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头痛
中医内科学
第一节 头痛
作者:教材  |  字数:9302  |  更新时间:2022-09-04 15:40:19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粘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疼痛,为本病的证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按头痛发病方式,有突然发作,有缓慢而病。疼痛时间有持续疼痛,痛无休止,有痛势绵绵,时作时止。根据病因,还有相应的伴发症状。

  【诊断】

  1.以头痛为主症,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甚至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或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空痛。可以突然发作,可以反复发作。疼痛持续时间可以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有外感、内伤引起头痛的因素,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类中风 类小风病多见于45岁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常兼半身肢体活动不灵,或舌謇语涩。

  2.真头痛 真头痛多呈突然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痛而阵发加重,甚至伴喷射样呕吐、肢厥、抽搐等: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2.辨疼痛性质辨疼痛性质有助于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脏腑经络。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4,辩诱发因素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瘀血。

  治疗原则

  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医碥·头痛》),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项背强痛,加葛根疏风解肌。呕恶苔腻,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巅顶痛加藁本祛风止痛,若巅顶痛甚,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为寒犯厥阴,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吴茱萸暖肝温胃,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千,全方协同以收温散降逆之功。

  ·风热证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温性,变辛温为辛凉,疏风清热而止头痛。

  应用时若风热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黄芩、山栀、薄荷辛凉清解。发热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风湿证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真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故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湿去表解,清阳之气得布,则头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乎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乎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证均可获效。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b临床应用时可再加龙骨、牡蛎以增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见肝肾阴虚,症见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红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肾。若头痛甚,口苦、胁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火热较甚,亦可用龙胆泻肝汤清降肝火。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

  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温里,表里兼治。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治标,标本俱治,可提高疗效。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并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若痰郁化热显著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药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枣一味甘缓扶正,防化瘀伤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通络。头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虫类药以收逐风邪,活络止痛。久病气血不足,可加黄芪、当归以助活络化瘀之力。

  治疗上述各证,均可根据经络循行在相应的方药中加入引经药,能显著地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加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加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毒邪上冲,扰乱清窍所致,可用清震汤加薄荷、黄芩、黄连、板蓝根、僵蚕等以清宣升散、除湿解毒治之。

  还有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复发作,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风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

  【转归预后】

  转归有证候间的转归和疾病间的转归。证候间的转归,如外感头痛未及时根治,日久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之人再次感邪,也可并发外感头痛。风寒证或风湿证,邪气郁遏化热,也可成为风热证;肾虚证水不涵木,可转化肝阳证;肝阳证化火伤阴可转化为肾虚证;痰浊证因痰阻血脉,可转化为痰瘀阻痹证。疾病间的转归,如肝阳头痛日久,可转归或并发为眩晕、目盲、中风等病。

  头痛的预后有较大差异,外感头痛,治疗较易,预后良好。内伤头痛,虚实夹杂,治疗较难,只要辨证准确,精心治疗,也可以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若并发中风、心痛、呕吐等则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摄】

  头痛的预防在于针对病因,如避免感受外邪,勿情志过激,慎劳倦、过食肥甘等以免引发头痛。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品,以防生热助火,有碍治疗,同时限制烟酒。若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可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适当保证环境安静,有助缓解头痛。

  【结语】

  头痛的病因虽多,总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挟湿,其证属实。内伤头痛有虚有实,肾虚、气虚、血虚头痛属虚,肝阳、痰浊、瘀血头痛属实,或虚实兼挟。故头痛应辨内外虚实,治疗亦相应采用补虚泻实。外感头痛以祛邪活络为主,分辨兼挟之邪而分别祛风、散寒、化湿、清热治之。内伤头痛补虚为要,视其虚实性质,分别治以补肾、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为治。在辨证基础上,根据病变的脏腑经络,选加引经药效果较好,除服药外还可配合针灸及外治法等,常可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伤寒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枬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子、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有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有首乌、柏仁、橹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现代研究】

  1.祛风散邪: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上壅清窍所致,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为六淫之首;故许多临床研究者,采用祛风散邪之法组方治疗头痛,所选药物以荆芥、防风、藁本、蔓荆子、白芷等使用频率为高。贤氏以蠲痛汤(川羌活、白僵蚕、荆芥穗、防风、白芷、薄荷、地龙、川芎、丝瓜络、细辛)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结果:痊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Ij匕京中医1994;(5):26)信袁氏以养脑调神二号胶囊(川芎、三七、白芷、菊花、桑叶、藁本、蔓荆子、防风、羌活、远志、枸杞子、合欢皮、橘络、细辛、磁石)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118例。结果:显效48例,好转61例,无效9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2]。许多作者在祛风剂中加入全蝎、蜈蚣、僵蚕等增强其祛风之效。王氏以头风汤(全蝎、白芷、防风、细辛、菊花、葛根、白芍、川芎、甘草)随证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持续状态100例。结果:痊愈34例,显效55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河北中医1996;18(4):14]。

  2.散寒止痛:寒邪郁遏清阳者,常以细辛、白芷、吴茱萸、附子等温经散寒之晶组方治疗。王氏以头痛康(制附片、白芷、川芎、吴茱萸、全蝎、蜈蚣、白芍、云茯苓)随证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48例。结果:痊愈3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河南中医1994;14(3):164]。张氏用小白附子汤(小白附子、桂枝、杭芍、天麻、羌活、藁本、川芎、白芷)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34例,结果:治愈1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3):32]。

  3.平肝熄风: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上扰清空,是头痛的重要病机,因此以平肝熄风为法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甚多,效果也较理想。胡氏以芷钩汤(白芷、桑寄生、当归、钩藤、川牛膝、石决明、川芎、菊花、细辛、甘草)随证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42例,结果: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3):163]。庄氏以全蜈天藤汤(全蝎、蜈蚣、天麻、川芎、元胡、钩藤、白芍、当归)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48例,结果:治愈19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陕西中医1996;17(6):256L隆氏采用熄风化瘀法,药用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赭石、钩藤、天麻、桃仁、红花、当归、全蝎、地龙、水蛭、川芎,随证加减,治疗头风病108例,结果:临床治愈45例(41.67%),显效39例(36.1%),有效19例(17.59%),无效5例(4,63%),总有效率95.37%[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3):35]。

  4.活血化瘀:对久病及顽固性头痛,临床报道多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所选药物以川芎、当归、赤芍、丹参、红花、桃仁的频率为高,尤以川芎应用最广泛。冯氏以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性头痛24例,结果:痊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中医药信息1996;(2):371。

  周氏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50例,并与西药(尼莫地平、谷维素、安定)治疗40例进行对照,均8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痊愈34、20例,显效各11例,无效分别为5、14例,总有效率90%、68.8%(P<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7):438]。贺氏以化瘀止痉汤(川芎、桃仁、赤芍、羌活、红花、牛膝)随证加减,另用蜈蚣、全蝎、麦芽共研为末,用煎剂兑服,治疗顽固性头痛35例,结果:治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四川中医1995;13(8):31L郭氏以颅伤愈震汤(当归尾、天麻、白芷、廑虫、地龙、制半夏、细辛、广木香、茯苓、桃仁)治疗36例脑外伤后遗症,结果: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新中医1995;27(11):23]。

  5.化痰通络:张氏以化痰通络汤(陈皮、半夏、云苓、白术、丹参、天麻、黄芩、川芎)随证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29例,结果: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山西中医1CG]5;11(2):52]。景氏以祛风止痛汤(全蝎、白附子、蝉蜕、僵蚕、天麻、羌活、白芷、半夏、赤芍、白芍、川芎、丹参)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34例,并与西药(苯噻啶、维生素Bl、B6、C及谷维素)治疗34例进行对照,结果:两组基本治愈30、13例,好转3、6例,无效1、15例,总有效率97,06%、55.88%(P<0.005)[陕西中医1995;16(9):398]。陈氏以自制头痛宁(菊花、龙胆草、丹参、芍药、郁金、蜈蚣、全蝎、金钱蛇、山栀子、细辛、胆南星、竹茹等)4-6片/次,每日3-5次,治疗偏头痛96例,结果:基本恢复51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7.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10(1):12]信周氏以活血平肝祛痰法(用天麻、僵蚕、丹参、赤芍、白芍、生南星、红花、川芎、桃仁、菖蒲)治疗血管性头痛儿9例,总有效率91.6%。其中71例血浆5-羟色胺、血栓素、前列环素及雌二醇(女性)浓度高、低值组经治疗后均趋于正常(P<0.0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53]。

  6.扶正祛邪:李氏对低颅压头痛,采用辨正补益治疗,气血两虚型用加味四物汤加减:当归、白芍、生地、川芎、黄芪、党参、白术、蔓荆子、菊花、甘草;肾精亏虚型用大补元煎加减:太子参、淮山药、熟地、当归、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川芎、菊花、甘草;两型兼见用补中益气汤合左归丸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新中医1993;25(6):9]。有不少作者认为慢性头痛久病必伤正,多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补虚,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施氏以益气活血、熄风止痛的清府息痛汤(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钩藤、细辛、全蝎)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结果: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7):31L陈氏以痛必克汤(黄芪、鸡血藤、当归、生地、川芎、钩藤、生龙骨、生牡蛎、桃仁、红花、羌活、独活、防风、附子、细辛、麻黄、泽泻、茯苓、白芷)治疗难治性偏头痛100例,结果:基本恢复36例,显效58例,有效5例,无效l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4):156]。徐氏以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蔓荆子、菊花、刺蒺藜、僵蚕、黄芩、全蝎)治疗内伤头痛63例,结果:痊愈39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4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14(5):15]。

  7.外治法:黄氏以丁香四神散(用丁香、郁金、川芎、山楂、菖蒲,粗加工粉碎,装入布袋制成药枕)枕用,治疗头痛26例,并与镇脑宁4粒/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6例对照,均10日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率62%、54%,有效率30%、38%,总有效率均为92%。脑血流图疗效:显效率69%、54%,有效率31%、35%,总有效率100%、8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乡村医生1994;(6):28]。赖氏以温经散寒中药(艾叶、生姜、葱白、小麦)捣碎混合成糊状,每晚9时加热至50~C左右,置布带上,使药覆盖额颞部,次晨取下,头痛发作时连续用药3夜,治疗偏头痛20例。对照1组19例,小麦捣碎加水制成糊状,余同上法;对照2组21例,用西比灵5-lOmg,每晚口服。均用3个月,头痛重用镇痛药,结果:3组分别基本控制3、0、0例,显效10、2、7例,好转6、5、9例,无效1、12、5例,本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均<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62]。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总论共51章·本卷共22216
第一章 外感病证共6章·本卷共38341
第二章 肺病证共7章·本卷共55294
第三章 心脑病证共10章·本卷共71649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共12章·本卷共72019
第五章 肝胆病证共5章·本卷共34778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共8章·本卷共47205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共9章·本卷共90743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共7章·本卷共52519
第九章 癌症共6章·本卷共38218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