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于张昶曰:何以别关格之病也?
对曰:内关属阴,湿热蓄于下焦,经络郁滞,填塞出路,血分中病也。外格属阳,寒邪客于胸中,阻碍胃脘,遏绝入路,气分中病也。
或曰:何因而致此也?
对曰:阳在上,阴在下,自然之理。内关既是阴病,阴反在天上,当主于降,降极而盛,反行阳道,气闭于下,而阴道不通,致小便不行。关病在血分,血凝滞于下,而血脉独旺。诊之人迎脉大于气口四倍,抱阳而负阴,循环经络。外格既是阳病,阳反在地下,当主于升,升极而盛,反行阴道,气闭于上,而阳道不通,故吐逆不止。格病在气分,气横塞于中,诊之气口脉大于人迎四倍。
或日:治当何如?
对曰:气闭于下,即膀胱癃闭,致令小便不行,用升提之剂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经曰病在下,取之于上是也。气闭于上,即吐逆不止,制温降之剂,使之下行通其二便,以泄气分中之寒,吐逆自止。经曰病在上,取之于下是也。亦有痰郁中焦,塞满隧道,上不得入,下不得出,饮食翻吐,二便不通,有似于关格,用二陈探吐,吐尽痰,自然升降。亦有中气不足,运化失职,食不入而便不行,补中益气,兼用升降之剂,证亦可痊。至于关格,寒在上,热在下,升不升,降不降,病久不瘥,十死八九,亦危笃之证也欤!
或曰:上不吐逆,惟二便不行,亦谓之关格,何也?
对曰: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病也。皆阴阳不和,营卫乖戾使然。阴气偏盛,阳气不得营,曰关;阳气偏盛,阴气不得营,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曰关格。关格者,阴阳之气痞结于中,腹内胀满,营卫不能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六淫之邪客于三焦,则三焦之气不能溶化而病矣。其证令人小肠痛闭,吸住二便不行,几日不得前后。若再手足寒冷,名为三阴俱逆,三日死。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脉迟紧,寒邪客之,附子理中汤,佐以升清降浊,救其寒邪。脉浮缓,风邪客之,柴胡葛根汤,兼以调气清焦,驱逐风邪,佐使通闭宁痛之品,三焦气和,手足温暖,造化庶几挽回。凡脉来浮牢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不只吐逆癃闭独谓之关格也。吞酸吐酸嗳气嘈杂问对辨疑(附䅽气。䅽,音〖口(立/生)〗)
或问于张昶曰:胃脘为病,何病也?
对曰:有吞酸吐酸,嗳气嘈杂。
或曰:何因而致此也?
对曰:湿热在胃口上,饮食不得传化,作为酸味刺心,曰吞酸。肝气郁久,湿从火化,热乘于胃,酸水吐出,曰吐酸。胃中有实火,膈上停稠痰,气不通顺,曰嗳气。痰因火动,胃脘气郁,积食,曰嘈杂。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吞酸治胃为主,二术、陈皮、厚朴、升麻、黄连、石膏、吴萸。吐酸治肝为主,升、柴、半夏、陈皮、茯苓、栀仁、连翘、白芍、白术。嗳气治痰火为主,栀子、半夏、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嘈杂化痰,解郁为主,栀仁、黄连、半夏、陈皮、茯苓、香附、厚朴、藿香。
或曰:胃病有䅽气之证,何证也?
对曰: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证头痛,恶风,憎寒,饥不欲食,吞酸,嗳宿腐气,腹胀泄痢,四肢浮肿,胃有实热,食反留滞,脉滑而数,急宜下之。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是为脾虚,宜温消之。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木香、三棱、莪术、胡椒、矾半夏、干漆、炒砂仁、桂心、青皮、附子、干姜,蜜丸,服之愈。诸证不宜峻攻,不伤脾土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