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问对辨疑
百病问对辨疑
肿胀问对辨疑
作者:明·张昶  |  字数:6921  |  更新时间:2022-12-20 22:29:07

  或问于张昶曰:人病何分肿与胀也?

  对曰:四肢俱肿,谓之肿。惟腹肿满,谓之胀。原其所由,皆因水气所致。肿有面肿、周身肿、足肿之别。胀有寒胀、热胀、蛊胀之异。

  或曰:何谓面肿?

  对曰:湿水挟风,无风不能使水,上高巅之处。风水上攻,先肿其面。

  或曰:何谓周身肿?

  对曰:水盛由下而溢上,风盛由上而鼓下,是周身上下俱肿也。

  或曰:何谓足肿?

  对曰:肾者阴气,下行腰足,肾虚则腰足气血馁。水之流溢,从虚而入,足先肿也。

  或曰:何谓寒胀?

  对曰:寒则凝结,壅滞隧道不通,血瘀作寒胀。

  或曰:何谓热胀?

  对曰:湿蒸瘀热,伏遏正气,邪盛发为热胀。

  或曰:何谓蛊胀?

  对曰:水毒结聚于内,胀久腹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有似肿状,名为蛊胀。凡此皆由脾胃虚弱而成。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宜养肺制木,使不克脾,滋肾制火,使不克肺。若脾肺复完,肿胀可以消散。

  或曰:肿胀止此乎?亦可流溢为别证乎?

  对曰:此外有风肿、气肿、血肿、阳水、阴水、皮水、里水、黄汗、肿满、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之不同。

  或曰:何谓风肿?

  对曰: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风肿。

  或曰:何谓气肿?

  对曰: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胀满,气肿。

  或曰:何谓血肿?

  对曰:皮肤间有红缕赤痕,血肿。

  或曰:何谓阳水?

  对曰:身肿,消渴,溲赤,烦躁,大便秘,脉数,阳水。

  或曰:何谓阴水?

  对曰:身冷不渴,小便清,脉迟,阴水。

  或曰:何谓皮水?

  对曰:肾主水,肺主毛皮,肾虚水逆妄行,流溢皮肤,面目身体俱肿,按之没指而无汗,腹软而不满,口不渴,四肢重,不恶风,脉浮,皮水。

  或曰:何谓里水?

  对曰:气促多喘,脉迟,里水。

  或曰:何谓黄汗?

  对曰:骨节疼痛,恶风,脉浮,黄汗。

  或曰:何谓肿满?

  对曰:始则水起,眼窠微肿,颈脉跳动,久则水成,两足肿,腹胀大,脐突出,按之随手起,肿满。

  或曰:何谓肤胀?

  对曰:寒气客于皮肤,腹与身俱肿,皮厚,按之不起,肌肤颜色不变,肤胀。

  或曰:何谓鼓胀?

  对曰:腹大中空,气不转运,膈膜硬如鼓皮,形色苍黄,肚大,青筋起显暴露,鼓胀。

  或曰:何谓肠覃?

  对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始如鸡子,至成形时,如妇人怀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肠覃。

  或曰:何谓石瘕?

  对曰: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闭塞不通,恶血久留,形如怀孕,月事不时下者,石瘕。二者女子证也。

  或曰:女子止此证乎?另有肿胀,与男子同也?

  对曰:女子亦有肿胀,感受与男子不同,当别血分、气分、水分而治。

  或曰:何谓血分?

  对曰:血分者,先因经水断绝,四肢浮肿,小便不行,是水化为血,血既不通,复化为水,逆而妄行,发为肿胀。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行气以调经,经行则肿胀消除。

  或曰:何谓气分?

  对曰:气分者,风邪抟于气,虚肿轻浮,肤如熟李子样,久则变为水肿,才觉病来,须预防之。

  或曰:何药可以预防?

  对曰:大发其汗,以泄其势,则浮肿自消。

  或曰:何谓水分?

  对曰:水分者,先因小便不通,身面浮肿,以致经水不行。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葶苈利水,石韦通便,肿胀消后,大补气血,调养脾胃,庶保无虞。

  或曰:又有水癥,水瘕,水癖,独妇人所有?不论男妇皆可有也?

  对曰:由经络痞满,水气停聚于腹,大小肠不利,腹内结块强硬,在两胁间,遍身发肿,谓之水癥。由经络滞塞,水气停聚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使水气结聚成形,在心腹间,推按作水声,但欲饮而不欲食,遍体虚肿,谓之水瘕。水癖由饮水浆不消,水气结块成癖,在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邪,不欲饮食而烦,气癖者,癖侧在胁间,故名癖。三证皆水湿而成,男女皆有之证也。

  或曰:妇人肿胀有水分,男子亦有水分而成否也?

  对曰:男子亦有在水分者。肾气虚弱,不能制水,分散经络,流布四肢,手足、肌肤尽皆浮肿,聂聂而动者,谓之男子水分。

  或曰:肿胀当分脏腑之所受,否也?

  对曰:脏腑受病各异,所以治亦不同。

  或曰:脏受之症若何?

  对曰:虚满咳喘,是肺证。烦心短气,睡卧不安,是心证。善哕,四肢软缓,体虚不胜衣,夜卧不安,是脾证。胁下满,痛引小腹,是肝症。引臂隐隐然,腰髀痛,是肾症。五脏所受之症。

  或曰:腑受之症若何?

  对曰:小肠经,肠满引腰痛。胆经,胁下痛,口中苦,善太息。膀胱经,小肠满而气癃。大肠经,肠鸣作痛,冬寒冷泄。胃经,腹中满,胃脘痛,大便难。三焦经,气满于胸,硁硁然而坚。六腑所受之症。

  或曰:肺病虚满为喘,有先喘,喘久后胀。有先胀,胀久后喘。如此不同,何也?

  对曰:先喘者,胃中胶痰太盛,上冲于肺,肺邪自盛,不能下降,肺气急促,肾经不纳,浊气有余,喘久浊气流行,渗入经络,流注水道,后发为胀也。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清金为先,次以实脾,兼用利水之剂。先胀者,浊气四散,渗入经络,脾经受伤,转输失职,中气不运,地天不交。胀久,肺无所养,浊气上冲,肺金亦盛,后发为喘也。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健脾为主,次以清金,亦兼利水,此治肺病肿胀之大略也。余脏腑之证,可以类推。

  或曰:肿胀有五不治之症,何症也?

  对曰: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先突出,伤脾。第四,足心平满,伤肾。第五,背满平,伤肺。有此五伤,死不治。

  或曰:此外亦有验脉知生死者乎?

  对曰: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脉虚者死。洪大者生,微细者死。腹胀便血,脉大疾者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四肢逆冷,脉长者亦死。浮肿,面上有黑点,肺先败;掌中无纹,心先败;脚跟肿,肝先败;腹满青筋,肾先败。面浮肿,营卫脉绝者死,唇肿齿焦者死,卒肿面苍黑者死。阴囊、玉茎俱肿,死症。口冷、足肿、泻泄、脾绝,十二日死。口张足肿,肺绝者死。足趺肿,膝如斗者死。唇反,人中满者死。

  或曰:肿胀必竟如何治疗?

  对曰:诊验虚实,可以预料生死。不因吐泻下利得,实症也。有痰症,清气化痰为主,兼用行水为佐。有食积,消导化滞为主,兼用行水。有湿热,渗湿散火,清热为主,微利其水。治之可十全七八。因久病吐泻而得,虚症也。因气成肿,调气为先。因湿成肿,渗湿为先。因热成肿,散热为先。脉细,手足逆冷,扶正气为先。治之可十全四五。

  或曰:东垣治胀满,本无虚实之说,只有寒热之分。

  对曰:东垣所论寒胀,自内而生,不足之症,损伤脾胃,寒邪传里,阳气郁遏,阴血不足,利水以猪苓、泽泻,补中以人参、白术,破滞以厚朴、枳实,行血以当归、生地,同虚类而治。所论热胀,自外而入,有余之症,风邪传里,变为热症,如大实满,宜大承气汤下之。如微肿满,宜小承气汤微利之。从实类而治,虚则寒,实则热,论标虽殊,原本则同也。

  或曰:有等水肿,光明如琉璃,透彻肌肉,因何危笃之甚也?

  对曰:皆由心火太盛,侮克肺金,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即病矣。肺既病,不能生水,下输膀胱,遂成浊水败气,渗入经络,流注溪谷,灌入水道,溢满皮肤,乃成此样水肿也。

  或曰:此等水肿,有水去病愈者,有水去立毙者,其故何也?

  对曰:水去即愈者,水从小便中出,水净病愈,顺境也。水去而毙,水从肿破处溢出,气弱者一泄即殒,逆境也。亦有肿而复消,消而复肿,肿破两三次,次次出水,元气渐次颓坏,亦殒厥躯。庸医误针穴放水,致症不救者,医杀之也。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须当清心火,使不克肺,养脾土,使能生肺,肺不病,传化照常,小便清长,水肿可消。

  或曰:只治肺,能使水肿可尽消乎?

  对曰:果能保全肺气,便能输泄。气血之败而稍清者,复化为气血,为津液矣。气血之败而浊甚者,复化为汗,为溲矣。岂有水肿不消之理?

  或曰:水一也,有燥湿之异,何也?

  对曰:水气溢于皮肤,因而肿满,以指画肉上,隐隐成文字,名曰燥水。水气溢于皮肤而肿满,以指画肉上,随画随散,不成文字,名曰湿水。

  或曰:水肿不特肺病,不传膀胱,妄行而成。经有正水十种,形状若何?

  对曰:短气不得卧者,心受赤水,先从心肿,其根在心。小腹满急者,小肠受暴水,先从小肠肿,其根在小肠。两胁作痛者,肝受青水,先从面目,肿偏一身,其根在肝。口苦咽干,胆受悬水,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腰痛足冷,肾受黑水,先从脚下肿,其根在肾。腹紧急,四肢瘦,膀胱受石水,先从四肢肿至小腹,肿独大,其根在膀胱。大便鸭溏频泄,肺受白水,亦从脚肿,上气而咳,其根在肺。乍虚乍实,大肠受气水,乍来乍去,其根在大肠。四肢沉重,脾受黄水,先从腹肿,其根在脾。小肠涩滞,胃受风水,先从四肢起,腹满大,目尽肿,其根在胃。此十水之状也。

  或曰:十水亦从清肺而治乎?

  对曰:凡脏腑受水,腰以上先肿,须大发其汗,开鬼门也。腰以下先肿,宜利小便,洁净府也。上下分消其湿,治水之良法也。治标清肺,如肺不清,必须理脾,从本治之。肿胀之因,其始则一,其变有二,皆脾胃之土生焉。至于七情内伤,六淫外浸,饮食不节,房劳太过,由脾阴受伤,转运失其常度也。

  或曰:理脾何能去五脏之水?

  对曰:心,肺阳也,位居最上,脾病则不下降,水道不输膀胱,遂逆于肉里。肝,肾阴也,居位在下,脾病则不上升,津液不贯心肺,竟泛溢百骸。十二经络因脾病,气凝滞而成湿热。周身水道因脾病,血壅塞,亦成湿热,热热相抟,发为水肿。从脾而治,土旺水归源矣。

  或曰:膀胱受石水,敢问轻重生死何如?

  对曰:肾,水脏。肾虚,水气妄行,不依经络,停聚结于脐下,膀胱之分,小腹肿大,硬如石子,故云石水。其候引胁,不胀痛,不喘,脉沉,名石水。尺脉微,亦名石水,肿起脐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则死,不治之证。

  或曰:肺受白水,先从脚肿理也,如何又咳逆上气?

  对曰:肾气虚,不能制水,逆而妄行,下流至足,先肿,浸溢皮肤,日久遍体俱肿,流散不已,上乘于肺,肺见水而浮,浮则上气咳嗽也。

  或曰:肿有毛水,根出于肺,大都水病皆由肾虚,何谓水根于肺成毛水?

  对曰:肾虚则水泛滥无制,始溢于皮毛,今言毛水者,乃肺家停积之水,流溢于外,肺司皮毛,故余经未伤,皮毛先肿,因名毛水。

  或曰:腹满,身面俱黄,名为疸水。黄,土正色。此病归咎于肾,归咎于脾乎?

  对曰:此病原起于肾脾,肾脾一虚,则水妄行,溢盈皮肤,令人身体肿满。此言疸水,因脾胃有热,热气流于膀胱,使小便涩而身面尽黄,腹满如水状,名为疸水。

  或曰:妇人妊娠,五六月或七八月间,有浮肿水气,足肿胎水,亦有产后浮肿,若此者,何所感受而成?

  对曰:妊娠五六月以来,浮肿如水气,名曰子肿,俗呼琉璃胎是也。若面目浮肿,并肢体肿胀,就如水气,且气急而虚,乃中气不足,不能运水使然。妊娠七八个月候,胎气渐粗,两足浮肿,面目不浮,名曰皱脚,水气下流也。怀孕五六月候,两足肿上过两膝,或足指间出黄水,名曰水气也。胎水者,妇人胎孕,至五六个月,腹大异常,不分胸肚,胀满气逆不安,此胸中蓄水,名曰胎水,若不急治,决然其子手足挛短,形体残疾,或生而不育者有之。产后有浮肿者,产后败血,停蓄五脏,流溢经络,散行四肢,化为败水泛滥,虚浮肿胀,以养荣行瘀即安。新产气血两虚,再冒水气虚肿,不可用通利峻剂,以利其水,水去必死,以大补气血,微末渗湿即消,可补而不可泄者也。

  或曰:人有远行,不伏水土,身面虚肿,可同肿胀治之否也?

  对曰:不伏水土之人,行几千里外,离乡背井,气候既殊,水土亦异,因而生病,名曰不伏水土。病状遍体虚肿不利,不进饮食,烦满上气,勿作肿胀一例而治,误用克消,致殒厥躯。

  或曰:有犯土家,染肿胀之证者?

  对曰:触犯土家之病,由居止修造取土,不按方位,不择良辰,动土气而致病。令人周身肌肤、头面,尽行肿满气急。不徐徐肿起,忽然齐发,谓之犯土家,禳之则吉,药之必愈。

  或曰:有生积块,似于肿胀之证者?

  对曰:积块在正中,是痰积,宜海石丸软之。右边,是食积,宜枳壳丸下之。左边,是血积,宜瓦垄子丸破之。肺积居胁下,大如覆杯,久则洒淅,寒热喘咳,脾积在胃脘中,形如大盘,久则四肢不收持,饮食不为肌肤。肝积在左胁下,如覆杯,久则发痎疟。肾积发于小腹,或上至心下,有时及下,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带下。察验五脏之积,另立治法,若与肿胀同例而治,则相去天渊矣,欲病之不殆,岂可得焉。脾胃问对辨疑

  或问于张昶曰:人以水食为命,全赖脾胃腐熟滋养以活生,不可须臾离者,有时而病,奈何?

  对曰:脾者,仓廪之官。胃者,水谷之海。司纳运化,滋生营卫,脉络、肢骸、脏腑皆藉以润养,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易之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是万物资生于坤元也。《脾胃论》曰:人之脾胃盛,则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衰,多食而伤,则瘦,少食而肥,过时而饥,此脾胃盛衰可见也。不善摄生者,饮食不节,寒暑不避,喜怒无常,劳役无度,未有不损脾胃者也。经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胃。脾土既伤,不能输运,则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自此而日损,肌肉形体因此而日削,故有怠惰嗜卧,四肢乏力,面色萎黄,食㑊消瘅,肿满泄痢之病生焉。经曰:三损损于脾。则体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人伤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乃调脾胃之大法也。东垣先达,所以谆谆健理脾胃为首务,良有以也。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脾不和,喜食而食不消化,枳缩二陈汤。胃不和,不思饮食,平胃散。脾胃俱不和,六君子汤。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脾胃虚损,饮食不进,呕吐泻痢,四肢怠惰,困惫嗜卧,或大病后脾胃受伤,元气不足,参苓白术散、建中汤。宿食留饮,不能消导,曲柏橘半枳术丸,或枳桔二陈汤加山楂、神曲,或保和丸。脾胃不足,伏痰停饮,二陈加泽泻、猪苓、厚朴、苍术,或利膈化痰丸。脾胃迎寒脉迟,理中汤。脾胃虚冷,心腹胀满,疼痛,厚朴温中汤。胃寒不进食,人参开胃汤。脾胃虚极,饮食全不进,香砂养胃汤。脾胃伏火,二陈加芩、连、栀子。脾胃虚热,津液不足,白术散。脾胃热盛,消谷善饥,三黄枳术丸。脾热口臭,泻黄散。胃火齿痛,清胃饮。脾胃中湿,平胃散。脾胃中湿泄痢,胃苓汤。脾受寒湿脾泄,椒术养脾丸。脾湿热便溏,五苓散。虚者实脾散,实者十枣汤。但凡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若饮食适宜,寒暑应令,爱护脾胃,受纳水谷,充灌脏腑,动作强壮,外邪不能侵,内邪无衅起,本端源澄,何用调摄之功哉?调治老人脾胃问对辨疑

  或问于张昶曰:老人气血衰败,染病可同幼年,一体调治?另有方也?

  对曰:推医源流,任司命之责,专仁术之名,理微而功著,意圆而用广。神农尝百草,疗民病。有能推运气,决寿夭。与伯、区诸臣,更相问难,遂有《内经》、《灵枢》等编,总名《素问》。脉病情状,无不该备。历五帝三王而下,代不乏人。厥后专门者十四家,奕世传衍止于十三,内有老人一科,自汉唐以来失传。李东垣先达著《脾胃论》,乃医中王道,至于老人,未尝另立治法。世虽有养老奉亲等书,供养老人起居之节,非治疗脾胃病证。不特老人,治少壮辈,不知调养者种种。医家不读《内》、《难》,犹儒无本经。近来局方相尚,不求精研脉理,每疗诸病,即用反治攻击,乃治病之标,非治病之本。只知寒治热,热治寒,通治塞,塞治通。经曰: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所谓从治,则茫然无知也。克伐之饵,粗率之用,竟不检点,脾胃致伤,变病多端。

  或曰:致变何病?

  对曰:致成中气不足,息难布至,其证似喘促,宜补中益气,气盛则息匀。庸医不细诊察,就制降气定喘利剂,致土虚不能制水,水寡于畏,逆于肉里,发为浮肿。实土以胜水,水散则肿消。医不诊察,就用逐水利膈行药,致脾虚中空,肚大青筋,症似蛊胀。调中运气,气和则胀消。医不诊察,便用破气散蛊劫药,致脾虚湿郁,不能运动三阴之气,令人寒热往来,渗湿舒郁,分理阴阳,寒热自止。医不诊察,就用滋阴降火凉药。卤莽用药,不按虚实,损其不足,虚之益甚,才用人参补气,附子续阳,施于危亡之秧,岂能复生乎?

  或曰:宜当何如?

  对曰:膏梁之家,气血虚弱者恒多,充足者少,又经营利名场中,忧心憔思,节宣不谨,劳伤脾胃者不可胜计。凡人气盛脾壮,感触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攻击即愈,庸医皆得获效。脾胃气虚,再冒六淫之邪,亦同壮人攻击,则大不侔矣。攻之已甚,病反增剧。渠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脾胃愈伤而病愈笃,技穷无措,托词曰原系不起之证也。悲夫!此由不明医理之家,委庸劣而戕生也。遇男女少壮,血气方刚,脾胃强健,纵染疾病,非比老人衰惫,用药易为调治也。谚有之曰: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妇人阴性吝啬,气血多郁滞,是妇人难治于男子。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小儿气血未全,筋骨痿弱,是小儿难治于妇人。宁治十小儿,不治一老儿。老儿肌肉消耗,精力枯槁,小儿虽弱,渐发生意,老儿犹难措手。年过八八,卦爻数尽,后天元气耗净,精门闭绝,补药滋肾,治非其时,惟赖脾胃腐熟五谷。生长营卫,躯强力健,称为耇寿,偶或调养失宜,与壮人一例攻击,胃气一伤,饮食不进,求其不殆,岂可得乎?

  或曰:老人如何处治?

  对曰:疗治老人,先护脾胃。纵有他证,微末治之,即可收功。经云: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又曰:一无胃气,危亡立待。五脏皆禀气于中,取之胃气。心中取,无胃气,亡血本。肝中取,无胃气,亡筋本。肾中取,无胃气,亡骨本。肺中取,无胃气,亡气本。脾中取,无胃气,亡肉本。命门无胃气,亡髓本。岐伯曰:治病必求其本,今后但逢诸证,必先调养脾胃,是为治病之本欤!世俗流弊,沿袭既久,久则难变也。设为问对,推医所自,告训童蒙,仔细审察,保护老幼脾胃,勿招庸劣之诮云。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