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钩虫病
中医内科学
第十节 钩虫病
作者:教材  |  字数:2063  |  更新时间:2022-09-04 15:28:29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四川及浙江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

  钩虫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钩虫称为伏虫。《诸病源候论·九虫候》说:“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

  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人,最后移行至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导致钩虫病。其主要的病理为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真临床表现]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成虫寄生在小肠,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但劳动力反而减退,异嗜生米、茶叶,甚至泥土、碎纸等胃肠失调的症状。严重者出现心悸短气,四肢乏力,头晕耳鸣,面足浮肿,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数而弱等气血亏虚的症状。

  【诊断】

  1.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临床症状。

  2.在钩虫病的流行地区,有钩蚴的感染症状。

  3.大便检查发现钩虫卵。

  【鉴别诊断】

  钩虫病病情较重,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

  1.黄疸黄疸发病较急,而久病后出现黄疸者,一般均有肝胆病史。黄疽临床表现为全身黄色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目睛黄染,小便黄赤。钩虫病的发黄则为肤色萎黄或黄而浮肿,目睛不黄,小便清长。

  2.水肿水肿的病因不一,浮肿部位不同,一般按之凹陷甚或凹陷不起,皮薄光亮,色泽鲜明,小便短涩,饮食正常或纳减,证有虚实之分。钩虫病的浮肿表现为下肢足踝浮肿,或面部目胞浮肿,甚则全身浮肿,但肤色发黄或萎黄不荣,好食易饥,或嗜食异物,无小便短涩,纯属虚证。

  【辨证论治】

  ·粪毒犯肤

  症状: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脂水浸淫、红肿,·苔白薄,脉平或濡。

  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桃叶泄毒汤。

  本方以桃叶、辣蓼草、连根葱、荆芥、苏叶、苦参各30g,水煎3-4沸,趁温熏洗局部。如水冷,则加热后再洗,一日数次。

  钩蚴在侵入皮肤的24小时内,尚有90%以上停留在局部,可用热敷法和能杀灭钩蚴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用热敷局部,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或用土荆芥油涂抹患处。

  ·虫邪犯肺

  症状:皮肤受邪数日后,出现胸闷咳嗽,喉痒难忍,甚则频咳不止,喉间痰鸣,苔白,脉平或濡数。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止嗽散。.

  方中以桔梗、紫菀、陈皮宣肺化痰,白前肃肺降逆,百部止咳并有杀虫作用,荆芥、甘草疏表和中。喉间痰鸣,喘促痰多者,可合用射干麻黄汤降逆平喘。

  ·脾虚湿滞

  症状:面色萎黄,或面色黄而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木炭之类,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方中以平胃散健脾燥湿,理气和中;绛矾燥湿补血;红枣益脾养血。

  ·气血两虚,

  症状:颜面、肌肤萎黄或苍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肿,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质淡胖,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脘闷纳差者,加木香、砂仁理气调胃。

  钩虫病均需进行驱钩治疗,目前用于驱钩虫的中药效果尚欠理想,可采用适当的驱钩虫西药治疗。

  【预防与调摄】

  预防钩虫病的主要措施是:积极治疗钩虫病人,减少传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杀灭粪中虫卵;做好劳动防护,减少钩蚴感染机会。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进气血的生长及脾胃功能的恢复。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适当休息。

  【结语】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钩虫致病的主要病机为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及相应的临床症状。钩虫病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驱除钩虫、补益气血及调理脾胃是治疗钩虫病的主要原则。积极治疗钩虫病人,搞好粪便管理,做好劳动防护,是预防钩虫病的主要措施。

  【文献摘要】

  《医林绳墨·鼓胀》:“黄肿者,皮肉色黄,四肢怠惰,头眩体倦,懒于作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频,食欲善进,不能生力,宜当健脾为主。”

  《医碥·黄疸》:“黄肿与黄疽,分别处在肿而色带白,眼目如故,不如黄疸之眼目皆黄而不带白,且无肿状,似不必以暴渐分。又黄肿多有虫与食积,有虫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之类。用使君子、槟榔、川栋、雷丸之类。食积则用消食药,剂中不可无针砂,消积平肝,其功最速。治疗亦与黄疸有别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力役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俗名脱力黄,好食易饥,怠惰无力。”“黄胖,宿病也,与黄疽暴病不同。盖黄疽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蒸郁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总论共51章·本卷共22216
第一章 外感病证共6章·本卷共38341
第二章 肺病证共7章·本卷共55294
第三章 心脑病证共10章·本卷共71649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共12章·本卷共72019
第五章 肝胆病证共5章·本卷共34778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共8章·本卷共47205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共9章·本卷共90743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共7章·本卷共52519
第九章 癌症共6章·本卷共38218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