄,卫虚失敛,是以汗漏水不止。木郁不能行水,是以小便不利。桂枝疏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甘、枣、生姜,补土而和中气,附子暖水以益阳根也。

  附子泻心汤,附子一枚,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治太阳伤寒,下后心下痞硬,而复恶寒汗出者。以下伤中气,升降倒行,胆胃俱逆,胃口1填塞,故心下痞硬。君相二火,离根上腾,故下寒上热。上热熏蒸,是以汗出。大黄泻胃土之逆,黄连泻心火之逆,黄芩泻胆火之

  逆,附子温癸水之寒也。

  《金匮》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升降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三枚,炮去皮脐。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不呕不渴,小便不利。以水寒土湿,木气下郁,不能疏泄水道。姜、甘、大枣,和中补土,桂枝疏乙木之郁,附子温癸水之寒也。

  《伤寒》四逆汤、方在甘草。真武汤、方在茯苓。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在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在甘草。干姜附子汤、方在干姜。大黄附子汤、方在大黄。《金匮》黄土汤、方在黄土。附子粳米汤、方在粳米。肾气丸、方在地黄。栝蒌瞿麦丸2、方在栝蒌。乌头赤石脂丸、方在乌头。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在薏苡。诸方亦皆用之,以温脾肾之寒也。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

  水寒土湿,胃气上逆则为噫,附子温胃而降逆也。

  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水寒木郁,贼伤己土则腹痛,加附子暖水而生木也。

  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水泛土湿,贼于乙木则为满,附子暖水而燥土也。

  1口,原作心",据蜀本、集成本改。

  2丸,原作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改

  长沙药解卷四附子

  《金匮》竹叶汤,方在竹叶。治产后中风,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太阳行身之背,自头下项,寒水上逆则颈项强,附子暖水而降逆也。

  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降而化水,而坎水之中,已胎阳气,阳升而化火,而离火之中,已含阴精。水根在离,故丙火下降,而化壬水,火根在坎,故癸水上升,而化丁火。癸水化火,阴升而化阳也,是以丁癸同经而手少阴以君火主令,丙火化水,阳降而化阴也,是以壬丙共气而足太阳以寒水司权。阴阳交济,水火互根,此下1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热也。

  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于下。病在上下,而实缘于中气之败。土者,水火之中气也,戊土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热,己土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胜而土湿也。火胜则土燥,则水枯而病实热,阳明承气之证是也。承气之证少,真武之证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湿易长。火衰土湿,丁火奔腾而癸水泛滥,是以寒盛于中下也。

  盖火不胜水,自然之理,所恃者,壮盛之时,生土以制之。至其渐衰,母虚子弱,火土俱亏,土无制水之权,而火处必败之势,寒水上凌,遂得灭火而侮土。火复而土苏则生,火灭而土崩则死。人之死也,死于火土两败而水胜也,是以附子、真武、四逆诸方,悉火土双补,以胜寒水。仲景先师之意,后世庸工,不能解也。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则臣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而上热之剧者,则全缘于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温和也。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庸工以为血虚,而用清润之药,诸如归脾、补心之方,误世多矣。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归根坎府,神魂自安。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也。惟惊悸年深,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凡内伤虚劳,以及各门杂病,皆缘中气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热,未有下热者。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绝有奇功。至于伤寒三阴之证,更为相宜也。其下热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湿而木陷也。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生,而病本仍是湿寒。如崩漏遗带、淋癃痔瘘、黑疸气鼓之证,悉木郁下热之证。但事清肝润燥,而寒湿愈增,则木愈郁而热愈盛。法宜于姜、甘、苓、术之内,副以清风疏木之品,郁热一除,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时有早晚耳。

  纸包数层,水湿,火中灰埋,煨熟,去皮脐,切片,砂锅隔纸焙焦用,勿令黑。庸工用童便、甘草水浸。日久全是渣滓,毫无辣味,可谓无知妄作之至矣。

  1下,原脱,据闽本、蜀本、下文上之所以不热"补。

  乌头长沙药解卷四

  乌头

  味辛、苦、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开关节而去湿寒,通经络而逐冷痹,消腿膝肿疼,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疗脚气绝佳。

  《金匮》乌头汤,乌头乌梅,麻黄三两,甘草三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治历节肿疼,不可屈伸。以湿寒浸淫,流注关节,经络郁阻,故作肿痛。甘草培土,芍药清肝,黄芪行其卫气,麻黄通其经脉,乌头去其湿寒也。

  乌头赤石脂丸,乌头一分,炮,蜀椒一分,干姜一两,附子半两,赤石脂一两。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寒邪冲逆,凌逼宫城。赤石脂保其心君,乌、附、椒、姜,驱逐其寒邪也。

  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入蜜二斤,煎令水老1。治寒疝,脐痛腹满,手足厥冷。以水寒木郁,不得发越,阴邪凝结,冲突作痛。乌头破寒气之凝,蜜煎润风木之燥也。

  乌头桂枝汤,乌头三枚,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蜜3二升,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煎一升。治寒疝腹痛。以肝肾寒邪,同犯脾土,桂枝补土疏木,乌头破其寒凝也。

  赤丸,方在朱砂。用之治寒气厥逆,以其驱寒而降逆也。

  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蛇床子

  味苦、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暖补命门,温养子宫,与丈夫玉麈4痿弱,除女子玉门寒冷。

  《金匮》蛇床子散,蛇床子。为末,以米白粉少许,和合如枣核大,绵裹,纳之自温。治妇人阴寒,蛇床子温肝而暖肾,燥湿而去寒也。

  蛇床子温燥水土,暖补肾肝,壮阳宜子,男女皆良。疗前阴寒湿肿痛,理下部冷痹酸疼,断赤白带下,收溲尿遗失,浴疥癣痂癞,熏痔漏顽疮,打扑、惊痫、脱肛、脱阴并效,漱牙痛、吹听耳,浴男子阳痿绝佳。

  去壳取仁,微研用。作浴汤,生用。

  1老,《说文》:老者,久也。"此处指久煎。

  2大枣十二枚,原脱,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并治第十》补。

  3蜜,原作水",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并治第十》改。

  4玉麈(·主)阴茎。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正文共4章·本卷共85149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